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主席在2022年中国同中亚五国建交30周年视频峰会上,高度评价中国—中亚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和五国元首共同宣布建设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在2023年5月18日至19日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为如何构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指明方向和路径。回顾过去,评价中国和中亚五国关系的关键词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面向未来,这段关系将朝“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迈进。

如何理解“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是相对于“传统”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是在大国关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的。从提出背景来看,新型国际关系旨在弥补传统国际关系的缺陷与不足。传统国际关系以西方中心主义视角阐发,具有深刻的零和博弈和强权政治烙印。这样的“国际关系”注定无法回答在大变局下未来“国际关系何处去”“人类社会何去何从”等时代问题。因此,新型国际关系是在深刻审视近现代以来国际关系经验教训基础上,对人类社会前进方向作出的前瞻性思考。

从核心要义来看,新型国际关系是对传统国际关系的超越。传统国际关系以结盟、对抗谋求权力争夺,以均势制衡维护国家间脆弱和平,其深层次的逻辑是存在于无政府状态下弱肉强食的强权逻辑。而新型国际关系体现在政治上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安全上营造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经济上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文化上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生态上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因此,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要义是合作共赢,是以相互尊重为前提、公平正义为准则的合作共赢新局面,是人类社会发展中更高形态的国家间关系。

需要指出的是,新型国际关系并非挑战和否定传统国际关系。新型国际关系脱胎于传统国际关系,因而无法脱离既有的特征和基础而存在。例如,传统国际关系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等基本权益是不能被否定的。因此,前者不是对后者的否定和替代,而是在后者基础上的发展与提升。此外,还应清醒认识,中国—中亚关系这种新型国际关系仍然在构建中,是国际社会的努力方向。

中国—中亚关系何以被称“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

中国与中亚各国共同秉承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原则,是好邻居、好朋友、好伙伴。一是山水相连的好邻居:作为最早承认中亚国家独立和主权的国家之一,在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就与中亚国家通过和平谈判,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历史遗留的边界问题,为今天的和平发展提供了必要条件;二是真诚互信的好朋友:中亚国家是中方“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球发展倡议和全球安全倡议等重大倡议的坚定支持者,五国都与中国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其中哈萨克斯坦与中国是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三是合作共赢的好伙伴:中国是中亚国家第一大或主要贸易伙伴,中欧班列成为联通多国产业的大动脉,多个口岸加快打造开放试验区、经济合作区、综合保税区等开放平台,多条能源管道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古老而广袤的中亚大地在新型国际关系的建设下,再次焕发活力和光彩。

在牢牢把握新型国际关系的原则下,中国—中亚多领域的典范效应逐渐显现并越发明显。一是树立了政治互信典范。习近平主席先后7次访问中亚,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五国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元首外交引领下,政治互信达到空前高度。二是打造了务实合作典范。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下,合作驶入快车道,推动了各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三是构建了安全合作典范。面对复杂多变的区域安全形势,依托双边和上合组织等多边平台,合力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三股势力”,成效显著。四是促进了和而不同的文化典范。中国在中亚陆续开设13所孔子学院,以职业教育为平台的鲁班工坊落户中亚,中国成为中亚留学生主要的留学地,民心相通,越走越近。五是构筑了绿色生态典范。中方企业参与中亚风电场、水电站、光伏电站建设,助力能源产业低碳转型。绿色正成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鲜明底色。中国—中亚新型国际关系在多领域取得丰硕成果,成为国际合作共赢的第一梯队,典范效应显著。

如何从“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向“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迈进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深刻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世界历史发展规律,顺应各国求和平、谋合作、促发展的世界大势,着眼于人类共同利益,提出的具有中国智慧、充满中国自信的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方案。只有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引领下,新型国际关系才有可能跳出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安全困境的窠臼,探索出一条不同于旧的国与国交往之路。同时,只有积极践行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才有可能凝聚共识、命运与共,实现真正的命运共同体目标。可以说,新型国际关系与命运共同体建设不可分割、相辅相成。

关系的跃升不会自然发生,而是有赖于人的积极建设。如何建设?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中亚峰会上的讲话,指明了“新型国际关系的典范”向“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具体的前进方向。

就前进方向而言,凝聚四个坚持:一是坚持守望相助。从深化战略互信的角度坚持守望相助,建设团结互信的共同体,在涉及主权、独立、民族尊严、长远发展等核心利益问题上,始终给予彼此明确、有力支持。二是坚持共同发展。以“一带一路”和全球发展倡议为支撑,携手共建合作发展共同体,充分释放经贸、产能、能源、交通等传统合作潜力,打造金融、农业、减贫、绿色低碳、医疗卫生、数字创新等新增长点。三是坚持普遍安全。以全球安全倡议为依托,坚持普遍安全,共建永沐和平的共同体,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地区国家内政、策动“颜色革命”,保持对“三股势力”零容忍,着力破解地区安全困境。四是坚持世代友好。以全球文明倡议为蓝图,坚持世代友好,携手建设一个同心同德的共同体,赓续传统友谊,密切人员往来,加强治国理政经验交流,深化文明互鉴,增进相互理解。从以上四个维度建设,中国—中亚构建出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蓝图。

就具体领域而言,聚焦八点建议:加强机制建设、拓展经贸关系、深化互联互通、扩大能源合作、推进绿色创新、提升发展能力、加强文明对话和维护地区和平。这八点建议具有三个显著的共同点:一是赤诚相待。建议既包含中方既有工作成果和未来努力方向,又制定了清晰而明确的行动路径,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为中亚地区稳定和发展展示出的诚意和担当。二是求真务实。针对中亚国家面临的安全和发展困境,立足各方需求,开展优势互补,以高水平合作共赢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三是惠及百姓。盐碱地治理、旱地灌溉、咸海生态修复等合作建议,都是接地气、惠民生的重要举措,既帮助中亚国家开展可持续发展,又彰显了正确义利观。

以上“四个坚持”“八点建议”,既体现了中国为践行命运与共的价值理念作出的最大诚意与务实努力,又汇聚起各国百姓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最大公约数,为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建设擘画蓝图,照亮实现路径。

从“新型国际关系”向“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的迈进之路,缘起山水相连,因应合作之需,符合人民期待,顺应时代潮流,沿着高效务实、合作共赢的理念,必将在携手共建地区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取得更丰厚的成果和更广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