“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结合点,高校必须把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能力建设摆在重要位置。”

“专业领域一流的科研水平,是高校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支撑和脚本,在这方面高校责无旁贷。”

“高校留学人员要充分发挥国际学术与文化交流桥头堡的积极作用,促进中外融通、民心相通,当好行走的‘中国名片’。”

在6月10日欧美同学会举行的高校留学人员校长、院长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精神座谈会上,来自全国12所高等院校的留学人员校长、院长齐聚云端,畅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的心得体会,纷纷表示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赓续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在推动科技自立自强中构筑强国梦想,在坚定文化自信中讲好中国故事。

科技强则国家强

培养德才兼备的时代新人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建设一流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是高校的重要使命。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赵炜明说,高校必须把科技创新体系与创新能力建设摆在极端重要的位置,以“大先生”、大团队和大项目、大平台为支撑,聚焦重大理论创新、重大科技问题、重大技术攻关,加强基础前沿探索,努力实现前瞻性、引领性、原创性的突破,着力造就更多战略科技人才和科技领域人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对中国人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至关重要。在西南大学百余年的发展史上,农学占有重要地位,也将在新时代大有可为、大有作为。”重庆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西南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王进军说,高校要锚定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引导教师强化教书育人职责,让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通过科学务实的管理手段,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努力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创办者和早期建设者,钱学森、严济慈、郭永怀等一批留学归国的著名科学家将他们对祖国的赤子情怀注入到学校的血脉之中。中国科学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杜江峰说,高校留学人员要潜心立德树人,执着攻关创新,努力做能为学生传道解惑、开拓国际视野的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努力做能为学校博采众长、提升国际影响的新时代高校管理者,努力做能为国家攻坚克难、引领国际风骚的新时代科技创新者。

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助理范峰说,上世纪50年代哈工大“八百壮士”的故事,是青年一代为了早日实现新中国工业科技自立自强,扎根边疆、艰苦奋斗的生动写照。他们的无私奉献,为我们在更高水平上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奠定了基础,也成为我们讲好中国科技发展故事的生动脚本。为此,2016年学校成立了哈工大“八百壮士”爱国奋斗故事宣讲团,“八百壮士”的故事成为学校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绝佳素材,激励着大学生自信、自立、自强,在校刻苦学习,时刻准备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文化兴则国运兴

讲好面向全球的中国故事

高校是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阵地,讲述好植根于中国本土的中国故事,增强中国故事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对于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中国精神、建设文化强国意义重大。

广东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华南农业大学副校长邓诣群说,课程教学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路径,要将二者紧密结合,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广泛开展“讲好中国故事”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建设蕴含中国故事的校园环境,让学生接受中国故事的熏陶,感受中国故事的魅力,自觉弘扬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高校要在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上花大力气、下真功夫,积极推进文化自信教育与专业课程相互融合、协同发展,为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筑牢根基。”安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合肥市欧美同学会会长、合肥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李早说,该校通过文化创意实验室、陶艺工坊、美育基地等文化传承创新平台与基地,积极开展面向全校的第二课堂,使立德树人与讲好中国故事相辅相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深植于学生们心中。

今年是湖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兼副校长陈建国留学归国后在教育战线上工作、奋斗的第20个年头。“我始终把讲好中国故事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终身实践课题。”陈建国说。他十分注重两个“结合”——结合社会实际、结合身边实例。这其中,结合2020年武汉抗击疫情取得的成果,在中外媒体和国际交流场合进行经验介绍,让世界民众看到了中国抗击疫情的速度、战胜疫情的信心,和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的“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人民观;结合自己和身边留学归国人员事业发展实例,介绍我国科技发展的巨大成就,让更多留学人员深刻体会到只有主动将个人的前途命运融入到国家科技自立自强的伟大事业中,个人的事业发展才有意义,才能体现真正的价值。

安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朱国萍说,高校要将开创性、针对性的思政教育贯穿工作始终,要以敢为人先的锐气,找准专业优势和思政工作的结合点,着力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思政品牌,用青年的视角和语言,通过多元的方式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积极拓展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的素质活动,如学院举办的绿色文化节、保护母亲河等活动,号召青年勇做信念坚定、锐意创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模范,争做伟大理想的追梦人,伟大事业的生力军,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此外,建议组织优秀留学归国人员组建“讲好中国故事”宣讲团,开展长期宣讲,让留学人员讲中国故事在中华大地蔚然成风。

交流广则合作深

携手共建美好的大同世界

促进国际交流合作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进步。高校留学人员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正可以发挥优势,当好行走的“中国名片”。

江西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江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潜说,高校留学人员要加强国际交流合作,促进人类共同福祉,在主动搭建中外教育文化友好交往的合作平台上“作示范、勇争先”。通过协办上海合作组织传统医学论坛等活动,江西的中医药产业受到国际社会广泛关注,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深入推进世界各国传统医学交流互鉴搭建了良好平台。

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北京工商大学副校长、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龚六堂说,经济学是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经济学工作者,要在构建中国特色经济学理论体系中发挥作用,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以来,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要把中国的伟大实践总结成为中国特色的经济学理论体系,为世界了解中国作出贡献。

“学术输出、政治育人、伙伴建设、人才引进、话语输出”,是吴冠军重点关注的5个关键词。作为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吴冠军说,为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学校创办了英文学术期刊《ECNU Review》,由他担任执行主编。期刊为全球学者开展对话提供了独特平台,也为推动解决世界问题提供了来自中国的视角、途径、策略和智慧。

“我们要主动发声,让国际社会知道中国做了什么,还要做些什么。”河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河南科技大学副校长张小安说,要聚焦改革开放、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把中国成就、中国国情、中国特色、中国理念、中国立场与国际社会关注、国外受众的表述习惯和接受心理结合起来,建立有影响力的传播渠道,让中国声音成为国际关注的话题,赢得广泛理解和认同,为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