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留学生历史,不可能回避一个人的名字:容闳。

容闳是第一个取得美国高等学校学位的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在中国近代“西学东渐”、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中,容闳都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是中国近代卓越先驱、伟大的爱国者。

让我们沿着历史的长河,回顾“中国留学生第一人”熠熠生辉的精彩人生和传奇经历。 

赴美求学,积极寻求报国道路

容闳,1828年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南屏村(今珠海市南屏镇)一个贫困家庭,他家东边约6公里处有一条几百公尺宽的海峡,海峡对岸便是葡萄牙租占的澳门。

1835年,容闳跟随父母到澳门谋求生计,6岁的容闳进入英国教会开办的莫里森纪念学校就读。鸦片战争失败后,香港被迫割让给英国,1842年莫里森纪念学校从澳门搬迁到香港,容闳便随学校一起迁到香港继续读书。

1847年1月,学校校长塞缪尔•罗宾斯•布朗因病准备返回美国,征得学生及家长同意后,校长携带容闳等3个小孩一道赴美留学,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预备学校就读。

1850年,容闳从预备学校毕业后考入耶鲁学院,成为在耶鲁学院就读的第一个中国人。在大学,容闳是学生文学社团、合唱团、足球队、划船俱乐部的成员。他学习勤奋刻苦,系统研习了西方近代文明的经典著作,展现了卓越的天资和学习能力,曾两次获得英语作文的最高奖。1854年,25岁的容闳以优异的成绩从耶鲁大学毕业,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在1876年耶鲁大学正式成立160周年庆典上,容闳被授予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容闳在美国留学期间,广泛涉猎西方著作,现代民主科学思想也对他后来的人生经历产生了非常重大的影响。不仅如此,他还到美国各地进行考察,从而大大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吸取了西方文明的进步因素后,容闳逐渐认识到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满清王朝的腐败落,立志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谋求中国的复兴与富强。

组织留美幼童,开启中国留学生事业新纪元

在耶鲁的时候,容闳曾经和他的同学们谈论起他回国以后的理想,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像他一样出国留学,他写道:“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则当使后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

为了实现强国的人生抱负,容闳将希望转到清廷的洋务派身上。在清末洋务运动中,他协同曾国藩、李鸿章一起,推动了中国留学事业的一件大事:组织第一批官费幼童留美。

1868年,容闳给丁日昌和总理衙门军机大臣文祥提出了“四条建议”,其中就包括选派幼童出洋留学。在容闳的反复劝说下,1870年,曾国藩与李鸿章商议后奏报清廷,请准派学生官费赴美留学,最后获得朝廷的批准。1871年8月,清廷正式成立“幼童出洋肄业局”,委派陈兰彬和容闳两人负责,加上一名翻译和两名教师,组成“留美幼童教育团”,同时决定为整个项目提供150万美元的资金。

1872年8月,容闳带领第一批幼童30人从上海起航前往美国,自此中国留学史的大幕开启。两年后,清廷又耗资5万美元,在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柯林斯街352号建起了一幢中国留美幼童教育总部,作为指导和管理留学生的机构,教育总部有官员的办公室、食宿处及幼童学习和寄宿处。

从同治十年起,清廷每年选送30名幼童赴美留学。截至同治十三年的4年间,容闳在沪、粤、港先后选拔了120名12至14岁的穷人家子弟赴美留学,初步计划每个学生学习15年,然后学成回国。这些留学孩童,后来有不少人进入了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美国著名高等学府学习。

不幸的是,清朝保守派对学生思想的西化产生担忧和惧怕,而该项目的重要支持者曾国藩又去世,清廷便决定废除这项留学计划。光绪七年(1881年)底,清廷正式发布命令“速解散留学事务所”,撤回了全部留学生。

从1872年至1881年9年间在美国留学的这批学生,有很多后来都成了清末和民初的社会中坚,他们遍布政界、军界、外交界、教育界、工程技术界等,不少人成为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比如“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华大学首任校长唐国安等。正因为中国第一代官费幼童赴美留学是经容闳首倡、策划、促成和领导的,他被后人称为“中国留学生之父”。

“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

容闳的一生深深地打着爱国的烙印,从出国留学那一刻起,就一直走在探索强国救国的路上——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容闳的一次次尝试,无不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救国理想。容闳美国的牧师朋友杜吉尔这样评价他:“他所做的一切,饱含着他对祖国最真挚最强烈的爱——因为他是一个爱国者,他从头到脚,每一根纤维都是爱国的。他热爱中国,他信赖他,确信他有远大辉煌的前程,配得上他那高贵壮丽的山河和他那伟大悠久的历史。”

容闳在读耶鲁大学前曾经经济窘迫,他找到教会,教会答应资助他上大学,但前提是毕业后要回中国当传教士,容闳没答应。他想,“我虽然贫穷,还是有选择自己喜爱事业的自由,无论我选择什么专业,唯一的希望就是对我的国家最有益。”

由于对清政府的失望,1882年到1894年的13年间,容闳留居在美国。1894年,甲午战争中方战败的消息深深刺痛了容闳的心。出于对祖国命运的担忧,他立即联系到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表示愿回国效力。

1896年回国后,容闳向清政府提出种种兴国方案,其中最重要的是设立国家银行、修筑全国铁路两大建议,但最后却因官场腐败内斗被朝廷否决了。于是容闳与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一起,商讨变法大计,他们的许多重要奏折、条陈,都是在容闳家中讨论产生的。

容闳对清朝政府彻底失望后,开始转向同情革命、支持革命、策划革命。1900年7月1日,自立会在上海张园召开会议号称“中国国会”,容闳、严复被推为正、副会长。容闳和严复拟定了中英双语的《中国国会宣言》,明确提出先进行政治改革,再推动社会、经济、财政、法律、文化和教育改革的实践路线图,这是容闳从自强和改良走向革命的转变起点。

1901年9月26日,谢缵泰等一批革命党人在香港策划广州起义,决定事成后推举容闳为政府大总统,但容闳表示应当推举声望更高、比自己小38岁的孙中山为大总统。

1902年容闳到美国后,一方面继续保持着跟国内革命党人和旅居新加坡的孙中山的联系,另一方面则争取美国朋友和同情者的合作与支持。他联络了美国军事专家荷马•李和财政界重要人物布思,计划筹款,训练武装力量,支援中国革命。

1909年12月,孙中山抵达美国与容闳见面,容闳介绍了名为“红龙中国”的起义计划:募集500万美元、1亿发子弹和10万支枪,支持孙中山发动武装起义,推翻清朝政府。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容闳致电祝贺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第二天便亲笔写信给容闳,诚邀他归国担任要职。遗憾的是,当收到孙中山寄来的信函时,他已重病卧床,无法行动。4月21日上午,容闳终因病情恶化,经抢救无效,于美国康州哈特福德城沙京街寓所逝世,终年84岁。

容闳去世后的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正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继续前进。当然,世人也没有忘记这位中国近代化的探路人。为缅怀容闳,在他的家乡创建了“容闳纪念馆”,被珠海市列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是容闳诞辰170周年,耶鲁大学所在的美国康涅狄格州宣布,将9月22日(当年第一批中国幼童在美入学的日子)公定为“容闳及中国留美幼童纪念日”。

人物简介

容闳(1828.11.17-1912.4.21),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家、外交家和社会活动家。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是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被誉为“中国留学生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