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欧美同学会百余年发展史上,颜惠庆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他是欧美同学会的发起人之一,曾担任多届会长、干事长,为会所的选址和扩建作出过突出贡献。据现存的史料记载,1923年10月他筹划主持了位于南河沿大街111号会所的改扩建工程。今天,这个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欧美同学会院落就是由此打下的基础。在扩建募捐中,颜惠庆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他在自传中说:“在1920年代,我们这些留学欧美的人才在一座前喇嘛庙里成立了自己的俱乐部。在原址上,我们修建了花园、网球场和宿舍,把它改造成一座漂亮的建筑。在这里,我们接待了很多外宾,使其成为展示北京的窗口。这个俱乐部的修建费大部分都是由我们外务部的成员捐赠的。”此外,颜惠庆还参与修订了欧美同学会章程,共同确定了“修学、游艺、敦谊、励行”的办会宗旨,彼时欧美同学会各项活动空前活跃。

百年潮涌,浩浩荡荡,奔流向前。那时一位位堪称时代之俊的学长,皆为当时某一领域的翘楚,而颜惠庆主要是作为民国时期一位杰出外交家闻名于世的。抚今追昔,让我们一起回望前辈学长颜惠庆的外交故事。

早期青年才俊

1877年4月,颜惠庆出生于上海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18岁时,父亲送他到美国读书,1900年6月,他以全优成绩从弗吉尼亚大学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位获学士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同年8月,颜惠庆回到上海,成为圣约翰大学最年轻的华籍教授,主授地理、英文、数学等课程。在随后六年的教授生涯中,他参与创立“寰球中国学生会”,担任《南方报》英文版编辑,活跃于上海的文化教育界。

1906年10月,清学部奏定《考验游学毕业生章程》,颜惠庆参加考试,名列文科第二。他回到上海后受聘于商务印书馆,主编《英汉双解标准大辞典》,这是第一本完全由中国人编成的大型英汉辞典。

1908年2月,颜惠庆随驻美公使伍廷芳出使美国,领二等参赞衔,负责使馆的英文文案和留学生事务。在美期间,颜惠庆一边苦学西班牙文,一边入乔治华盛顿大学进修外交理论。第二年,颜惠庆受清廷外务部征召回国任主事,进新闻处,主编英文版《北京日报》,同时襄助筹建清华留美预备学堂,并出任清华学堂总办。

1910年夏,清政府再次为留洋归国学生举行殿试,颜惠庆再次考中,获授翰林院编修。不久,擢升为外务部参议。辛亥革命爆发前,颜惠庆已升任外务部左丞,开始进入中国外交界“领导核心”。

展现外交才华

北京政府成立后,陆征祥出任第一任外交总长,颜惠庆出任外交部次长。由于陆征祥体弱多病,颜惠庆实际主持外交部工作。此后外交总长曾多次更迭,但颜惠庆却一直稳居次长之席,人称“不倒次长”。

1913年1月,颜惠庆出任驻德国全权公使,其后又兼任驻丹麦和瑞典公使,期间促成了德国对北京政府的承认,并出席第二、三届国际禁烟会议,代表中国政府签署《各国禁烟公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德关系逐渐恶化,北京政府与德断交。颜惠庆率中国驻德使馆成员撤往丹麦,成为一战时北京政府在欧洲的重要“情报站”。

1920年春末,颜惠庆辞去三国公使职务携全家返回上海。8月11日,颜惠庆成为靳云鹏内阁的外交总长。他上任后首先从改革不合国际惯例的外交部部务入手,并在部内设立“储才馆”,培养外交人才。他利用新生的苏维埃俄国发表亲华的“加拉罕宣言”的机会,亲自主持中苏建交谈判,接见苏方谈判代表优林,试图打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外交合围,表现出一个职业外交官的远见卓识,只可惜当时政府更迭频仍,中苏谈判最终无果而终。1921年6月14日,颜惠庆被正式任命为外交总长,先后负责处理涉日的珲春案、福州惨案和庙街事件,并成功阻止了对华严重不利的《英日同盟条约》续签。

颜惠庆担任外交总长期间,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主持中国在华盛顿会议上的诸项交涉。10月,中国代表团启程赴美,颜惠庆在京遥控,成为代表团在国内最坚实的后盾和外交运作的总指挥。谈判中涉及的山东问题和胶济铁路的中日争端引起了举国上下极大的关注。不少国人希望中国能在华盛顿会议上借助多边谈判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在外交上一贯谨慎务实的颜惠庆并没有那么乐观,由于国弱言轻,他先是同意代表团接受对日“边缘谈判”的方式,在将民众反日怒潮引向时任总理的梁士诒之后,又巧妙地利用军阀间的“电报战”,不仅使外交部取得了对于胶济铁路交涉案的控制权,还在一场“颜梁政争”中大获全胜。梁内阁倒台后,颜惠庆署理国务总理。翌年2月,他授权中国出席华盛顿会议代表团签署《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华盛顿会议外交取得了一定成果。

再度出山

在派系林立、军阀当道的北京政府内,颜惠庆很难施展抱负,署理国务总理之后数年间,他曾多次组阁,但都难脱草草收场的结局。1926年5月,他离开政治中心北京,到达天津专心投资实业。

“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成为颜惠庆人生的又一个转折点。

1931年10月,他欣然出任国民政府外交特种委员会委员,主要负责对美交涉。11月,他被任命为驻美公使,抵美后不久又被任命为中国出席国联行政院会议首席代表和中国驻国联代表团团长。

1932年2月5日,颜惠庆作为中国首席代表出席国际裁军会议,并以裁军会议为掩护与苏联外长李维诺夫就两国复交展开秘密谈判。经过长达10个月的反复磋商,中苏两国正式复交,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九一八”之后中国在外交上的困境与国联外交的僵局。

1933年1月31日,颜惠庆被任命为中国驻苏大使。3月5日,他抵达莫斯科就职,后与苏方就《中苏商约》和《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展开谈判,但因多方掣肘未获成功。1935年3月13日,颜惠庆偕梅兰芳和胡蝶等组成的中国文化界访苏代表团抵达莫斯科,试图通过民间外交途径改善两国关系。不料,苏联却公然向伪满出售中东铁路,两国关系再度紧张,颜惠庆虽多方奔走,但已回天乏术。9月,他以中方首席代表身份出席国联全体大会,各大国在处理意大利出兵侵占埃塞俄比亚问题上的自保与绥靖,令颜惠庆对国联外交彻底失望。1936年3月,他坚辞驻苏大使职,回到天津家中一边经营实业,一边做慈善。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开始重新起用像颜惠庆这样的老牌外交家。1938年8月,颜惠庆以第六届太平洋国交讨论会中国首席代表的公开身份离沪赴美。在美期间他在胡适大使的陪同下谒见美国总统罗斯福,出席了于美国维多利亚港举行的太平洋国交讨论会,在会上谴责日军暴行,并就国际安全展开研讨。会后,继续留美协助胡适拓展对美外交,一度获得蒋介石赏识,邀其出任外交部长,颜惠庆婉言拒绝。

1940年3月15日,颜惠庆返抵香港。不久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他与陈友仁等人遭日军软禁,后被日军押返上海,自此闭门不出,拒不与汪伪政府合作。

投向人民怀抱

1946年11月,颜惠庆当选为“联合国善后救济总署远东区域委员会”主席。国民党行宪政府成立时,蒋介石曾竭力拉拢颜惠庆担任立法院长,被他拒绝。

1949年2月,受代总统李宗仁委托,颜惠庆抱病率上海各界和平代表团赴北平商谈南北通邮通航事宜,受到中共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等人接见,解放区的繁荣昌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返沪后两次拒绝蒋介石赴台邀请,毅然留在上海,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颜惠庆出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中央政府政务院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政治法律委员会委员和中苏友好协会会长等重要职务,为新中国的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1950年8月,因病于上海逝世,享年73岁。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特致唁电,深表哀悼。

颜惠庆作为中国内忧外患时期的一位饱经沧桑的外交家,他深沉的爱国情怀、卓越的外交才能,丰富的外交经验穿越历史,直抵当下,值得每一名中国人认真借鉴和倾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