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4日,由江苏省欧美同学会主办、江苏省欧美同学会法律工作专业委员会承办的“预见未来”ChatGPT跨学科研讨会在江苏省归国留学人员实践创新基地“同心家园”举办,来自法律、金融、知识产权等行业的40余名会员通过线上线下参加会议。

▲江苏省欧美同学会法律工作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发云主持研讨会

嘉宾观点

吴啸

南京纯白矩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吴啸以丰富的案例、生动的图文讲解了ChatGPT的发展背景、当前应用场景和创新迭代趋势,分析了ChatGPT的核心创新点和相关衍生问题,同时探讨了新技术及其广泛应用对中国数字经济、数字治理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就热点问题与学长们进行了互动交流。他认为,ChatGPT是一个有跨时代意义的产品,未来可能大幅度提高人类的生产效率,某些特定领域甚至可能呈现出几何指数的效率增长。他建议相关人员以及企业保持高度关注,尽可能地积极学习了解相关案例。

顾成博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法学博士

江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ChatGPT的出现将人工智能生成物(AIGC)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再次带入社会公众的视野。人工智能(AI)属于计算机软件系统,在计算机算力达到一定高度的基础上,能够通过计算机算法对输入数据进行深度学习和优化处理,并根据人类指令转化为需要的输出数据。虽然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外在表现形式可能符合作品或者专利等知识产权客体的形式要求,但是人工智能本身并不具有人类作者或者发明者的法律主体资格,其数据处理过程也不属于人类的思维活动。因此,人工智能生成物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障碍依然存在。鉴于人工智能代表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世界各国在此方面的国际竞争也日趋激烈,因此其科学合理的法律保护路径和方法亟须重点研究和不断探索。

关于人工智能生成物的法律保护问题,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知识产权客体保护范畴,并将相关知识产权归属于人工智能的研发者、所有者或者使用者。但是,这需要科学设置客体认定标准、权利归属原则、权利行使规则等。二是将人工智能生成物纳入人工智能研发者、所有者或者使用者的合法权益范畴,通过禁止不正当竞争行为来保护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国际竞争问题,可以在如下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加强人工智能发展所需的算力、算法和数据的基础科学研究和法律保护研究,重点攻关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和操作系统与工业软件等关键技术。二是加强人工智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发展和保护,强化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储备和人才储备,构建产业化导向的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布局。

冯煜清

香港城市大学法学博士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ChatGPT引发的人工智能技术热潮背后,人工智能生成物(AIGC)的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军事风险、教育风险、法律风险值得关注。其中,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数据合规风险,包括:个人信息保护问题,表现为“强人工智能”对“知情同意原则”“最小范围原则”等个人信息保护法定原则的冲击,以及对处理个人信息之“合理范围”的重构;第三方文字作品著作权保护问题,表现为对文字作品的复制权、改编权、署名权、汇编权等著作权的隐性侵犯;竞争性财产权益保护问题,表现为对其他经营者商业数据的不当获取和使用;用户数据权利行使问题,表现为用户行使查阅权、删除权、更正权等数据权利面临的阻碍。

二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社会治理风险,包括:对数字人权的挑战,表现为数字鸿沟的扩大;传播违法信息和犯罪方法问题,表现为“强人工智能”传播违法信息和犯罪方法的隐蔽性和不可控性;监管失灵问题,表现为算法监管难度的几何式上升和监管部门技术短板;舆论引导问题,表现为人工智能对话技术引导、扭曲网络舆论的迫切风险。

三是人工智能生成物的司法执法风险,主要包括:对法律职业的冲击,表现为对法律职业的功能替代和对职业架构的颠覆;对法学教育的冲击,表现为“法律+技术”人才市场的潜在巨大缺口;对司法决策的干预,表现为法官大数据画像等干预司法的新型方式。

对于上述风险,应当综合运用市场工具、行政工具和法律工具,从引导型和回应型两种模式出发,实现风险规避和风险管理。

付鑫

国浩律师(南京)事务所合伙人

全国律协网络与高新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

当前ChatGPT在法律职业领域还很难替代法官和律师,更多地是在法律检索、事实梳理等方面提供辅助性的协助,但国外已有领先律所探索类似工具在工作中的深度应用。可以预见的是,此类工具将替代不少初级律师的工作,但其实际替代律师,除了需克服律师执业规则的限制,还需解决伦理、技术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AIGC的应用场景非常广泛,这也意味着它可能会对人类带来一些伦理问题和潜在的数据隐私问题,如果没有妥善保护这些数据,可能会导致数据泄露和滥用,并且可能引发歧视和其他违法行为,因此建议企业建立合规使用AIGC的内部指引和伦理规则,防止对于第三方权益的侵害。

张佑杰

江苏银行信息科技部架构团队

近期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的大热不仅带来了新一轮技术红利,也引起了公众和业界对其创新模式、应用前景和数据安全等方面的关注和思考。在核心技术方面,ChatGPT使用的是GPT3模型,通过3年的大规模训练,实现了模型迭代升级,提高了GPT3模型自然语言理解和客户化能力。ChatGPT的发展超出了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应用史上任何一代生成模型,不仅短时间成为史上增长最快的消费者应用,也实现了此类技术的首次“破圈”,在降本增效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前景。

商业银行技术探索方面,江苏银行日前通过ChatGPT和Codex模型构建了人工智能驱动的代码编写新模式,以AI编写、人工审核的方式实现了通用场景下软件开发生产力的巨大提升。招商银行则通过ChatGPT生成亲情信用卡文案,其超高的创作水平引发业内人士赞叹。此外,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在智能客服、数字人、代码审计等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空间。尽管优势显著,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内容生成技术仍然存在着部署和数据安全隐患、二次训练代价巨大、模型准确率有待提升和其他各类社会、法律等问题。作为可能颠覆互联网行业格局和发展方向的重要技术,现有的ChatGPT、Codex等先进模型虽有良好的用户体验基础,但自身存在的信息泄露风险和数据安全风险使其无法在商业银行关键场景落地。

当前,国内行业可以深入探索和评估其在渠道、运营等场景下的应用场景,以及提升当前工作效率的可行性,并为未来技术的成熟推广和落地打好基础。

陈发云说,本次研讨非常及时,与会技术专家从技术层面介绍了ChatGPT的创新发展及其影响;法律学者从知识产权保护及其附随的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法治风险等多维度进行剖析,并提出对策;法律与金融实务专家从技术落地、行业应用前景视角进行了分析与预测。可以预见的是,由于ChatGPT带来的无限可能和应用场景的广泛性,它不可避免地将引起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并将引发各行各业应用创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