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鹏(右二)在常熟世界联合学院与学生交流。

王嘉鹏(前排右一)在挪威留学时与同学一起滑雪。

2022年12月3日,是第31个国际残疾人日,今年的主题是“包容性发展的变革性解决方案:创新在促进无障碍和公平世界中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留学归国人员聚焦残障人群,渴望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更加包容的环境,给予他们更充分的尊重、关心与帮助,实现“有爱无碍”的目标。

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这样两位海归:一位从空难事故导致的双下肢截瘫中顽强走出,最终实现了“建一所学校”的梦想;一位因从小患有肌肉罕见病常年与轮椅为伴,却仍坚持跨越障碍探索世界,并带领团队创业以满足更多残障人士的旅行需求。面对命运,他们坚强勇敢向前。

今天,本版为您讲述其中一位即全国人大代表、常熟世界联合学院创办人王嘉鹏的故事。

——编者

“我会拼尽全力,去完成一般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

“我们下个月要安排学生参加滑雪周,Mark,你愿不愿意来?”1999年初,在挪威北欧红十字世界联合学院,校长托尼·马库恩的提议让王嘉鹏非常意外。

当时的王嘉鹏拄着双拐,从未想过还能够继续进行体育运动。“校长希望我能借此机会挑战自己,找到更多可能性。‘你还能做到更多!’他的话我一直记在心里。”王嘉鹏说。

那年3月,王嘉鹏站上了第36届世界残疾人滑雪比赛的赛道。当得知自己是代表挪威参赛时,他立刻联系组委会,要求以中国学生的名义参赛,组委会同意了。雪道上,王嘉鹏在凛冽寒风中奋力拼搏,最终斩获两枚金牌。王嘉鹏的母亲沈利萍眼中噙满泪水。对她而言,儿子能重新站起来已是生命的奇迹。

1993年7月23日,12岁的王嘉鹏在银川乘飞机时遭遇空难,机上113名乘客和机组人员中只有40人生还,他是幸存者之一。然而,由于脊柱爆裂性骨折,医院几度下达病危通知书。经过抢救,王嘉鹏脱离了生命危险,但双下肢截瘫让这个少年的世界一下子失去了色彩。

转到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之后,母亲的陪伴、病友与医护人员的鼓励,让王嘉鹏逐渐接受了命运的重击。为了做好康复训练、防止肌肉萎缩,他每天坚持锻炼数小时,每一个动作都会引起身体疼痛,王嘉鹏咬紧牙关坚持着。“医生说我‘一生都要坐轮椅’,我不想接受这个判断。”

两年后,王嘉鹏终于能慢慢站起来了。除了康复训练,他还拿出大量时间学习文化知识。沉浸书海,会让王嘉鹏暂时忘却身体的疼痛,也让他找到了与命运“和解”的出口——他的心中有股力量正蓄势待发。

1998年,挪威北欧红十字世界联合学院在中国首次招生,并为肢残学生提供全额奖学金。王嘉鹏顺利通过了考试,并在中国残联的帮助下拿到了奖学金,成为中国大陆第一位进入这所世界联合学院的学生。

“如果你前往挪威上学,可能需要在冰上行走,你觉得自己如何才能做到?”最后一轮面试中,考官这样问道。

“我会拼尽全力,去完成一般人能完成的所有事情。”王嘉鹏回答。

“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梦想”

“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王嘉鹏曾这样写道。

在挪威的学习经历,让王嘉鹏体会到了从物理上“无障碍”到心理上“无障碍”的转变。不仅是滑雪,他还学会了皮划艇等运动,与此同时,校园里多元包容的文化环境也深深影响着他。

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王嘉鹏常常找机会向同学、老师介绍中国,还在学校里牵头成立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交流班”,吸引了不少外国学生关注。

2000年5月,王嘉鹏从挪威北欧红十字世界联合学院毕业,前往奥斯陆大学继续深造。“离开那天,我对学院创始人和校长说,‘希望你们能支持我,帮助我在中国内地也创建一所世界联合学院,这是我的梦想。’”王嘉鹏说,“当时我拄着两根拐杖,拎着两个行李箱,口袋里只有200美元,但我觉得这个梦想并非遥不可及。”

经过15年的不懈努力,王嘉鹏梦想成真。2015年,中国内地第一所世界联合学院在江苏常熟建立,面向全球招生。“每个孩子都应该拥有平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命运、成就梦想。”为解决一些困难家庭的学费压力,他还发动世界联合学院的全球校友进行爱心捐赠,为学生提供奖学金。

王嘉鹏告诉记者,学校至今已培养了2000余名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生,其中也包括残障学生。

42处无障碍坡道、68个无障碍卫生间、120余扇无门坎石和可视化的轻质门,把手高度均符合残障人士需求,22部适合残障人士使用的电梯……校园里点点滴滴设置体现着无障碍的功能与理念。王嘉鹏深知,只有创造出便利残障学生日常起居的环境,他们才能够真正与普通学生一样适应校园生活。这是事关自尊的巧妙平衡,“如果环境不便利,常常需要依靠他人帮助才能完成学习,就很容易产生挫败感”。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

2018年,王嘉鹏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他主要关注教育和康复医疗领域。“是这两个领域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希望更多人能享受到教育和康复医疗带来的福利。”

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法的制定、细化残疾人残疾分级、加强精神残疾老人托养机构建设……履职近5年来,王嘉鹏收集了大量残障人群的意见和诉求,整理成一个个接地气的建议和议案。今年全国两会上,他带来的两条建议和一条议案,都与残疾人权益有关。

在中国,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以上,截至2021年末,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2亿人,无障碍环境建设有着巨大的现实需求。

“我能切身体会到残疾人在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以及对无障碍环境的渴望。当前,我国无障碍环境建设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尚不完全匹配,无障碍环境还面临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无障碍环境的建设与无障碍设施的依法管理维护使用有待加强。”王嘉鹏认为,无障碍环境需要列入立法规划,用法律来保障无障碍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满足残疾人、老年人以及所有社会成员对无障碍环境日益增长的迫切需求。

2021年,王嘉鹏参与了《江苏省无障碍环境建设实施办法》(简称《办法》)的制定,通过1年的讨论与论证,《办法》于今年3月正式实施。其中不仅对无障碍设施建设,信息无障碍建设,无障碍社会服务、保障与监督、法律责任等内容作出了详细规定,还明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将无障碍信息建设纳入信息化建设规划,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在信息无障碍领域的成果转化,支持新技术在导盲、声控、肢体控制、图文识别等方面的应用,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在各自领域加强信息无障碍建设。

“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还要提高全社会的无障碍意识。这不仅能让残障人士更加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也能使无障碍理念更加深入人心,让‘有爱’更好创造‘无碍’。”王嘉鹏说。

本文照片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