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年前,一位留学归国的医生在阻击东三省鼠疫大流行期间,在中国首先推广和使用口罩,有效阻隔了病毒传播,最终扑灭了那场鼠疫大流行。他就是“鼠疫斗士”、中国近代医学先驱伍连德博士。

剑桥大学首位华人医学博士

伍连德,祖籍广东台山,1879年3月10日出生于马来西亚槟榔屿(首府槟城)的一个华侨家庭。槟城是南洋诸地中的华人华侨聚居地之一。伍连德家里并不富裕,他靠着自己的努力考入了英国公办的大英义塾,学校不收学费,学生有自己的独立思想,信仰也比较自由。

1896年,伍连德获英国“女王奖学金”赴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学习。一开始,伍连德的留学生活过得清苦拮据。微薄的奖学金,扣去房租、吃饭、日常开销等各种生活费用,所剩无几。他勤奋刻苦,在大考中获得“基本学者”名衔,并多次获奖金和奖章。1899年6月,伍连德获得剑桥大学文学学士学位,并考入圣玛丽医院听课和实习三年。

1903年,伍连德以一篇有关破伤风菌的学术论文,出色地通过了剑桥大学医学博士学位答辩,1905年实授学位,成为英国剑桥大学历史上第一位华人医学博士。1903年9月,伍连德在吉隆坡医学研究所从事流行病研究。1904年,他回到出生地槟城开设诊所,并积极参加、组织当地华人华侨的活动。那几年,伍连德亲身体会到身处殖民地所受到的种族偏见和歧视,同时,他心中一直深藏着“中华情结”,期待有朝一日能够回到祖国。

回国协办“陆军军医学堂”

1907年,伍连德收到了时任清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的聘函,邀请他回国协办位于天津的“陆军军医学堂”。虽然伍连德出生在国外,接受的是外国的教育,但他骨子里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爱国思想。

1908年伍连德回到祖国,将妻儿安置在上海,之后便前往天津陆军军医学堂,出任“陆军军医学堂帮办”,相当于负责教学和业务的副校长。陆军军医学堂是依照现代军队体系创办的中国第一所专门培养军医的学校,1902年首次招生。如同当时“北洋系”众多向现代社会转型建立起来的机构,上任之后的伍连德发现,陆军军医学堂创办之初主要聘用日本医生和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也就是说尖端的医疗技术只有日本人能够掌握,而传授给中国军队的仅仅是一些看护包扎的技术。有过英国留学经历的伍连德将这些看在眼里,他决心改革,用中文传授给中国医生最先进的医疗技能。

当时伍连德的中文水平也不够好,需要学习中文,彼时的他在学习之中还将自己的英文名Gnoh-lean Tuck改为了当时拼音中文的Wu-lien Teh。伍连德的到来,为中国现代军医建设注入了高水平、高品质的新鲜血液。他潜心教导,为当时风雨飘摇的中国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医学人才。

伍连德后来的经历也证明:不仅是中国现代军医,源自西方的现代医学在中华大地的推广、扩展,都与这位既保留了“悬壶济世、医者仁心”的中国医学传统、又接受过系统现代医学教育的留学生息息相关。此外,根据1902年11月16日《大公报》的刊载,创办陆军军医学堂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专治瘟疫时症”。显然,抗击瘟疫是军医的重要责任。

“鼠疫斗士”震动世界

1910年,鼠疫病毒在沙皇俄国抢占我国的外兴安岭——西伯利亚地区最先蔓延开来。俄罗斯沙皇政权强行遣返了西伯利亚东部与中国接壤地区工作的中国劳工,正是这些回国的中国劳工携带了鼠疫病毒,造成了1910年底开始在东三省肆虐的鼠疫疫情。

伍连德是在1910年底被清朝政府委派为全权总医官,赶赴当时的重灾区哈尔滨组织防疫的。此时,鼠疫疫情已经在东三省肆虐两个月。哈尔滨的情形让伍连德大为震惊,但他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以一名医生的科学素养,按照现代医学防疫的操作规范,与鼠疫疫情斗争。

到达哈尔滨的第三天,伍连德听说有一位感染者行将病逝,便急忙赶去患者家中。此患者是一位嫁给中国人的日本女子,回天乏术,最终不治身亡。伍连德秘密解剖了这位女患者的尸体,从血管、心脏、肺叶等处提取标本做细菌培养,很快,他在显微镜下看到了鼠疫杆菌。

经过进一步分析,伍连德确认东北暴发的是“肺鼠疫”。其传染途径,并非如之前所设想,单纯从老鼠、跳蚤等动物疫源传染给人。人与人的飞沫传播,才是最为要害的传播方式。这是世界上首次提出“肺鼠疫”概念,伍连德也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第一次实施病理解剖的医生。

病源发现了,传播途径也明确了,接下来就该采取果断措施控制疫情的蔓延和扩散。他立即实施隔离,同时严格限制人员流动,并在疫区中心对所有的旅馆、饭店、商店,都使用生硫磺、石炭等进行消毒。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防止飞沫传染,伍连德改良了从西方传入的口罩的设计,发明了双层纱布口罩,这种口罩后来被称为“伍氏口罩”,口罩双层防护的技术理念也由此确立。

历时四个月,蔓延整个东三省和华北部分地区的肺鼠疫被扑灭了。这一场疫情,东北地区死亡51155人。这个数字同样是伍连德按照现代医学传染病治疗的规程,安排专人认真统计出来的。

1911年4月,伍连德在沈阳主持举办了“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有11个国家的医疗卫生专家参加。伍连德被推选为大会主席。作为抗击此次鼠疫的总指挥,伍连德至此以“鼠疫斗士”之名享誉世界。此后,伍连德联合俄国考察团,在野外寻找鼠疫疫源,发现广布于草原的旱獭,是东北肺鼠疫流行的根源所在。找到疫源后,伍连德发表了一系列学术文章。1935年,因为“在肺鼠疫防治实践与研究上的杰出成就,并发现旱獭在其传播中的作用”,伍连德被提名为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

为中国现代医学建设作出非凡贡献

疫情扑灭,伍连德继续在东北开展防疫事业。1912年11月,中国第一个常设防疫机构——“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及附属医院在哈尔滨宣告建立,伍连德出任总办兼总医官。他奔走海关、游说当局,筹集资金充实设备,聘用专家,锐意经营,使东三省防疫事务总管理处成为当时颇具规模与实力的研究机构。该处主要技术人员多为早年留学归国人员,并聘有德国、奥地利、俄国医学专家参与工作。

有感于当时中国尚未建立自己的现代化医院,伍连德四处呼吁、募捐,创立了由中国人自己建造的第一所现代化医院——北京中央医院(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其后,伍连德先后在中国创设医院、医疗研究机构和防疫所等20家。

受命于危难之际,以赤诚之心力挽狂澜,这是中国知识分子亘古不变的家国情怀。

从1907年到1937年的30年间,伍连德积极促进学会活动,推动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他积极筹办创立中华医学会,担任第二届会长并创办《中华医学杂志》;他是国际微生物学会联盟发起人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性微生物学会的发起人;自1910年起,他与王吉民医师合作,历经20余年写成《中国医史》,至今仍是我国唯一的英文版医学史著作。他为中国现代医学的建设作出了非凡的贡献。梁启超回顾晚清到民国五十年历史,发出这样的感慨:“科学输入垂五十年,国中能以学者资格与世界相见者,伍星联(即伍连德)博士一人而已!”

1959年2月,伍连德所著《鼠疫斗士:一名现代中国医生的自传》出版。他在该书序言中写道:“我曾将大半生奉献给古老的中国,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建立,直到国民党统治崩溃,往事在我脑海里记忆犹新。新中国政府的成立,使这个伟大的国家永远幸福繁荣……”

1960年1月21日,伍连德先生在槟城逝世,享年81岁。

人物简介:

伍连德,欧美同学会会员,马来西亚华侨,公共卫生学家,医学博士,中国检疫、防疫事业的先驱,中华医学会首任会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及北京协和医院的主要筹办者。创办哈尔滨医学专门学校(哈尔滨医科大学前身),并任第一任校长。193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候选人。他与颜福庆等发起建立中华医学会,并创刊《中华医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