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展列了人类历史上88位最重要的数学伟人,中国数学家华罗庚便是其中一位。美国著名数学家贝特曼著文称:“华罗庚是中国的爱因斯坦,足够成为全世界所有著名科学院院士。”

数学天赋在苦难中闪光

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一个男婴呱呱坠地。父亲为其取名“罗庚”,寓意:进箩避邪,同庚百岁。

华罗庚自幼爱动脑筋,但学习成绩并不理想。在金坛中学读书时,数学老师王维克从作业涂改处发现了华罗庚多思路解题的特点,并有意识地加以培养。

15岁时,因家境贫寒,华罗庚被迫辍学。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数学的热爱。回到自家杂货铺后,他边站柜台边刻苦自学数学。

19岁那年,华罗庚不幸感染伤寒,左腿关节变形弯曲,落下终身残疾。面对命运的打击,华罗庚并没有气馁,反而更加坚定了他与命运斗争的决心。他曾说:“我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

华罗庚四处寻找小城中能找到的数学书籍,却只找到一本《大代数》、一本《解析几何》和一本50页的《微积分》。即便如此,他仍以敏锐的洞察力和耐心的计算,发现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一处错误。20岁的华罗庚发表了《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之理由》的论文,轰动了数学界。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看到论文后,惊奇不已,不顾众人劝阻,破格聘用华罗庚为清华大学数学系图书室助理员,管理收发文件等杂务。

进入清华大学后,华罗庚利用工作闲暇时间,自学完成了全部数学课程并发表了多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同时自修了英、法、德、日多门外语。

1933年,清华大学第二次破格将华罗庚从职员系统的助理员,调任为属于教师系统的助教,安排他讲授微积分课程。1935年,学校再一次破格将他从助教提拔为教员。接连破格也招致一些非议。时任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的叶企孙在提拔华罗庚任助教的教授会上说:“清华出了一个华罗庚是好事,不要被资格所限定。”

1936年,在数学家诺伯特•维纳的引荐下,华罗庚获得去英国剑桥大学留学的机会。在剑桥大学留学期间,他为学问而不为学历,全身心投入学术研究,先后就华林问题、他利问题、奇数的哥德巴赫问题等发表了18篇高水平论文,提出了“华氏定理”,受到国际数学界一致称赞。

此后的华罗庚,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努力不计年,自强永不息。学习数学是一辈子的事。”他在数学领域不断进取,开拓了我国解析数论、典型群、矩阵几何学、自守函数论、多复变函数论和应用数学等多方面的研究。

华罗庚的每一篇论文都有资格获得一个博士学位,但他一直没有获得过任何学位,却成为了数学界的大人物,他留下了150篇论文、10部专著,其中8部为国外翻译出版并被列入20世纪数学经典著作。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

华罗庚一生中曾两度放弃国外优厚的工作生活条件回国。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华罗庚已经是杰出的数学家,在剑桥大学工作了两年,得知消息后,他再也无法安心工作。1938年,心系祖国的华罗庚放弃了国外的优厚条件,回到祖国,被西南联合大学聘为教授。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华罗庚一家人不仅每天都面临被日军轰炸的危险,还要面对物资奇缺、物价飞涨的生活困顿,过得十分艰难。尽管如此,华罗庚研究数学的热情依旧高涨,先后写出20多篇论文,并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数学著作《堆垒素数论》。这本书的主要结果至今仍居世界领先地位。 

1946年秋,华罗庚应普林斯顿大学邀请去美国讲学,并于1948年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聘为终身教授。彼时的华罗庚已是蜚声中外的著名数学家,然而,华罗庚并没有在美国久居之意,时刻牵挂着祖国。

1949年,从大洋彼岸传来了新中国成立的好消息。一心报国的华罗庚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毅然舍弃美国的优渥生活,带着家人踏上了归途。

归国途中,逗留香港的华罗庚发表了《致中国全体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华罗庚饱含深情地写道:“朋友们!‘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和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也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这封信通过无线电波传遍世界,感动了万千海外华夏学子,为新中国唤回大批留学人才。

回国后,华罗庚先后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科学院数学所所长、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主任等,不仅个人学术研究硕果累累,更为中国数学事业提出了“创造自主的数学研究”的战略构想,绘制了包括纯粹数学各分支、应用数学的各个方面以及计算数学和计算技术的发展在内的“三部曲”蓝图,极大促进了我国数学及相关学科的发展,也为我国计算机科学发展作出了重要的开创性贡献。

编号364875,永远闪烁的“星”

毛泽东曾嘱托华罗庚:你也是苦出身,希望你为我们培养出些好学生来!面对这份来自新中国领袖的殷切嘱托,华罗庚谨记心中,一生践行。他认为“人梯精神很重要”,甘愿让年轻人踏着自己的肩膀攀登世界科学的高峰。

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国年轻科学家,华罗庚言传身教,创办数学讨论班,几乎每个周末都不休息,用自己的“笃志躬行、勤学不怠”感染学生。他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教学生如何做学问,提出了“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读书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等独特的学习方法。

1958年,华罗庚积极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筹建工作,主持创办了“应用数学与计算技术系”并亲任系主任,创造性地提出了把所有数学基础课整合到一起的“一条龙”教学方法。在华罗庚的悉心培育下,王元、陈景润、陆启铿等一大批年轻数学家涌现出来,他们中的很多人日后都成为我国数学界的骨干力量,有些还是国际知名数学家。除了细心发现和精心培养,华罗庚还倡导在中国举办中学生数学竞赛活动,为中国数学事业储蓄后备力量。

华罗庚数学成就斐然,被外国同行称为“中国的爱因斯坦”,但他更中意大家叫他“人民数学家”。他一生都坚守着对祖国的热爱,心怀永远跟党走的坚定信念。在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后,1979年,华罗庚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接到组织通知的华罗庚激动得一夜未眠,立志要把余生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奉献给党、奉献给共产主义事业。

上世纪60年代,华罗庚不顾年迈体弱,连续近20年深入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奔赴工厂、矿山和工地,与工人、农民同吃同住,撰写通俗读物,讲解优选法与统筹法(简称“双法”),帮助解决了大量实际生产中的难题,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1985年6月3日,应日本亚洲交流协会邀请,75岁的数学家华罗庚赴日本进行学术交流。6月12日下午4时,华罗庚坐轮椅出现在东京大学教室,开始演讲。讲到兴起,华罗庚用拐棍当教鞭……演讲完毕,华罗庚在掌声中走向轮椅,一位日本女数学家上前献花,这时他却缓缓倒下,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一刻。

2021年,由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于2008年2月29日发现的、国际编号为364875号的小行星,获得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被正式命名为“华罗庚星”。浩瀚星空中,“华罗庚星”闪耀苍穹,彰显着华罗庚为科学事业作出的不朽贡献,更昭示着华罗庚精神万古长青。

【人物简介】

华罗庚(1910.11.12—1985.6.12),欧美同学会会员,国际数学大师,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守函数论等的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在抗战前回到祖国,在清华大学工作,直至1945年,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