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1972年中国与英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公派留学英国已经走过了50年。这50年是中国逐步由“百废待兴”走向“百业兴旺”、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50年。1978年,乘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浩荡东风,中国面向世界的国际交流也愈加频繁,大批优秀的青年被派往英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他们其中的很多人如今已成为科学巨匠、文化大师及各界精英。

负笈求学志,拳拳报国心。在纪念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的历史性时刻,让欧美君带大家走近优秀的公派留英学长,聆听一段段往事,感受学长们留学报国的崇高理想和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

1985年,他在英国帝国理工学院

21岁的谭铁牛从西安交通大学本科毕业后考取了国家教委公派出国研究生,赴英国帝国理工学院电子电气工程系深造,并于1986年和1989年先后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年他又获得了英国雷丁大学的终身教职。

然而,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并没有让谭铁牛放弃回国的心愿。从出国的那一天起,谭铁牛就想着一定要回到国内。1996年,中科院发布了一则招聘从事模式识别研究科研人员的信息,谭铁牛毫不犹豫地报了名。1998年,谭铁牛放弃了雷丁大学终身教职,和家人一起回到了阔别13年的祖国。一种前所未有的归属感、责任感和成就感油然而生。

回国后不久,谭铁牛便担任了中科院自动化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由此也开始了新的科研人生。他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紧扣国家战略需要,开辟了新的研究方向,包括生物特征识别、计算机视觉监控等。

谭铁牛意识到,对于中国这个人口大国来说,虹膜识别技术非常重要。他认为,作为一名中科院的科研人员,应该自觉地把自己的科研兴趣与国家的需求和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结合在一起。

和谭铁牛共事过的同事们都说,他是一个目光长远的人。回国伊始,谭铁牛就带领团队建设生物特征数据库,并提出数据库向国内外开放共享。他的思路是,要与国际同行多交流、合作,这样也能帮助提高我们自己的水平,发展核心技术。

如今,实践证明这些判断都是正确的。

前瞻的部署和研究,带来了虹膜识别技术发展的春天。如今,不仅诸多煤矿使用虹膜识别技术,而且基于谭铁牛团队核心技术的中国第一款量产虹膜识别手机也已问世。此外,目前全球已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个用户使用谭铁牛团队建立的生物特征数据库,这也成为国际上共享规模最大、模态最多(包括人脸、虹膜、指纹、步态、笔迹、静脉等)的数据库,使我国在国际测试标准中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在国际学术界有了一席之地。

2022年8月22日,第26届国际模式识别大会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市开幕。开幕式上,谭铁牛获得国际模式识别领域最高奖——傅京孙奖,以表彰他在模式识别领域所取得的杰出成就。傅京孙奖是一项终身成就奖,是国际模式识别领域的最高奖,也是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学术奖项。这是该奖自1988年设立以来首次颁授给北美和欧洲地区以外的学者。

回国二十余载,谭铁牛愈发坚信自己当初的选择。他曾表示:“回国后我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成就感、责任感和幸福感。今天中国的发展与我刚回国时已不能同日而语,我很欣慰自己参与了这个过程,并为之做出了一些微薄的贡献。”

【人物简介】

谭铁牛,中国科学院院士,欧美同学会第七届理事会副会长,香港中联办副主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智能感知与计算研究中心主任。英国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巴西科学院通讯院士。主要从事图像处理、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工作。现已出版编著和专著16部,并在主要的国内外学术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多篇,获准和申请发明专利100多项。曾获中国青年五四奖章、中国青年科技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傅京孙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