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雅娟是一名“80后”,知性美丽,是很多人对她的第一印象。她还有很多身份:华人企业家、海外知名媒体人、出版了3本小说的作家。卢雅娟是土生土长的温州人,家乡在美丽的瓯海大罗山脚下。20岁那年,她前往荷兰留学,大学毕业后,先是入职荷兰一家报社,后来开始创业,如今是荷兰欧通集团董事长。为了帮助同样怀揣创业梦想的有志青年,2016年卢雅娟和旅欧华商一起创立了“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她被选为基金会执行会长。基金主要针对在欧洲的中国籍留学生,解决他们创业初期的启动资金问题。卢雅娟说,生意人,赚钱就够了,但是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得有情怀。

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卢雅娟女士,请她就留学创业、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分享自己的观点,讲述自己的经历。

以下是访谈实录:

问:我们知道您一直在荷兰工作,除了自己的企业之外,也做一些扶持中国留学生创业方面的工作,所以您应该对讲好中国故事、文化自信方面有更多更深的切身感受,请您和我们分享一下。

卢雅娟:如您所言我在荷兰生活工作了很多年,确实能感受到因为文化的差异,对同一个事物,外国人和中国人在认知上是有偏差的。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是理解的、认同的。到了国外,因为环境发生了变化,语境发生了变化,大部分的外国人对我们的文化并不都那么了解,所以理解和认同就更难了。以荷兰为例,荷兰是一个典型的西欧国家,中国的崛起对他们来说是有压力的,他们甚至是冷眼相看或者带有一些抗拒。在这种大背景下,我们国内一些企业或者是媒体传播信息时应该注意表达方式。比如国内某公司到欧洲合作,可能会发一个新闻稿说我们收购了荷兰某企业或某块业务,当地人看了可能就会不舒服,甚至会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因为收购对于他们来说像一种经济侵略。其实我们可以换种说法,比如说去注资,传递出我是去为你创造税收,创造就业机会的信息,他们就会很乐见。

再举个例子,龙是中国的瑞兽,是吉瑞的象征,但是在国外的文化里恰恰相反。所以我们可以折中一下,比如翻译的时候不要用Dragon,因为他们会觉得Dragon是个喷火的、带着翅膀的怪兽。实际上我们的龙是一个长条的、有爪子的“Long”,两者并不相同,这样翻译更精准,也能够减少歧义。

我们经常提到要讲好中国故事,所谓的“中国故事”并不一定都是宏大的主题,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更多的时候可能是以小分子结构的形式出现,注意表达方式,注意细节,也许效果会更好。

问:您觉得作为留学人员,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去改善或者说减少这种因为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的认知上的偏差。

卢雅娟:现在留学的群体很庞大,有一部分学成归国,也有一些像我这样留在海外创业,其实很多留在海外创业的人,公司业务上也和国内有所往来,“两边都沾”便成了我们独特的优势。我觉得像我们这样的群体,应该发挥优秀介质的作用,做桥梁,还要做“变压器”,比如一边电压是220伏,另一边是110伏,机械对接可能会不通电,甚至会烧坏,那么把电阻变一变,两边就能稳妥连接了,因为“变压器”则带有适应性和保险性,而很多时候,中外合作不成功,项目落地不稳妥,主因就是没有因地制宜,没有建立规避风险的预防和保护机制。

问:现在的留学环境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无论是自身的家庭环境,还是国内外的社会人文环境,新一代的留学人员,相比钱学森那样的老一辈海归科学家,您觉得他们有什么不同?

卢雅娟:老一辈的留学人员多半家境不错,彼时他们为了国家,甘愿放弃各种优良的条件,到荒芜之地,隐姓埋名几十年,扎根研究,我想我们除了要向那些伟大的学长致敬,这种楷模的力量更值得我们体会和学习。比如很多人在求学的道路上,在科研的道路上,都会有过动摇和挣扎,就像你扎在实验室里,仿佛进入了一个长长的隧道,周围漆黑一片,只有前面出口微弱的光。钱学森学长曾经说过:“常常是最后一把钥匙打开了门。”人生中的很多坚持都需要咬牙挺住,定力是他们之所以强大的能力。而这个定力是一种精神力量。

现在的孩子跳跃思维很好,敢想敢干,胆子比较大,有很好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也很强。但是很多人缺乏昔日学长前辈们的那种定力。有一部分海归人员在选择工作时,希望自己被聚光,国家政策红利的光,地方招聘人才的光,大城市的光,大厂的光……而像钱老那样的前辈不需要被聚光,他们自己就是光!现在的很多人似乎更在意外在的资源,很少去体察内心精神的力量。但如果把知识和理想一道成就一番事业,把这种福祉匀给同胞,匀给世人,甚至匀给子孙后代,和个人的富贵相比,这种高贵经得起时间检验,甚至经得起历史检验。

精神的力量很重要,不论在什么年代!困难年代我们需要理想,那是支撑性的力量。而如今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更需要理想,我们在享受人工智能带来的颠覆性的体验时,也需要考虑一个问题,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不断学习修复,近乎人性,但是它是程序式的,没有精神内核,所以它也有失控的风险,甚至它的破坏性是一直隐含的,这就涉及一个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的话题。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精神力量可能是人工智能最后的救赎。

问:您是欧洲中国留学生创业基金会执行会长,您为什么会想到专门去扶持留学生创业?基金会近年来在扶持留学生创业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卢雅娟:现在的天使投资或者融资机构,大多希望你有一个半成品,至少是有可预期的东西,这样可以规避投资风险。而我们主要是针对有想法,还没有做出实体或实效的留学生,视不同项目给出一定量的启动资金。

至于缘何要成立这么一个基金会,是因为我当年留学时属于半工半读,当时想做一个项目,因为没有启动资金就没做成。如果那时候有人能给我一些资助,就能节省五六年的时间,现在我可能发展得更快。后来我开始做企业,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企业界朋友谈起这段往事,大家发现传统的社团都是在关注老侨和二三代,新侨和毕业创业的留学生群体是大家的视野盲区,最后在意大利华商刘建国先生的主导下,成立了这个旨在为有创业梦想的留学生做点力所能及的实事的基金会。除了帮助留学生创业,我们基金会的会务也已多样发展,包括在国内外开展中外交流活动和各项公益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