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驻英国大使郑泽光指出,中国愿加强同英国全方位、多领域的双边、多边卫生合作,共同维护全球卫生安全,推动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中英科技合作一直是中英面向21世纪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英在科技领域的稳定合作对促进双方各自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在中英科技合作中,欧洲科学院院士马大青、陈铮鸣积极促动中英医疗科技领域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合作,展现了海外华裔知识分子的时代担当。

欧洲科学院又称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成立于1988年,由英国皇家学会及欧洲各国国家科学院发起,总部设在英国伦敦。下设23个学部,学科领域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等,是国际上跨地域和学术领域最广泛、学术地位最高、影响最大的科学组织之一。欧洲科学院院士来自35个欧洲国家,主要从欧洲各个国家的科学院院士中选出,代表着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界最优秀的科学精英和学术权威,其外籍院士是与欧洲有着长期紧密合作的杰出科学家。自成立以来,已选出近5500名欧洲科学院院士(MAE),其中有近9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少数欧盟国家之外的科学家可以当选外籍院士,其比例小于5%。2016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就当选为欧洲科学院院士,近年来,多位华人科学家当选该院院士,马大青和陈铮鸣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马大青:培育工匠精神培植创新土壤

马大青,欧洲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麻醉学院院士,医学博士,麻醉学教授,Macintosh and BOC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帝国理工大学威斯敏斯特医院外科兼肿瘤医学部的麻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英国麻醉杂志及国际华人麻醉学院董事,英国华人教授协会常务副主席,英国麻醉研究学会常委,世界静脉麻醉联盟常委,英国MRC、Wellcome Trust、BBSRC、瑞士国家科学基金会、克罗地亚共和国科技教育及体育部、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研项目评审专家,法国AERES专家小组成员,欧洲COST Action基础科学委员会主席。

马大青教授

马大青教授长期致力于器官保护、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以及麻醉药物与癌症关系的研究,取得了突出的研究成果。其研究首次发现稀有气体氙具有显著的组织保护作用,挥发性麻醉剂可以增加多种癌细胞的恶性潜能,并阐释了手术引起的神经炎症在术后认知功能障碍中的关键作用。这些突破性研究改善了围术期病人的远期预后,对麻醉学及相关学科(如药理学、神经科学与肾脏病学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得到英国TIMES和每日电讯报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传媒和新闻报道的公认。

马大青从事麻醉机理及围术期医学研究,特别在大脑和肾脏保护、术后认知障碍和谵妄以及麻醉手术后肿瘤复发的分子机制等研究领域取得了国际公认的重要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得到英国BBC、《泰晤士报》和《每日电讯报》在内的多家国际知名传媒新闻报道,入选国际麻醉学院名人堂。

马大青教授和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之一Ratcliffe是莫逆之交,Ratcliffe对马大青团队关于缺氧诱导因子(HIF)的研究十分赞赏。马大青最初注意到HIF是在研究麻醉药物对机体器官的保护作用时。他的团队发现惰性气体氙气(Xe)能通过提高HIF-1a的水平增加促红细胞生成素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从而减轻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显著提高短期移植肾功能和移植肾长期生存率。

英国帝国理工大学对马大青教授团队的研究项目进行了报道并指出,在未来研究中,探索麻醉药物对不同癌细胞的作用有巨大潜力来影响麻醉学的临床实践。针对癌细胞的恶性程度及类型,不同的麻醉药和技术及围手术期策略将被用来减少肿瘤切除后复发。

马大青教授认为,麻醉医生常常觉得前沿研究离自己很遥远,其实作为熟知病理生理且兼具临床诊疗实践经验的麻醉医生来说,有极大的优势投入到前沿研究和临床转化研究当中。201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个研究领域有很大的潜力来进行临床转化,通过使用安全的麻醉药/麻醉技术用于肿瘤外科,同时尽可能减少使用那些可以促进肿瘤的生长和转移的麻醉药物,从而改善癌症治疗。

马大青率先研究了惰性气体(氙气和氩气)对大脑,肺和肾脏保护(包括肾移植)作用,并在这一领域保持世界知名地位;根据对他的氙气和氩气细胞保护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现在世界反兴奋剂组织(WADA)禁止运动员使用氙气和氩气;研究老年人手术术后神经认知障碍的机制,首次阐明了术后谵妄和认知功能障碍与神经炎症的关系,这些突破性研究对麻醉学及相关学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马大青教授团队和多个单位开展了多项学术交流,促进了中英医疗科技领域的交流和合作。早在2018年7月,在全英学联30周年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暨第十三届“春晖杯”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英国赛区)复赛上,马大青作了题为《Research,Innovation,Impact(科研、创新与影响)》的演讲。他对比了中英两国的差异,对中国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医疗体系建设和发展提出了建议,并分享了其团队在麻醉学领域取得的最新科研和科技转化成果。马大青强调,科研人员应当克服浮躁,静下心来做研究,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为创新提供土壤。

2022年12月10日,由帝国理工学院中国学生学者联谊会(ICCSSA)主办的2022中英科技峰会于伦敦成功举办。马大青表示,远程医疗能够减少交通时间及排放,并且为偏远地区的人、老人、残疾人提供优质医疗资源。马大青指出,希望在英华人学者能以科技为桥梁,改善中英两国关系。

陈铮鸣:超大规模队列研究造福亿万国人

2022年12月,医学期刊《柳叶刀-公共卫生》在线发表了英国牛津大学陈铮鸣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王辰院士和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李立明教授团队针对我国吸烟与各类不同疾病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关系,开展的一项50万人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吸烟会增加56种疾病的发生风险和22种疾病的死亡风险。此外,吸烟还会显著增加罹患各类非直接致死的疾病风险,例如哮喘、消化性溃疡、白内障、糖尿病和其他代谢疾病。

陈铮鸣教授

陈铮鸣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现复旦大学医学院)并取得医学学士学位,1993年获牛津大学流行病学博士学位,2006年任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现任牛津大学国际健康研究中心的联合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慢性疾病的环境、生活方式和基因决定因素,循证医学发展和慢性病控制的有效策略等方面。过去的20多年里,他领导完成了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以及癌症临床试验研究和3个队列研究(研究对象75万余人)。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牛津大学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中国医学科学院等科研单位就展开了一系列紧密合作,不仅取得了一系列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而且也建立了非常深刻的友谊和科学的合作机制。在这样的基础上,上世纪90年代开始,陈铮鸣和他的同事们便有了在中国以及英国人群中开展大规模慢性病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设想。传统流行病学研究的设计理念有局限性,体现在研究规模小且往往只针对一个比较具体的科学问题提出假设并加以论证。“为改变这一状况,我们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决定募集50万志愿者,收集所有可能和健康相关的各种因素,包括志愿者的人口学信息、生活方式、体力活动、饮食习惯,健康状况,并进行体格检查,此外还采集生物样本进行长期存储,为未来开展更深入而有针对性的研究做储备。”

这个项目被称为CKB(China Kadoorie Biobank)项目,又称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是牛津大学与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合作开展的大规模人群健康调查研究。本项研究取样于中国10个城乡地区共50多万人。陈铮鸣指出,我们希望能够系统全面地评估影响中国成人各类慢性病的发病规律及致病因素,从而为疾病预防和治疗提供精准的科学数据,提高中国人的生命质量。

50万人的队列研究,在地域辽阔的中国,执行难度可想而知。陈铮鸣说,当时提出的项目设计理念比较超前,因此经费申请过程历时近十年,经历了很多挫折,但是团队成员一直没有放弃。2004年夏天正式开展了长达四年的现场募集工作,由近200多位全职工作人员参与;2008年,完成了512,869名来自中国10个地区(5个农村和5个城市)的30至79岁成年人研究对象募集工作。

大规模人群调查首先要有非常完善的顶层设计。现场工作面临的主要挑战就是如何确保数据的高质量。该项目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措施来为此保驾护航,包括严格的人员培训和上岗机制,标准化的操作流程以及完整的电子信息化数据采集和质量考核系统。据了解,这个项目所有的问卷调查都是采用自主开发的无纸化电子问卷录入,并可全程录音确保信息源可追溯。

在2022年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前沿论坛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分论坛上,陈铮鸣教授作了主题为“大型生物银行助力精准医学”的报告。他结合中国慢性病前瞻性队列(CKB)研究的相关成果对这一主题的解读深入浅出,论述了大型生物银行在疾病病因的明晰、疾病预防方法发挥的重要作用。陈铮鸣指出,大型人群队列的创建为精准医学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前瞻性的大样本人群数据并结合多种组学可发现新的标志物,为疾病机制的揭示和药物靶点的研发提供科学依据。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陈铮鸣指出,CKB是一个大规模的前瞻性研究,设计的研究周期至少30年,必须要极其耐心,并严谨细致地把关研究的每个环节。通过十年的沉淀和哺育,慢慢地开始有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产出。过去两年来,随着新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围绕慢性病的传统危险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易感性等,CKB回答了多个关于中国人群健康状况的重大科学问题。

据了解,多年来,中英在医疗卫生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持续深入。双方共同实施过“抗菌素耐药性”科研项目,正在实施“健康与老龄化”项目,准备实施“大健康”项目。2021年底,两国还签署了2021年中英对话联合声明,同意在全球卫生安全领域开展合作,特别是在传染病防控、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响应和抗菌素耐药、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等方面加强合作。2022年4月,中国医学科学院与牛津大学二期合作签约仪式暨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入驻新址揭牌。凡此种种,相信中英医疗科技和公共卫生领域的交流在欧洲科学院、全英华人教授协会与全英华人生命科学学会等机构以及马大青、陈铮鸣等院士专家的推动下会越来越多,成为中英科技交流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