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葡萄、养螃蟹、办酒厂、兴旅游

“海归”村支书把“后进村”变成了“先进村”

10月15日,秋高气爽,在岳西县海拔最低的毛畈村袁家渡畈,满眼尽是丰收的景象:螃蟹塘里,个大饱满的螃蟹陆续进入成熟期,正在捕捞售卖;火龙果大棚里,青绿色的果子又挂满了枝头,这已是今年的第六茬果;红米园中,刚收获完红米又在翻地、建大棚,准备种植羊肚菌……不远处,还有果酒厂以及正在建的茶树花加工厂、民宿、酒店等。一片田园长出十来个新产业,年近古稀的村民张世忠说,“这都是姚书记回村后带来的变化”。

张世忠口中的“姚书记”,是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姚有志,现年44岁,他是有着商海闯荡经历的人,返乡“二次创业”——以村支部书记身份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被乡亲们戏称为“海归”。

姚有志(中)和村“两委”成员在讨论毛畈村发展规划 (毛畈村供图)

“三变”改革

开启产业发展新篇章

姚有志初中毕业后走出大山,到无锡闯荡20余年,开办了自己的装修公司,年收入达3000万元,并在无锡买了房安了家。2014年,毛畈村的乡亲们委托曾经当过老师的村民张世忠执笔,给姚有志写了一封信,希望他回村带领大家致富。在这一年的村支书换届选举中,姚有志被大家推举为村支书人选。八年间,这位众人眼中的“精”老板,成了甘在农村吃苦打拼的“愚”书记,和乡亲们一起拔掉了家乡的“穷根”。

姚有志的家乡毛畈村,过去是一个令党组织头疼的软弱涣散村,还是一个贫困发生率高达30.27%的贫困村。“袁家渡是古渡口,往来岳西的货物以前都从这儿经过,袁家渡畔曾是一片兴旺之地。”姚有志说,上世纪90年代,陆运畅通后,水运优势不再,袁家渡也日渐清冷。袁家渡畔的毛畈村也被挂上了三个标签:贫困村、三无村、涣散村。“2014年我回村时,村内没有一条通组水泥路,无企业、无集体经济、无特色产业。村委会欠债达60多万元,连开会的会务费都没有。”

村里没钱,姚有志先垫上,他拿出15万元给村里做启动资金,并积极争取扶贫项目和资金,从改善基础设施入手。2016年实现组组通水泥路;2019年,自来水进组入户;2020年实现户户通水泥路;此外,还新建了村为民服务中心和农民文化乐园。“到2021年,我们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上的资金已达到1亿元。”姚有志说。

如今,进村是4公里长的黑化“彩虹路”,袁家渡畔是产业蓬勃发展的农业公园。走进农业公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葡萄大棚,大棚里,数名村民正忙着除草、翻地,整理葡萄园。“葡萄园是毛畈村产业发展的起点。”姚有志介绍,毛畈村传统产业为茶叶、毛竹,2016年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一家农业公司,在袁家渡流转129亩土地,发展葡萄种植项目,但因租金问题受部分村民阻挠,最终项目夭折。

“对于平原地区,129亩土地不算什么,但对于岳西山区来说,这129亩平整土地非常珍贵,绝不能浪费。”2017年,毛畈村按照“三变”改革的思路,采取“四方入股、四马分肥”的方式,组织农户土地入股、村集体入股、村干部入股、吸收农户资金入股,注册成立骏发生态农业公司,开始发展产业,将闲置数月的葡萄园重新盘活。2017年以来,公司建成30亩葡萄园、50亩螃蟹养殖园、34亩生态红米园、15亩火龙果园。

葡萄园边上,是四口方塘,走近塘边,随处可见爬出水面的大闸蟹,有游客正在塘边捕捞螃蟹。“山里养螃蟹,我们是岳西第一个。”姚有志说,袁家渡畈海拔仅70余米,气候暖,2019年初次尝试养殖大闸蟹,虽然个头小,一只仅2至3两重,但养活了。2020年,他到浙江大学学习,在请教专家后,换了种苗和养殖技术,现在单只大闸蟹能长到3两至半斤。“50亩池塘每年投入蟹苗3万多只,今年已经卖了4000多只大闸蟹,价格每只30到50元不等。”说话间,姚有志的手机频繁响起,大多都是订购大闸蟹的。

走出螃蟹塘,又见一片火龙果园,火龙果每年能结六茬果,产出2至4万斤火龙果,收入20至40万元。再往前,几片不规则的田块里,村民们正忙着用竹子扎大棚,为种植羊肚菌做准备。这34亩田在春夏间种植红米,每年能收获红米1.5万斤,通过售卖红米及红米酒,产值可达31万元。今年冬闲时节在适宜田块尝试种植羊肚菌,预计每亩产值可达3万元。“通过种植红米和羊肚菌,34亩地产值可达70余万元。”姚有志细细算着账,山区适宜耕种的土地有限,他必须精打细算,拓宽思路,让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

“三产融合”

开创乡村振兴新局面

在做精一产的同时,毛畈村村“两委”也在布局二产,在2019年建成一座年可以生产加工15万斤果酒的果酒厂。“这几年全县很多村都种葡萄、冬桃、梨子等水果,但水果不易保存,如果滞销就等于浪费。于是,我们决定建一个标准化的果酒厂。”果酒厂投产后,毛畈村除了每年给本村加工5000斤白兰地和3000斤红米酒,还以每斤10元的代工费,为其他村镇加工果酒1万多斤。今年该村又瞄准了茶树花加工,租赁村民闲置的房屋,建成茶树花加工厂。目前厂房正在进行装修,11月即可投产,预计每年可加工茶树花约6000斤。

一产、二产稳定发展后,毛畈村又在第三产业上做起了文章。毛畈村是高山峡谷型村落,天仙河和朱河穿村而过,交汇处集水面积700平方公里,旅游资源丰富。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就曾开辟过漂流项目,打出“华东第一漂”的牌子,名噪一时。后因当时的开发公司发展重心转移,漂流项目就此沉寂。

2019年,毛畈村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新引进漂流项目发展旅游业,当年接待游客3万多人次。而今,每年到村里游玩、采摘的游客也有5万人次,村民们纷纷利用闲置民房打造民宿、农家乐,目前已有50余家。今年,毛畈村村公司也启动了酒店、民宿项目,在天仙河两岸,分别建设一座可容纳300人就餐的酒店和一栋有星空房、配置游泳池的高端民宿。

2016年,毛畈村在岳西县率先脱贫。2019年,村集体实现经营性收入230万元,公司成立以来共解决100多农户务工问题,每年发放工资70多万元,实现群众和村集体双增收。“2026年,预计村集体经营性收入能达1000万元。”回乡八年,姚有志每时每刻都在想“怎么发展,发展什么”,虽然背驮了、头发白了、他在无锡的公司也衰落了,但看到村里越来越美、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回到农村来,他觉得一切都值得,而今他是“皖美村支书”,也是“安徽省劳动模范”。(安庆新闻传媒中心记者 查灿华 通讯员 梁月升 王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