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欧美同学会携手无锡市共建的“海归小镇”(无锡·物联网)在无锡经开区正式揭牌。据悉,目前全国有10座“海归小镇”,无锡跻身其中足以说明其吸引包括“海归”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强劲“向心力”。

教育部最近发布信息表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中超过八成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国发展。相关统计数据也显示,很多用人单位对聘用的“海归”给出了非常高的评价,认为他们为企业创造了财富、带来了活力。

要想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人才是重中之重。但我们时常看到,有的地方不惜重金引进“海归”人才,可过了段时间,“海归”们又纷纷离开。面对“为什么”的疑问,有的“海归”说,这里连个喝杯咖啡的地方都没有;有的说,这里官僚气息有点重,到哪里去都会动不动就被问是什么级别。这些问题启示我们:“海归”具有国际化视野、国际化经验、国际化技术,想要吸引并留住他们,必须在营造“国际范”的环境上下功夫。

埋怨连个喝杯咖啡的地方都没有的“海归”,是不是非要喝咖啡不可呢?当然不是!表面上他们期盼的是一杯咖啡,实际上他们期盼的是具有“国际范”的文化氛围与配套设施。为了让“海归”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有的地方建立了面向“海归”的医院、学校、社区等具有全球理念的项目,集聚一流的生活、生产、生态设施配套,充分满足“海归”人才在医疗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需求。有的地方为“海归”人才提供周到细致服务,让“海归”人才不断增强归属感与幸福感。

一些“海归”人才尽管有很好的科技项目,但由于资金短缺,不得不忍痛割爱,无法创新创业。此时,先进的科创扶持政策至关重要。通过搭建孵化器,对能够实现核心技术产业化并带来良好经济社会效益的项目予以资金支持,对高端项目予以重奖,就能有效解决“海归”们有项目无资金的烦恼。比如,无锡市设立了100亿元的产业驱动基金和10亿元的重大专项基金,用于支持“海归小镇”初创、成熟和扩张期的“海归”项目,形成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体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留住“海归”人才,除了优质的服务、贴心的政策外,还需要具有先进的平台,让英雄有用武之地。如果没有良好的事业平台、广阔的发展空间和适宜的“环境土壤”,人才流入后依然会“用脚投票”,选择离开。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新材料、新能源、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各地要抓住“风口”,通过“国际范”的平台吸引“海归”人才集聚。在这方面,无锡市坚持“以产聚才、以才兴产”,持续构筑“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吸引了数万名“海归”人才,发展起十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实现了与人才的“双向奔赴”,值得借鉴。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人才因事业而聚,事业因人才而兴,逢非常之时,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各地应立足本地发展实际和需要,优化人才政策,全力引进、用好、用活“海归”人才,为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凝聚起磅礴的人才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