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电影《艾米》里倔强聪慧的艾米,是外百老汇话剧《枫梓乡》中为爱痴狂的薛梓嫣,是百老汇音乐剧《我,堂吉诃德》纽约中文版中最可爱的理发师,是戏剧《雷雨》中青春可人的四凤,是《浔梦江南》里的绝色西施,是《飞沙》里灵动可人的小菩萨……

她更是林肯中心舞台上长绸飞舞的“飞天女神”,是用作品关怀自闭症、海洋污染的青年艺术家,是教室里悉心教学的“李老师”,是展现东方之美的汉服复兴者……

从父母强身健体的朴素期望和“想成为仙女”的童年梦想,到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心,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的艺术工作者,她的故事充满了对“热爱”的坚守。

李凯迪,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会员,旅美八年回国的青年艺术家,她目前是河南影视集团发展中心艺术总监。

“艺术搬砖人”

2021年5月,一条关于纽约汉服女孩的话题冲上热搜,“‘始于衣冠,达于博远’,河南妹子‘漂’在纽约,将汉服之美传递给世界。她举办汉服讲座、雅集,身着汉服走过大街小巷,翩然舞动汉服羽翼,只为传承‘服章之美’的华夏文化。”人民日报微博这样评价李凯迪。

李凯迪自幼热爱传统文化,喜读国学经典。在她看来,汉服背后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更是中国人的风骨与精神的外在体现。

她在读研之前一直是学的舞蹈专业,大学毕业后开始尝试音乐剧表演。“我好奇心重,学校的舞剧、话剧、音乐剧、电视电影挨个都尝试了一遍,非常过瘾!决定成为演员是认真考虑了演员的社会价值和意义,感谢表演拓宽了我的生命宽度,让我有机会体验多种人生,讲述各种各样的故事。”

李凯迪从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后,就读于萨凡纳艺术与设计学院表演艺术MFA项目,而后活跃于纽约各大舞台。她有旅美青年演员、舞者、导演、汉服复兴者等多个“标签”,但她说“希望自己在艺术道路上再多摸索一些,对自己有益的东西都会去积极尝试,相信一定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向,要一直在路上”。

走在街上,问路人为什么来纽约,十有八九会说为了梦想,这里每个人的血都是沸腾的,大家都坚信在这里可以打拼出自己的一片天。

“2014年冬天第一次站在时代广场,看着到处都是百老汇剧目的广告牌,四周剧场前长长的队伍,一种文艺工作者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让我觉得来到了这个星球上最适合我的地方。因为这一瞬间的心境,我义无反顾地只身到了纽约。”回想起初到纽约的经历,李凯迪记忆犹新。

其他专业留学生的海外生活大多是在学校读书、科研中度过,但纽约对艺术专业的李凯迪来说是“镁光灯下的城市”,而镁光灯背后的她经常说自己是“艺术搬砖人”。

艺术行业工作者经常能体验到“撕裂感”,春节时演出众多,她的身影也频繁出现在各大春晚的舞台,无论台上多么光鲜亮丽,下了台还是一个人背包挤地铁,凌晨到家年夜饭也只有几个寿司……

李凯迪回忆,她曾经半夜赶拍夜戏,拍到早晨六点半,出来的时候天已经亮了,“我们经常在大家睡了的时候连轴转,演出繁忙的时候需要赶场,我常常背着好几个大包,里面分别是不同演出的服装,一个人扛着几个大包在冰天雪地的纽约街头飞奔是家常便饭,有时候一天要赶好几场演出。”但对于自己热爱的事情,她从来不觉得辛苦,“真正你所热爱的,就算累极倦极,看到生命的重复和阶段性的无意义,依然只有它,才能诱惑你。”

让她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演出是2015年12月31日晚,一年一度的纽约时代广场跨年庆典活动在来自世界各地现场观众的欢呼声中热烈开启。美中友好协会与纽约时代广场庆典委员会合作,将中国元素融入这个全球最著名的新年倒计时仪式。2016年是“中美旅游年”,中国国家旅游局驻纽约旅游办事处利用此次跨年庆典活动,奏响了“中美旅游年”序曲。18时,跨年倒计时庆典活动拉开帷幕,李凯迪参加了倒计时晚会,代表中国作为开场舞开启整场演出,以极具中国元素的传统舞蹈传达华人华侨对新一年期许,同时也彰显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那天晚上非常冷,随着《我爱你,中国》乐曲响起,现场华人观众更是激动欢呼,人群中不时有华人高呼“中国加油!”,那种热烈的气氛让她感动得热泪盈眶。

在纽约的那几年,李凯迪一边追逐梦想,一边努力宣传汉服文化,她在纽约的顶级世界舞台穿汉服跳中国舞,在时装周上穿汉服走秀,也会穿汉服走到街头……她执着地穿梭在纽约耸立的高楼、流光溢彩的舞台之间,诠释着将中华文化融入西方现代艺术的梦想。

2019年,李凯迪获得蒙哥马利国际电影节“最佳新人奖”,时任马里兰州商务部副部长Benjamin Wu亲自为李凯迪主演的作品《艾米》颁发“评委会特别荣誉奖”,赞扬了作品推动多元文化交融、弘扬中华文化的精神,高度肯定了作品关注华人群体和留学生现实生活的思考。

李凯迪说,希望更多的人铭记中华文化和艺术,在海外找到一份华夏儿女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让更多西方人感受到中国文化。“我希望自己是一个面目清晰的文艺工作者”。

在联合国表演中国敦煌长绸舞

“乐舞剧场”

2020年夏天,李凯迪决定回国发展。两年来,她参与了央视的节目录制,专业的音乐剧创作,拍摄了电影,而今年夏天,她又迎来了一个新的身份——导演。

近日,《飞沙》沉浸式敦煌乐舞剧场在北京南池子美术馆上演,这是“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的动态展览部分,肢体剧场、造型复原、吟咏诵唱、民乐合奏与飞天乐舞等展示环节一一上演,为观众献上了一场精妙绝伦的立体敦煌艺术的视觉盛宴。

动态展览部分由李凯迪担任导演。她在画展的动态展览部分,以首创的沉浸式敦煌“乐舞剧场”,呈现千年敦煌的“飞沙一刹”。这是李凯迪回国后第一次挑大梁面向大众推出的艺术成果,也是第一次担任导演。

之所以主题叫“飞沙”,李凯迪的理解是飞起的沙能够给人以画面的想象,也有“飞沙一刹”之时间含义,“我中学就读于河南省实验中学,有次看视频看到施一公学长的发言,他提出的一个观点给了我很大启发,他认为时间概念是不存在的,时间是创造出来记录空间运动的,所有的时间都是空间运动的另外一种形式和维度,于是定了‘飞沙’这个名字,正所谓‘大美不言’,千年敦煌的风沙见证了民族文化的兴衰起落,也是暗含时空交合之意。”

幽暗的展厅配以明亮的灯光,营造出洞窟的神秘氛围,感受穿越不同艺术媒介、传统与现代、现实与理想、继承与创新的敦煌文化精神。以戏剧的形式去表现画展的动态呈现部分,之前还没有人做过,此次“我与敦煌——靳尚谊、唐勇力绘画展”举办地是一个精而美的场域,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镜框式剧场。经过和主创团队商议后,舞美设计提出将敦煌“沙”元素放在剧场正中间,制作了一个“沙舞台”,周围是回廊式敦煌石窟壁画的场域,她将其命名为“沉浸式敦煌乐舞剧场”。

“读研究生时我学的是电影和音乐剧方向,一直想做富有中国特色的音乐剧。回国两年,经过探索和学习,我提出了‘乐舞剧场’的概念,‘见过真正的美,就无法轻易地妥协于美’,希望通过各种尝试来诠释自己的艺术初心。”“乐舞”的说法很有传统的味道,“剧场”又很现代,李凯迪告诉本刊记者,这个名字能较为完整地表达出她想要的学术理念。

李凯迪坦言,在此之前曾担任主演和编舞工作,经历20天打磨一部音乐剧作品,当时觉得已经是极限了,但这次沉浸式敦煌乐舞剧场的筹备,满打满算从无到有只有17天。她感慨地说,身为导演,要对整个演出负责,需要全方位把控,时间紧、任务重、规格高、舞台特殊,对演出的要求是既专业又大众,还要兼具学术性,比较幸运的是目前呈现效果很好,领导、专家和观众们评价不错,我自己对于最后的呈现也很满意,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和团队这段时间有多努力,还好最后的结果对得起大家的付出,值得!

“‘艺以载道,道之相也;道以贯艺,艺之丰也。’我对有历史沉淀感的东西很着迷,也希望多了解其他门类的艺术,做文物活化,相信‘天人合一’的整合艺术观。下一个项目依然是敦煌主题,不同于这次的《飞沙》是非常典型的敦煌风格,我希望尝试创作出‘又美又酷,有未来感’的敦煌。”李凯迪说。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兼具东西方艺术教育背景,李凯迪希望以自己的艺术之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成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的桥梁。

“从小热爱和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在更大的世界里,切身感受到‘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回国后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认识到‘世界的更是民族的’,未来我将继续努力成为一名不愧于时代的艺术工作者。”李凯迪说。

“纽约大学”个人艺术经历展览

[人物简介]

李凯迪,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会员,外百老汇女主角、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课程中心戏剧教师、中国戏剧留学生协会联合副会长、河南影视集团发展中心艺术总监、哈尔滨传媒学院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