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在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期间,法国总统马克龙来到中山大学参观访问,从怀士堂沿着中轴线一路步行到体育馆。
徐翌茹学长为马克龙总统担任随行翻译
广州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副主任、法语语言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徐翌茹作为翻译,一路向马克龙介绍中山大学的校园风景和百年历史。
“学习外语的人,要用所学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徐翌茹说,译者也是文化的传播者,希望借此契机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大学文化,促进中法人文交流。
译者是“永不毕业的学生”
有着百年历史底蕴的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被称为“康乐园”。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在诉说岁月的故事。
在马克龙走访途中,徐翌茹为他介绍了马丁堂、惺亭、荣光堂等标志性建筑,以及中山大学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新貌。
这不是徐翌茹第一次作为译者接待外宾。
徐翌茹毕业于法国里昂二大,曾在法国留学、工作8年。5年前入职中山大学以来,她多次在法国高校、机构、驻华大使参观访问中山大学时承担译者工作,有着丰富的翻译经验。
“译者看起来很从容,其实这背后是十年如一日的下苦功夫。”徐翌茹说,译者就是一部“百科全书”,需要学习各个领域的专业知识、专业名词,做好日常积累,才能保证良好的临场发挥,不出差错。
徐翌茹说,做好翻译工作的第一步,是自己要理解、要“吃透”。
在她看来,翻译不仅考验外语水平,更考验母语水平,首先要吃透中文想表达的含义,再思考如何翻译成目标语。“所以翻译工作就是在两种文化、两种语言之间游走,找到他们的对应之处,这是一个‘经验加思考’的过程。”她说。
正因如此,徐翌茹在日常生活中特别重视学习中大的历史文化、梳理中大的发展变化,同时广泛涉猎文、理、医、工、农、艺各类学科知识。
“只有自己先理解了,才能翻译好,才能讲好故事。”她说,译者是“永不毕业的学生”,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我。虽然已任教多年,但她仍保持不断学习的状态,“我们既是老师,也是正在不断成长的学生”。
学习法语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
徐翌茹曾在法国留学、工作8年,对中国近代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大学——里昂中法大学旧址印象深刻。
里昂中法大学(1921年至1950年)是近代中国在海外设立的唯一一所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当时由政学两界人士携手促成的中法文教合作独特范例,培养走出了一批中国现代科技和文化艺术人才。
遇到刚到里昂的中国留学生,徐翌茹有机会便会带他们到中法大学旧址转转,讲述这些留学前辈的动人故事。每当自己的学生赴法留学之前,徐翌茹也会嘱咐他们有机会要去里昂中法大学旧址看看,了解这段历史,将留法学人的初心与使命一代代传承,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
2022年5月,徐翌茹学长参加广州欧美同学会承办的“我和祖国有个约会”——留学归国青年学者故事会
目前,徐翌茹的研究方向是病理语言学与临床语言学,主攻方向是中法两国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语言问题研究。一个多月前,她结束为期半年的法国访学任务,回到中国。在这半年的访学中,她到法国格勒诺布尔大学、里昂大学等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交流,推进与法国高校的合作项目,希望为中大法语系学生争取更多到法国交流、学习的机会。“学习一门外语,最好的途径就是融入当地的语言环境、社会氛围中。”她说。
“中国正吸引世界越来越多关注的目光。”徐翌茹说,为外宾介绍中大的发展历史和校园文化,也是一个传播中国大学文化、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
作为一名教师,她经常和学生说,学习法语不仅是学习一门语言,更要在学习和交流中展现中国当代大学生的风采,讲好中国故事,做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点燃世界各地人民了解中华文化的热情。
(广州欧美同学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