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其过程将会是经济社会的大转型、涉及广泛领域的大变革,“技术为王”将在此进程中得到充分体现。广大留学归国人员借助自己的专业优势、智力优势、资源优势融入这场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之中,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找准结合点、发力点,深度参与低碳、环保、绿色、高科技创新等关键领域,贡献力量,助力国家战略,讲好中国“双碳”故事。 

能源领域,创新需要厚积薄发

2001年,袁博从海军工程大学数字通信专业毕业远赴英国留学,2006年,已在英国工作的袁博选择归国,回国后一直专注于汽车电子控制单元开发。“2008年北京奥运以后,许多新能源的新应用、新场景开始不断涌入市场,我感觉在充电领域会有很大的机会。”袁博就在这个时候组建了自己的团队,从事充电技术和高性能充电产品开发。

袁博和团队所研究的动态自然底层充电技术是对底层充电方法的革新。“我们在蓄电池不产生大量副反应的前提下将充电速度提高至传统技术的3至6倍,并且提高电源效能、缩小产品体积、完善安全防护等级,得到了业内专家的肯定。”

虽然是技术革新,但袁博选择从边缘市场入手——电动自行车。经过不断的努力,目前,袁博和团队研发的产品已获得多个行业龙头用户和上市企业的认可和订单。同时,还获得了包括美国、中国授权发明专利在内的30多项充电技术核心知识产权,参与相关国家标准制定,形成2项地方行业标准。

2021年,聚合新能源被正式纳入国家电网智慧能源双创孵化体系,入驻国家电网江苏智慧能源双创科技园,成为中国智能配电与物联网创新平台成员。在开发平台、应用场景等方面得到了国家电网的支持,正向着“千万设备在线、百万数据并发”的设计规划迈进。

“我们需要尽快完成从技术研发型企业,向具有研发、品牌和产能综合优势的规模化企业的转变,真正走上这个细分市场中的充电产品‘专精特新’之路,这一步非常关键。”袁博的“充电事业”越做越大,他正用行动践行最初的梦想——用智慧为世界充电。

许多人的科研梦都源于爱因斯坦,王正汹也不例外。在大连理工攻读本、硕、博期间,王正汹在学术领域初露锋芒。2005年博士第二年,王正汹听从导师王晓钢教授的建议,放弃了原来熟悉的研究领域,转向了等离子体专业最具挑战的磁约束核聚变的理论和数值模拟研究,核聚变反应堆,俗称“人造太阳”。

虽说是“半路出家”,但王正汹经过短短两年的学习和研究,就在核聚变电阻式双撕裂模不稳定性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博士毕业前夕,王正汹顺利申请到了日本学术振兴会资助的博士后奖励基金,前往京都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

2010年,王正汹博士后出站之后,回到了母校大连理工,很快就带领团队拿下科技部设立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计划(ITER)的课题资助(ITER计划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的国际科研合作项目之一)。2014年,时年35岁的他,成为ITER计划中最年轻的首席科学家。2015年,王正汹带领课题组成员取得突破,自主开发了三维磁流体程序,这使得计算能力比以前增加了10000倍,在磁流体不稳定性模拟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其中国内首个新经典撕裂模不稳定性的研究工作被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主办的权威期刊Nuclear Fusion(《核聚变》)选为封面文章,这也是我国首次在该期刊上发表封面文章。

从26岁时做出投身核聚变研究的决定,到今天能够为祖国的能源事业作出贡献,王正汹一直把感恩作为自己的动力。在他看来,报效国家是一个很自然的事情,不需要太多理由。未来,王正汹希望“人造太阳”能普照田野、惠及人类。

倪晓宇从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毕业后,最先进入国网无锡供电公司工作,随后又到美国攻读计算机硕士。留学生活结束后,倪晓宇回到了无锡,创立了无锡扬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定位于“互联网+电力”,面向电力系统,提供电力信息化解决方案。

2015年6月,受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促动,倪晓宇带领团队又创立了江苏晟能科技有限公司。定位于“物联网+能源”,计划面向工业企业,园区和政府提供能源管理解决方案。2019年,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成立了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统联合研究中心,倪晓宇团队与研究中心达成产学研合作,共同为用户提供能源互联网规划、运行、交易等全过程解决方案。这一年,倪晓宇的晟能科技在全国 270多个项目中脱颖而出,获评硅谷孵化器 Plug and Play能源与可持续领域独角兽企业。2020年,晟能科技获评无锡市瞪羚企业。

倪晓宇表示,随着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的进一步推进,能源行业明确了建设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目标,晟能科技将结合国家重点专项重要成果,潜心研究分布式场景下能源规划、运行与交易问题,立志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力量。 

投身环保 做生态文明的引领者

1989年出生的“准90后”刘泽坤,是美国丹佛大学丹尼尔商学院工商管理学硕士,在旅居美国的十余年中,他积累了丰富的创业经验。30岁时,他回国创立了森为特——土体改良黑科技品牌,成立了中鼎长信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参与中国能源新基建行业。

早在初到美国时,刘泽坤就发现中美两国基建方面的不同。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了解到国内的道路基层传统工艺是水泥稳定层,里面有沙子、石子作为骨料,因为膨胀系数和干缩系数不同,容易产生裂缝,水从干缩缝渗透下去,易产生泵吸作用,将整个道路基层破坏而影响使用寿命。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道路基层修建技术方面,采用的是固化土技术,可以直接将土固化成有承载力且不透水的道路基层材料,不需要填充沙子石料,既节约了成本保护了生态环境,又延长了道路使用寿命。

刘泽坤带领团队经过上千次的现场取样、实验测定,终于找到了最适合国内土壤的配方比例并升级改进,在国内申请了专利,通过了德国LBM实验室性能测试及美国德州交通局测试。森为特土体改良黑科技品牌诞生,打破了技术垄断并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的一个“卡脖子”问题。

使用森为特土体固化方法无需开采砂石料,节约自然资源、保护自然环境。使用过程中不产生渣土外弃,尾矿还可以二次利用处理,变废为宝。此外,固化土技术的价格优势也很明显。以山东为例,山东省高速公路每年新通车里程近400公里,各级道路数万公里,如果能采用固化土技术修建,可节省近千亿资金。

“希望以土体固化技术,促进工程废物的再生利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助力。”刘泽坤正朝着自己的梦想一步步迈进。

今年39岁的王文昭是河南芮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和福瑞莱环保科技(深圳)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2013年,在美国做完博士后研究的王文昭,回国加入了中科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2015年受国家“双创”感召,在单位支持下,开始创业。他和团队聚焦城乡人居环境提升的战略需求,提出了离网式污水处理思路。

创业之路并不容易,无论是技术验证、设备研发还是市场调研、实地勘察等等,团队几乎每天都要和恶臭的污水打交道。经过不断努力,2017年,在广东清远市的一个农村,离网式污水处理设备第一次实现整村安装和运行。经过几年的发展,王文昭和团队带着离网式污水处理项目在全国12个省份实现成功运行和智能化管理,并实现了对古巴等国的出口。

离网式污水处理系统能带给农村什么样的改变?河南省辉县市沙窑乡新庄村党支部书记王文清最有感受:“以前村里生活污水都是直接外排,污水沟就有好几条,蚊虫滋生,现在家家户户的污水都在源头处理,处理后的水还能回收拖地、浇菜园。”

总结自己的创业经验,王文昭感慨赶上了好时代。“随着国内高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双重崛起,广阔的市场让我们的理念和技术能够得到实践和应用,创造社会价值和商业价值,能够以这种方式为国家做一点贡献,我很幸运。”

2018年底,史小丽从法国归来。回国前,她在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做了两年博士后。回国后,史小丽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任研究员,从事系统总结和梳理现有富营养化治理和藻类防控技术手段方面的研究,以期为湖泊管理决策者制定湖泊蓝藻防控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她带领团队,通过长期研究揭示了湖泊超微型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组成和生态学特征,丰富和发展了藻类生态学理论,分离鉴定了20余株纯淡水超微藻藻株,填补了国内外藻种库中淡水超微藻的空白。

史小丽曾带领团队到新疆调查湖泊生态现状。一个多月,除了罗布泊无人区,她几乎跑遍了整个新疆。最终获得了新疆20多个湖泊的水质情况及浮游植物、浮游动物、浮游微生物、沉积物样品,为系统掌握新疆湖泊的水生态环境现状奠定了基础。

“我国有限的湖泊资源还面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守护湖泊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希望能为国家湖泊资源保护和治理贡献力量。”史小丽说。 

引进更多顶尖科技 助力强国梦

潘时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2010年结束在加拿大的博士后研究,潘时龙谢绝了国外优厚的物质生活和工作条件,毅然回国,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扎根,推开了国内微波光子学的大门。

当时南航信息学科没有任何与“光”相关的专业。他一步步创建了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微波光子学在南航从无到有。2013年6月“雷达成像与微波光子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这是微波光子学在我国首次进入省部级科研基地名称,也是南航信息学科的第一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要想成为科研强国,必须首先成为仪器强国。对于高端测量仪器,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严格禁售。为此,潘时龙自主研制,并最终和团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术,分辨率相比国际最高性能商用仪表提升了4000倍,打破了国外测试仪器公司的长期垄断。这个技术在国际上引发了重大反响,被国际著名学者评价为测量光器件的最有效方法、最佳选择、最理想方式。潘时龙研制的仪器目前已实现量产,实现了关键装备的国产化。

解决了仪器问题后,他带领团队研制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雷达。相比传统雷达只能看到一个点,新雷达可以以视频的方式看到目标,能够对小尺寸目标进行实时高分辨成像,拓展了雷达在军民领域的应用前景,为下一代多功能雷达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今年,潘时龙荣获第26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潘时龙说,在科技强国的路上,单个青年的力量太小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身为教师,他要把“1”变成“N”,他要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带动更多青年学子。

江必旺是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60后”的他出生在福建山区,在北京大学毕业时被邀留校参加当时备受瞩目的产学研项目开发;后来去美国留学,提前博士毕业。结束博士后研究,他顺利进入了美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不久后担任了企业首席科学家。用他的话说,“自己实现了大多数留学生的美国梦。”但是他心里始终有一个归国梦。

2006年,在朋友的支持下,江必旺一家五口,带着十几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回国创业,专注于微球材料的技术研发。2007年,苏州纳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苏州工业园区正式诞生了。令江必旺惊喜的是,当时他只需用一层楼办公,当地政府却给他留了一幢独栋的研发大楼,而且免租三年。

微球,其直径比头发丝小很多,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在实验室分析检测及制药工业分离纯化领域,微球作为色谱填料被誉为色谱“芯”。由于制造门槛极高,长期被国外企业垄断,中国生物制药成本居高不下。

在经历了成千上万次的实验,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技术攻关,纳微科技成功突破了国外垄断,改变了中国单项进口的局面。2021年,纳微科技销售额突破4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00%。令江必旺欣慰的是,因为疫情的原因,很多国外层析介质产品供应受阻,影响国内生物制药企业安全生产。而纳微有能力帮助国内生物药企,解决分离纯化关键耗材的供应问题,保障生物制药按时生产。

2021年6月23日,纳微科技正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挂牌上市。

江必旺期望纳微科技的经历能给予高科技创业的企业一些鼓励,也激励一些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从事可以解决产业问题的科研。在他看来,真正的创新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

2017年夏天,王跃驹博士辞去了美国东北州立大学终身教授的职位,回北京创立睿诚海汇健康科技有限公司,投身利用植物生产绿色重组生物药行业。他研究植物药用重组蛋白技术已经25年了,回国创业就是为了把这项技术产业化。

植物药用重组蛋白技术在国内是首次产业化落地。在这之前,重组药用蛋白,包括疫苗在内大部分都源于微生物或动物细胞提取,而他的公司的重组药用蛋白都是植物来源,其最大优势就是成本低。

王跃驹的研发团队通过不懈的努力,掌握了领先世界、国内唯一的植物瞬时表达药用蛋白平台技术,大大降低了药物生产成本,提高了药物生产效率和安全性,为生物制药提供了一种新的生产途径。

万里平泉梦,谁怜创业难。“做老百姓可以用得起的生物药,做利国利民的事。”为了这个创业目标,王跃驹和他的团队一直在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