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指出:“留学人员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加强内引外联、牵线搭桥,当好促进中外友好交流的民间大使。”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作出重要指示,指出要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人文交流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推动我国同各国的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而留学人员正是促进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的生力军。全球化的迅速推进,使得留学人员民间外交对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发展对外联系、维护意识形态和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的利益日益重要,同时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方面也起到重要作用。

根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19年,我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累计达656.06万人,中国的海外留学生数量位居全球前列。随着赴海外留学人数的不断增加,留学生群体已逐渐成长为我国民间外交的重要力量,是民间外交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目前,无论是外交层面还是学术层面,尚未有一套系统的方法对海外留学生的民间外交行为进行指导。所以亟需从价值层面和方法层面构建我国海外留学生与他国民间外交中的“中国方案”,在日益重要的国际话语竞争与文化认同构建中掌握主动权。

价值层面建构留学人员民间外交的理念

从国家层面将留学人员的民间外交纳入国家的国际传播战略中,完善中国特色民间外交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针对留学工作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十六字方针,相较于中共中央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对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发挥作用”是当前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是留学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是衡量留学工作合格与否的基准线。但是目前我国国际传播战略、民间外交政策的制定和相关理论的发展与民间外交实践还不够匹配,缺乏国家层面统一政策的明确引导和顶层设计。我国留学人员民间外交的发展,首先需要从国家层面进行民间外交的整体规划和战略研究,并细化到留学人员层面,为民间外交的开展提供政策引导,加大对留学人员开展民间外交的支持力度,对积极开展民间外交活动的主体予以政策保障和鼓励,提高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国家层面对留学人员的民间外交予以强调,能够提升人们对留学人员民间外交的重视程度。

健全留学人员开展民间外交的法律法规,创新留学人员的参与保障机制。目前我国缺少针对民间外交活动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政府机构对民间外交活动的管理也缺少明确的责任分工,所以我国民间外交的开展也没有建立起特别完善的体制机制。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会使留学人员组织开展活动时面临一些程序上的困难,缺少资金来源,许多正当权益也得不到保障,从而减弱了这一群体的民间外交能力。要想使留学人员民间外交活动合法有序地开展,就要制定专门适用于民间外交的法律法规,使民间外交主体在行动过程中有法可依,为民间外交的顺利进行提供法律依据,切实保障留学人员的合法权利。

因此,可以设置民间外交管理统筹机构,创新民间外交参与协调机制,对民间外交行为进行规范化管理,在留学人员开展活动遇到问题时也有相关部门帮助解决协调。机构也可以为留学人员民间外交提供便利,例如提供一定的资金,简化审批流程等。同时也为不同民间外交主体搭建起沟通、联络的平台,便于留学人员与其他民间组织展开合作,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影响力。

强化民族文化认同,抵御西方价值观念侵蚀,提高文化自信。西方国家价值观话语体系中的多元价值相互碰撞、异质文化不断交融等特征,让留学人员拥有更广阔的视野与思考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往往与中国主流社会价值观有所冲突。当前,大部分留学人员的留学目的地为西方发达国家,其对资本、欲望的推崇,容易导致留学人员群体的自我怀疑与观念冲突,不仅不利于留学人员自身成长,还容易颠覆其长期以来在国内环境中形成的价值观,诱发不利影响。因此,引导留学人员群体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保持独立思考能力,坚持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身份认同和对中国文化的高度自信,能够提高他们的展示欲和分享欲,是引导留学人员进行民间外交的重要前提。

因此,高校及相关部门在输送人才留学海外之前,应给留学人员群体提供必需的信息支持,通过开设专门课程、组织集体活动等形式,帮助学生、学者们了解所留学国度的意识形态、文化环境与社会氛围,预防和减轻留学人员“文化休克”现象带来的不良后果;同时开展自愿的、非强制性的中国文化素养培训,提升对中国本土文化的了解和传播能力。多数留学人员也期待赴海外留学前接受较为专业的对外文化交流培训以提升国际传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不可忽视的是,当下仍有许多现实性的难题在削弱跨文化交流的传播效果。除新冠肺炎疫情、受到民族歧视和排挤等客观因素外,中国留学人员的赴外动机、交流能力和交流意愿也是影响民间外交的重要因素。想要提升留学人员的表达意愿,最根本的还是要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话语权。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许多国家都通过加强同盟伙伴关系遏制中国的发展,利用媒体质疑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外交理念。面对这样不利的舆论局面和“中国威胁论”等声音,很多留学人员会及时发声对质疑进行回应和反击,但是总体来看这种环境下留学人员的声音受到的关注度有限,难以有较好的传播效果,这也会大大降低他们的交流意愿。因此中国要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形成与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应该增信释疑,主动设置议题,抢占舆论先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营造有利的外部舆论环境,为留学人员的民间外交提供坚实的支撑和底气,增强留学人员的交流意愿,更好地传递中国的优秀文化。

方法层面推动留学人员民间外交的实施

持续扩大留学规模,完善留学政策,增进海外交流。一方面,给予留学人员更加自由宽松的条件,促使留学人员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例如,中国政府可与其他国家政府协商合作,将打造良好的留学环境上升为外交关系的重要议题。2020年9月1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指出,中国在美留学人员占美国全部留学人员总数的1/3左右,中国留学生每年给美国贡献超过150亿美元收入。留学教育交往对两国均有裨益,留学活动也应得到两国的双重保障,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另一方面,调整留学政策,科学规划海外留学格局,也是推动留学生开展民间外交的着力点之一。目前自费的留学生占据总出国留学人数的绝大部分,为自费留学生放宽留学政策,减免繁琐程序的同时,仍需重视公费留学人员。公费留学人员的留学费用一般由政府或所在单位支付,保持与官方的密切关系,有序扩大公费留学人员的规模,也是开展留学人员民间外交的一个可行方向。

此外,政府还应重视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展留学教育交流。目前,中国留学生大多留学西方,中国的外语教育也以英语为主,这让留学生群体缺乏与一些第三世界国家地区深入交流的能力。历史上,第三世界国家大多与中国向来保持良好的交往关系,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支持“一个中国”原则等问题上,为中国提供了大量声援与帮助。扩大留学教育版图也是扩大国家外交版图,与第三世界国家的教育交往理应得到更多重视。

鼓励留学人员助力国家海外重大项目,拓展留学人员参与民间外交的空间。以“一带一路”重要倡议为例,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民族主义抬头的形势下,“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与沿线国家协同联动,创新合作发展模式,在致力于解决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的同时,也为打开外交新局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在“一带一路”倡议落地推进的过程中,留学人员群体理应发挥更大的作用。

“一带一路”的建设与推进,需要沿线国家政府、社会、民众的理解与信任,在海外接受教育,拥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留学人员,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帮助进行多层次沟通。政府应出台相应指导意见,鼓励留学人员参与“一带一路”重要倡议和国家重大项目,在政策层面提供保障和支持,为海外留学生报效祖国、参与民间外交提供更多机会,同时也使留学人员自身能力获得锻炼与提升,拓宽其成长发展路径。

鼓励留学人员善用社交媒体力量,增强中国声音的传播途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新媒体构建出形形色色的网上“社会平台”,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人表达自由,互联网上的公共论坛空间初步具备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某些特质,互联网成为民众讨论国家社会大事、国际形势、全球交流的新阵地。但由于中国技术发展的特殊性及舆论宣传政策原因,中国互联网访问保护机制在保护中国网络技术发展及信息安全的同时,也使民间的声音无法传导到海外互联网上。

在海外的Facebook、YouTube、Twitter、Ins等社交网站上,信息传播早已完成了载体、主题、速度和内容上的颠覆性转变,中国留学生在外国的网络上能够传递的信息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充分、多元、自主。在近年的“抵制新疆政策恶意解读”“反驳台湾恶意分裂言论”、围绕新冠病毒发源等的舆论斗争事件中,都活跃着海外留学生与歪曲事实言论持续做斗争的身影,在国外最大的问答社区Quora上,中国留学生在多个涉华敏感问题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正本清源,获得了大量海外民众的认同。

不能回避的是,中国留学生在海外网络上的声音还比较小,留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传播的主动意愿略低,我们还没有培育出一批粉丝基础牢靠的“网络红人”与意见领袖。让海外留学生主动创造民间话语权,在互联网上发声,需要官方提供一定的扶持。可喜的是,近年来的中国技术出海,为塑造中国在海外网络的话语权提供了客观上的帮助,中国留学生可以通过熟练运用以抖音海外版TikTok为代表的中国社交产品,吸引海外流量,创造发声平台,展示中国文化风貌。

支持留学生建立民间组织,创建中国文化品牌活动。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充分体现出国家对留学生参与民间外交的高度重视,为中国的民间外交活动指明了方向。实际上,欧美同学会就是一个为民间外交做出诸多贡献的留学生群团组织,该组织于1913年10月由顾维钧等人组织成立至今,在联系、团结海外留学生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留学生自发组成的组织在海外如同雨后春笋,当留学生在某一地区聚集到一定数量之后,通常会迅速组建形成各类留学生组织。留学生组织在为同一文化背景的成员彼此扶持提供平台的同时,又能保护群体利益,传播特色文化。以全英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全英学联)为例,2014年全英学联就拥有10万余人,占同期中国在英留学人数的三分之一。此类海外留学生民间组织具备巨大的民间外交潜力和动员力,国家应对此类民间组织进一步加以规划和利用,促进各组织之间优势互补,合作举办有关中国文化的传播活动,开展民间交往。

转变话语体系,丰富传播内容,完善当代中国形象。长期以来,政府和民间组织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方面着力颇多,中国的海外形象与“孔子”“中医”“功夫”“传统技艺”等标签深度联结。在此基础上,民间外交也可以创新内容,从小切口新视点出发,丰富和完善当代中国形象。留学生在海外学习生活期间,可以借助中国当下流行的内容,如网络小说、抖音等新媒体内容等打开突破口,从而引发海外民众的认知兴趣。中国网络文学在海外的传播空间巨大,目前,很多海外留学生已经投入到翻译上传中国网络小说的工作中。对中国流行网络小说的翻译和传播,可以拉近外国人对中国的心理距离,打开与外国民众交往的突破口。

当代中国形象,除了海外官方媒体展现出的“国力强盛”“经济腾飞”“大国风范”之外,其丰富的社会细节与当代气质需要年轻的陈述者去填补,留学生作为青年一代民间外交中当仁不让的主力军,应该着重去填补这一部分空白,把更客观、更全面的中国带往世界各地。

拓展多元传播渠道,疫情期间创新活动形式。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强调:“民间外交要开拓创新,多领域、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对外友好交流。”留学人员应积极利用线上线下多元渠道,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民间对外友好交流,参与到塑造国家形象的队伍中来。

留学生和访问学者的传播以人际传播为主,人际传播是最基础、最直接的一种传播方式,在民间外交中有其他传播方式不具备的优势,互动性和灵活性更强,有利于感情的交流,便于以情动人,也有较强的可信度。留学人员可以通过线下人际传播的方式,组织展览、讲座、沙龙、文化节等活动,讲述中国的优秀文化,介绍中国国情、发展模式、对外政策以及和平发展的政治理念等;留学人员也可以充分利用好课堂交流渠道,展示本国发展情况、文化习俗等,这是向高知识水平群体解读中国的有效途径,可以改变外国受众对中国“古老、刻板”的认知,增进外国民众对中国的了解,增进中国与留学国之间的政治互信。

在疫情期间,线下交流的机会大幅减少,很多学生出于防疫意识减少聚集,民间外交的开展也受到了很大影响。这就需要创新民间外交的活动形式,可以开展一些线上创意活动,例如线上文化节、文化旅游线上交流会等,即避免线下聚集,也可以很好地推介中华文化。

细分受众群体,培养意见领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受众具有主观能动性,不同的受众群体对于同样的文本会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不同国家地区的受众认知模式、思维方式不同,因此在留学人员开展民间外交时要重视受众的差异,对受众进行细分。

同时,因为普通个人在人际传播中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所以应当注重留学人员中意见领袖的培养。意见领袖可以是学生组织中的领导者,也可以是在网络媒体上有较大影响力的博主,也可以在国外受众中培养意见领袖,帮助推进国际传播活动的开展。正如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韩方明在《南方日报》发表的文章中所强调,在外国留学生中培育“知华派”,让绝大多数外国留学生能够形成对中国文化的喜爱,使他们也成为中国国家形象的宣传员。留学人员也要尽量做到“客随主便”,深入了解外国受众的认知水平、接受心理,在“求同”的基础上“润物细无声”地发挥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民间外交作用,才能更好地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切实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本文系欧美同学会2021年度入选研究课题。

作者简介:邱凌,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赴英国、美国等国家留学、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