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寻找道路,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造模式,这是十多年来我们在首钢园所做的事。”

服贸会首钢场馆鸟瞰(杨超英/摄)

接受《瞭望东方周刊》专访时,吴晨刚刚结束外地会议回到北京的办公室。他的时间表从清晨5点半排到夜里12点,充满林林总总的项目、会议和设计讨论。

主持设计“北京坊”建筑群、北京南站、中信大厦(中国尊),编制老城核心区代表性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整治规划方案,推进城市复兴研究和城市设计……这些对北京城市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的规划设计工作,都由吴晨团队领衔。

吴晨的名字无法和北京分开,也无法和首钢分开。他把自己视为“首钢人”,除了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之外,一定会被提到首钢集团总建筑师这个身份。

从参与首钢园的规划设计以来,吴晨每一两周便会去首钢园一次。他和团队已与首钢结缘15年,占据了其职业生涯中几乎一半时光。

吴晨说自己是首钢园这个“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建设者和亲历者。他告诉《瞭望东方周刊》:“在没有道路的情况下寻找道路,在没有模式的情况下创造模式,这是十多年来我们在首钢园所做的事。”

吴晨

从清华园到首钢园

吴晨童年生活在清华园,距离如今的首钢园、曾经的首钢石景山厂区有20多公里。

清华园环境清幽,和彼时首钢的钢花飞溅、机器轰鸣迥然不同。第一次来到首钢时是2007年,厂区里的生产景象让吴晨印象深刻——在此前确定的首钢搬迁方案中,已提出首钢将在2010年完成搬迁,高炉正在倒计时中工作着。

这座“京西钢铁巨人”体量巨大,在超大尺度的工业建筑环境中,大部分建筑物以百米为计,尽管当时已压产减产,但尚存的电光火石仍使人深为震撼。

上世纪90年代,吴晨曾在英国求学、工作,那里是工业革命发祥地,伦敦、曼彻斯特、利物浦等城市的工业遗产遗存星罗棋布,吴晨都曾实地做过深入研究。

那里给他带来的是另一种震撼:“你可以感受到这个国家的辉煌过去,也能感受到当时的衰败。到处是空空的厂房、画着涂鸦的墙壁、瓦砾遍布和被污染的工业土地,以及死气沉沉的街区。”

对英国来说,上世纪最后的 20年正是城市转型关键期。随着产业转移,英国城市工业衰落,工业原址亟待更新改造,这让建筑师、规划师和城市研究者有了大展拳脚的机会。吴晨便参与了当时伦敦一处废弃港区的部分设计工作,那里正是如今伦敦著名的金丝雀码头金融区。

上世纪末的北京,工业在城市经济中的比重仍举足轻重,首钢也处在生产黄金期。1994年,首钢产钢824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厂区降尘量是北京市区的29倍。

因为污染,“要首钢还是要首都”的讨论变得激烈。2000年,北京市提出调整工业布局。2001年7月,北京夏季奥运会申办成功。为了首都的发展和实现“绿色奥运”,首钢搬迁,一锤定音。

跨入新千年后,吴晨将事业重心转回国内,参与到大栅栏、白塔寺和南锣鼓巷等北京老城核心区街区的整治提升工作中。“与此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北京的工业遗产,这是北京城市风貌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吴晨说。

当时,国内工业遗产遗存的保护利用虽已引起研究者重视,但仍缺乏实践案例,一些工业原址甚至在尚未得到价值确认时便被不断扩张的城市开发所推平。

2011年,吴晨与清华师生以首钢二通厂为场地进行了有关工业遗存保护整治更新的课题研究。这片厂区位于海淀、石景山、丰台三区交界,是一个中小尺度的工业遗存片区,“很适合作为一个样板”。

“我们历时半年对它‘真题真做’,尝试去探索北京工业遗产遗存转型的可能性。”课题成果得到了当时北京市规划委员会的高度认可,在此基础上,吴晨团队编制了二通厂区正式规划。

这是吴晨与首钢结缘的起始,也推动了工业遗产遗存保护利用落实到规划层面。两年后,首钢园区的首次总体城市设计全面展开,吴晨团队正式领衔这项重要工作,开始挑战那条无人走过的路。

“我们抓住了机遇”

2010年12月,随着首钢石景山厂区最后一炉铁水流出,高炉熄火,钢城从北京正式谢幕。

工人离开后,留下了几十米高的厂房、纵横的空中管廊、巍峨的高炉,厂区逐渐寂静下来,吴晨形容那时“哪怕一只鸟叫都听得清楚”。

摆在吴晨团队面前的是一片8.63平方公里的园区土地,面积近两倍于清华大学。2009年到2011年,他们走遍了各个角落。

首钢园首次总体城市设计对标志性的工业建筑群、特色风貌提出了改建和再利用策略,并对多个专项系统提出了管控要求和设计指引。而世界性的挑战与课题还在后面:“首钢未来怎么办?规划怎么做?怎样与城市发展充分结合?”

如何去赋予这片土地新的生命?有人提出,首钢可采用德国鲁尔区老工业基地的保护模式,但吴晨认为,鲁尔区经验可借鉴,但其模式却并不适合首钢园。

鲁尔区工业原址远离城市中心,因此被改造为博物馆和休闲区,其模式偏于静态保护。首钢园距离天安门广场仅有20公里,是京西唯一一片可以整体改造利用的大面积土地,对地区经济和强化首都战略定位举足轻重。

吴晨说:“不仅是在全国,在全世界都难以找到像首钢这样体量巨大、处在首都中心城区的老工业区。”首钢园需要更深入地融入到首都发展,作为城市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实现功能的转换。

在总体城市设计的基础上,2011年11月,《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获得北京市规划委批复。定位明确后,工作机制也搭建起来。为了更好地组织新首钢发展建设,北京市于2013年成立了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领导小组。

首钢园要实现新生,需要一个带来“IP效应”的契机。2015年吴晨团队所主持的一项工作,让首钢园抓住了这个契机。

那年10月底,中国工程院、北京市规划委员会、首钢集团、清华大学、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六家单位联合开展的《首钢园区城市风貌研究》完成专家评审。此时距离北京申办2022年冬季奥运会成功刚过去三个月,《首钢园区城市风貌研究》的成果获得了相关部门高度关注,直接促成了北京冬奥组委入驻首钢园。

将工业遗产片区的改造与奥运会这样的重大国际活动结合起来,是一项创举。2016年,经过改造,过去存放炼铁原料的筒仓成为了现代化创意办公空间,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区正式入驻首钢园。

“这是激动人心的做法。”国际奥委会主席托马斯·巴赫在参观首钢园后说,“改造老厂区是非常好的想法,在满足工作需求的情况下,将部分地区设计为博物馆和展览厅,是保存了历史,看到这些让我感到很兴奋。”

2022年10月4日,永定河畔的北京首钢园(张晨霖/摄)

愿景变成现实

北京冬奥会期间,蓝天白云之下,以首钢园巨大的冷却水塔为背景,运动员起跳腾飞,被称为“雪飞天”的首钢滑雪大跳台让所有观众印象深刻。

这处冬奥遗产主体结构的4100吨钢,全部采用首钢钢材,如今已被永久性保留。对于首钢工人来说,“雪飞天”所代表的骄傲不言而喻。

吴晨认为,他是首钢群体中的一员,他在这里所做的工作连接首钢这片土地的历史与未来,责任重大。“老的首钢工人见到我们,听到我们是首钢园的规划师、建筑师,都会给我们一个拥抱。”吴晨说。

2022年国庆假期,首钢园内的高线公园空中廊道正式对外开放,沿着廊道,游客可以逛遍首钢园的景点,在园区内工作的人员则可到达多个方向的区域。这些廊道的设计,依托了老首钢那些纵横交错的工业管廊。

最初,这些失去生产功能、一旦缺乏维护便存在安全隐患的管廊,是否要留下来也曾是难题。吴晨回忆道:“就这一个问题,论证了一年。”

尊重区域城市原有肌理和历史印记,发挥传统工业资源的景观与特色优势,统筹要素集聚、产业转型与历史风貌协调发展——这是吴晨团队在对首钢园进行“伴随式设计”时所一直坚持的。

2018年,首钢集团建立起总建筑师制度,吴晨成为首钢集团的首任总建筑师。

同年底,北京市发布《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发展建设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行动计划(2019年—2021年)》,即“新首钢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通过文化、产业、生态、活力“四个复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的总体目标。

早在2002年,吴晨便提出了中国的城市复兴理论。他认为,城市复兴不仅是物质空间的改造,而是创造一种人们所期盼的高质量和具有持久活力的城市生活。

在首钢园,城市复兴正从愿景变为现实。除了北京冬奥会,这里还举办了冰球世锦赛、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首届北京城市更新论坛等一系列国际、国内重要会议和重要活动。

2021年底,“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三年行动计划”收官。据北京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新首钢地区重点项目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等重点领域共计46个项目完工,区域城市主体框架基本成型。

借助2022年北京冬奥会和服贸会的成功举办,首钢园已初步实现了文化复兴、产业复兴、生态复兴、活力复兴,成为“首都城市功能深度转型示范区”。

首钢搬迁后,京西生态环境大大改善,同时首钢园的成功改造和三年行动计划的实施为京西地区带来更多投资项目,首钢园注入新的产业功能后,也吸引了一些企业总部入驻,这都助推了京西地区的城市复兴。

与首钢搬迁停产时相比,2022年京西地区生产总值是原来的2.8倍,达到1206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是原来的2.1倍,达到576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原来的2.6倍,达到103亿元。

新首钢进行时

2022年12月31日晚,由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主办的2023北京跨年活动在首钢园举办。一高炉和三高炉成为灯光秀场,三座巨型冷却水塔是光影画布,人们在倒计时中迎来了新的一年。

如今的首钢园,已成为北京一处新晋的旅游景区,并入围北京市景区(地区)游客接待量前十名。2022年最后一天,游览人次达到了5.9万,其中17时后入园人员有3万人。

“我们希望在城市复兴中实现规划、建设、管理的全生命周期高效协同,因此强调要有意识地参与城市运营,首钢园也是如此。城市运营包括它的商业、旅游等功能与城市生活的结合,这在设计阶段应有所考虑。”吴晨说。

能体现吴晨这种整体和系统观点的例子在首钢园举目可见。毗邻三座高炉的秀湖倒映着工业景观,这片面积4万多平方米的水面始建于1940年,改造后地上是景观水池,地下是车库和展示首钢百年历史的圆形下沉式展厅。

“设计创造价值。工业遗存景观通过设计注入新功能、新场景,而这些设计点也能构成文旅消费点,实现运营前置。”吴晨说,工业遗存并非静态的打卡背景,“它要有活力”。

首钢园的新功能与新场景仍在不断诞生。2022年服贸会在首钢园的举办,让这里产生了新的展场。吴晨团队负责了展场区域的设计,他们注重展场建筑与周围工业景观、绿化的协调,使其兼具短期展场、城市秀场和开放公园三重功能。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吴晨曾在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建议北京设立“首钢文化遗产日”,遗产日期间,除了开放大批工业遗产和奥运文化遗产场所,还可通过举办互动展览、手工艺作坊等主题活动,吸引民众到来了解首钢历史。

吴晨希望,来到首钢园的人们能体验到工业旅游产品和消费场景,更重要的是,从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株草木中体会老首钢的厚重、新首钢的活力。在他看来,那个过去的大工业时代是城市发展的有机片段,前辈的工人们虽然已离开这里,但他们之于这座城市的伟大仍需被讲述。

“首钢园不仅是北京的,也不仅是奥运的,它是工业遗存面向城市复兴实现转型发展的一个中国样板,具有独创性的学术理念和实践模式。它是一个榜样,一面旗帜。”吴晨说。

与首钢园同行的15年,已融入吴晨的生命年轮,他将此视为“人生莫大的幸运”。

“就像你看着自己的孩子从出生到学走路,再到上学、走向社会,这是一种亲情,而不仅仅是一项工作。”吴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