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理论研讨会暨首届中国式现代化高端论坛日前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举办。与会专家围绕会议主题开展深入研讨交流。

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长期探索和实践基础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原中央党校副校长赵长茂指出,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现代化的本质区别在哪里,这是由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既源自于中国实际,又取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指出,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表现在顺应现代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规律、城市发展的规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副校(院)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曾峻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和现代化是兼容和相融的。

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庄聪生认为,大力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是实现共同富裕和中国式现代化最直接、最有效、最重要的途径。

中国式现代化的科学内涵和理论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系统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国家发改委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罗蓉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构建了“2595”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分析框架,即“两步走”战略安排、五个重大原则、九个本质要求、五个中国特色,明确了未来30年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阶段性目标、科学内涵、世界意义、鲜明标识和努力方向。《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杂志副主编姚涵指出,要加强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学理性和学科性研究,彰显中国智慧、中国自信。

全方位多角度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刻内涵。《中共党史研究》杂志主编高远戎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华文明中走出来的现代化,体现了我们在坚守中包容,在包容中发展的理念和心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王虎学认为,中国式现代化内涵可以从实践向度、人学向度、文明向度来理解。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科社教研部副主任上官酒瑞强调,要在“整体历史观”“开放历史观”“多样历史观”“合力历史观”“当下历史观”的分析框架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从根本上创新现代化的理论谱系。上海交通大学党委书记杨振斌认为,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中国知识界的责任和任务。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培勇提出,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以全新视野深化对于人类社会现代化共性和中国现代化规律的认识,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历程为我们党成功创造和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提供了宝贵经验。原中央党校校委委员、副教育长韩庆祥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构建需要首先厘清四个重要概念:“走自己的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这四个概念是沿着历史的逻辑、理论的逻辑、实践的逻辑展开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锟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源于理论和实践上的突破,要重视总结提炼我国现代化的实践规律,构建完善理论体系。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系统而全面地阐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这是对怎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行动指南,对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举旗定向的深远意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公共经济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张占斌指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辛向阳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以大写意的手法描绘了2049年的现代化蓝图、以工笔画的方式描绘了2035年的现代化蓝图、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未来五年的现代化蓝图。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曙光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开创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共进的现代性。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席教授陈锡喜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所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强调通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实现为人类谋幸福、为世界谋大同。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部主任寇清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人类文明新形态独有特色,体现在社会主义、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向和谐和平发展道路、实现全过程人民民主等六种新的文明形态。

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要重视方法路径。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政治和法律教研部教授胡建淼提出,要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信仰法治的高度进行构建。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邢云文认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更具方法论借鉴意义,对如何处理好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的关系、公平与效率的关系,以及如何把人的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等问题进行了富有开创性的实践探索。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海青从自信自立的角度谈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支撑。

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价值和重大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了一种全新的选择,为后发国家的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认识的新升华。经济日报社副总编辑季正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世界意义,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鹏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成功结合,形成了社会主义的新模式。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专职副书记、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秘书长薛伟江指出,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的伟大奇迹,从根本上扭转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邱耕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现代化产生了积极影响,为世界现代化运动注入了中国因素。

为人类对现代化理论的探索作出新贡献。上海市委党校(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执行院长王公龙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主义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理论设想的实践验证,为推进人类现代化历史进程作出了重大理论贡献。北京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孙熙国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伟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的时代精华。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卜祥记指出,要弄清楚世界历史、世界民族、世界历史任务的概念,从而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意义。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

完成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伟大创举,需要科学理性地选择实现路径,必须牢牢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中心副主任牛先锋强调,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擘画了中国式现代化蓝图,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战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航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坚持党的领导。

《马克思主义研究》杂志副主编张建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现代化,公有制经济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成功的根本保障,是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障。以人民为中心是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出发提出的原则。

中国式现代化着力破解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不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提出,加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权利开放体制秩序,从追求高增长转型防收缩,以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实现发展方式的成功转型。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中汝认为,我们必须把握新的伟大斗争的历史特点,在困难面前迎难而上,敢战能胜、攻坚克难、勇毅前行。(王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