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背景下,中英两国以往良好的合作关系能让我们互相理解、彼此信任,这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基础。”“在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养老产业四大领域,中英双方有巨大合作空间。”“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共同的目标,中英两国的有识之士应该携手共同为之努力。”

9月9日,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的“纪念中国公派留学英国50周年论坛”隆重举办。在由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副会长、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董事长范文仲主持的“中国金融开放新格局——与中英合作展望”平行论坛上,中英两国金融领域权威人士展开深度对话,碰撞思想火花,激荡启迪智慧,共同探讨建设中英金融合作新框架的模式路径,共同展望中英金融合作的美好未来。

图为北京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 范文仲

中英金融合作源远流长在互促中深化互信

上海市常务副市长吴清在致辞中表示,公派留英是人才强国的重要举措,也是中英合作的重要桥梁。上海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全球资产管理中心、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的过程中不断拓展与英国合作,例如,沪伦通的成功使得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迈上新台阶,目前5家沪市公司在伦交所已成功募集资金超过65亿美元。施罗德集团、汇丰集团、渣打银行、怡和保险顾问集团等英资机构纷纷在上海拓展新业务,QFLP、QDLP、PFM等试点业务方面也有一批英国知名投资机构参与其中,诸多英资金融机构在上海开拓新业务。

图为上海市常务副市长 吴清

当前国际经济金融形势复杂,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但在中英可深入合作的财富管理、金融科技、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领域合作潜力巨大。双方的金融机构要加强合作,共同拥抱机遇,应对挑战。深化中英全面合作,留学人员将能更好地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从2000年回国进入中国证监会工作的16年中,祁斌经历了我国基金行业对外开放的全过程。回首这段历程,现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的祁斌给出的评价是:基金业的对外开放有效提升了中国基金行业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也使得全球金融机构得以分享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红利。

图为中投公司副总经理 祁斌

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私募基金领域在华经营的外商独资和中外合资合作私募基金管理机构超过450家,公募资金中外资机构达到45家。

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性成就的缩影,中投公司本身也是中国金融和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重要成果。不仅如此,作为面向世界的中国财富基金,中投公司一直将英国作为重点投资区域,积极深化对英投资和产业合作,和英国的主要金融机构保持着深度合作关系,有效助力英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其他产业的发展,实现了互利共赢。

祁斌分析说,全球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合作将面临“三变”和“三不变”的趋势。即,全球化继续被挑战、被修正,但自由贸易的大势不会改变;经济自主化可能在部分敏感行业表现突出,但全球产业合作、互利共赢的潮流不会改变;产业链、供应链断链的方式领域可能不断翻新,但中国产业体系不断融入全球产业体系并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动力的进程不会改变。

英国工党影阁财政部发言人、议会上院议员戴维森勋爵说,英国和中国都是贸易大国,有着共同的利益。两国在金融领域的合作对于推动金融市场的安全、创新及应对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起到积极作用。

图为英国工党影阁财政部发言人 戴维森勋爵

建立一个安全的、有序的金融市场,是全球共同的目标,需要中英两国携手合作。中国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并推出让交易更加安全的数字人民币,伦敦作为世界金融中心,在这些方面享有难得的机遇。英国将积极推动变革,让金融产品的价格真正反映当前世界新格局下的市场行情,推动互利共赢。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发言围绕中国经济的“结构性潜能”展开。

图为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 刘世锦

刘世锦说,中国经济过去高速增长,结构性潜能主要是房地产投资。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结构性潜能被重新定义。“我们提出一个‘1+3+2’框架”。“1”是指都市圈,未来5年到10年,龙头城市的带动作用将达到60%至80%以上。“3”是指要补上三个短板,即弥补基础产业效率不高、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不大、基础研发能力不强三个短板。“2”是指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为此,相关领域需要进一步推进改革,让这些潜能得到充分释放,从而推动中国经济把潜在的能力发挥出来,实现经济发展的长期目标。

中国英国商会主席李安表示,中英两国之间的贸易交流和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发展,中国是英国第三大贸易合作伙伴,也是英国出口的第二大市场,在这方面中英有着巨大的合作潜力和繁荣的前景。

在服务贸易领域,双方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世界局势、通胀等各种不确定因素,保障跨境数据交换的安全性。“虽然疫情对商界人士和留学生交流交往造成不小阻碍,导致人员交流数据急剧下降,但双方合作源远流长,要增进友谊,加强信任,增强透明度,共同促进服务贸易的繁荣和发展。”李安说。

英国48家集团主席斯蒂芬·佩里分享了一个70年前的故事——1952年,斯蒂芬·佩里的父亲接受周恩来总理的邀请,为新中国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承担起“破冰者”的角色,并于1953年来到中国,促成中英商业协议的签署,不仅为英国,也为整个西方贸易界凿开了妨碍同中国进行贸易的“冰层”。几十年后,斯蒂芬·佩里也带领团队帮中美准备了具有破冰意义的商贸协议,这让他印象深刻。

“全球化虽然遭遇逆流,但中国和英国有长期以来的合作关系,并且互相理解,这是双方进一步合作的良好基础。”斯蒂芬·佩里说,未来我们需要在“一带一路”、气候、金融、教育、科技创新等领域进行更多合作,为世界的持久和平和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中英在共享中谋共赢于新领域中促合作

平行论坛特别设置了圆桌对话环节。在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副秘书长杜洋和远在伦敦的英国中国商会会长、中国银行伦敦分行行长方文建共同主持下,中英嘉宾进行了一场超时空对话。

图为金融开放论坛圆桌对话

英国驻华使馆公使衔参赞路睿,证监会市场监管二部主任王建平,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副会长、丝路基金副总经理丁国荣,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邢炜,欧美同学会金融委员会会长、渤海银行董事长李伏安在主会场参加圆桌对话。

2004年方文建被派到伦敦工作,已在英国市场深耕近20年。作为主持人和嘉宾,他用一组数字直观阐述了中英之间商业和贸易的密切关系:过去50年,在英中资企业规模快速扩大,从改革开放前的50多家发展到现在超过3万家,成为英国市场的重要参与者。2020年规模最大的845家在英中资企业更是为英国直接创造了6.1万个就业岗位。

据介绍,英国中国商会成立于2001年,目前会员单位近300家,覆盖金融、科技、通讯、能源、地产、贸易等十几个领域,商会助力中英投资贸易往来,推动中英经贸合作,支持中资企业在英国发展,成为中英经贸合作的桥梁。

方文建还分析了近年来在英中资企业投资趋势的三大特点。一是投资由传统的房地产、建筑领域向生命科学、新能源、技术、传媒、通讯行业等新兴产业延伸。2021年,中资企业在生命科学行业的交易额达到13.9亿英镑,占当年总交易额的40%。二是关注低碳转型领域的发展机遇。在英中资企业普遍将绿色金融视为其未来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自2015年以来,中资银行在英国共发行了价值超过109.5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和可持续发展债券,为英国企业的绿色转型提供有效支持。三是积极参与英国各区域经济发展。在英中资企业积极响应英国城镇升级计划,将投资目光转向伦敦之外的城市,在新能源、城区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等方面为区域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方文建说,尽管当前中英关系面临挑战,但中资企业仍然对英国市场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我们期待与英方合作伙伴携手而行,加深了解互信,共同谱写新时代合作共赢的新篇章。

路睿负责英国政府在中英之间双向投资方面的合作。他说,过去50年中,英国和中国的投资贸易关系呈现指数增长。双方在银行、资本市场、资产管理、保险、养老金、绿色金融、金融科技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为实现中英两国的“双碳”目标,双方要继续努力推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的投资。

“中英双边关系的发展当然也离不开学界的交流。1978年以来,已经有数十万的中国学生在英国留学,是他们让我们彼此更了解更信任,对于增进中英之间的友谊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路睿表示。

王建平就中国私募证券基金行业的发展和双方机构投资合作发表了看法。

他说,英国的资产管理业十分发达,也有众多的优秀机构,希望英国的投资机构除了用过去比较熟悉的方式参与A股市场投资之外,还应加大对私募证券基金产品的关注。他就中英在私募证券基金领域的合作提出两个建议:第一,从资产配置的角度,英国的资产管理机构可以通过投资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参与中国市场;第二,从境外投资机构在境内展业的角度,欢迎英资机构以外商独资私募证券基金管理人(WFOE PFM)的形式参与中国市场。

丝路基金由习近平主席在2014年加强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对话会上宣布成立,是一只中长期的开发投资基金,管理的资金规模为400亿美元+1000亿元人民币,通过股权、债权、基金等多元化投资方式,在东亚、南亚、欧洲等市场围绕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能开发和金融合作等领域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签约项目超过60个。

作为丝路基金的副总经理,丁国荣介绍说,在对英合作方面,该基金参与投资了英国再保险公司、新型财富管理公司。同时也借鉴英国金融市场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商业模式,尝试将行业的最佳实践引入国内。他说,全球经济正在经历高通胀和低增长的双重考验,公司将积极巩固拓展投资组合布局,拓宽投资的朋友圈,特别是与全球领先的市场投资机构形成广泛的联系,深化与英国投资机构的投资合作,加大对绿色领域的投资力度,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中国力量。

邢炜说,2018年以来,中国密集出台一系列扩大金融业开放的政策,取消了外资持股的比例限制,进一步放宽外资机构和业务准入条件,扩大业务范围,优化监管规则和简化行政许可流程,为外资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2018年至2021年,银保监会共批准设立各类外资银行、保险机构120多家,截至去年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929家,在华外资银行资产总额3.79万亿元人民币。

所有外资银行里,英资银行是最早进入中国的,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与中国经济和金融市场共同发展,对中国银行业的快速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有10家中资银行在英国设立了机构,为中资企业走出去和中英两国的经贸发展提供了支持。可以说,中英两国的银行业在互利合作中实现了共赢。

李伏安说,渣打银行和天津有很深的历史渊源。100年前,渣打银行已经在天津开展业务。渤海银行成立时,引入渣打银行作为战略投资者股东,占20%股权。站在中英金融发展的新起点上,面对机遇和挑战,相信有共同理想和目标的人一起探讨,一定能找到新时代金融行业发展的新路径、合作的新模式。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十四五”期间,我国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更高水平的国际循环需要更高水平的金融开放加以支持。

从论坛嘉宾的深情讲述和透彻分析中,我们看到,面向未来,中英之间的金融合作有广阔的空间。面对现实,中英双方有携手应对挑战的信心。在中国金融开放的新格局下,中英双方的有识之士正顺势前行、共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