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会嘉宾走进晋江三创园约克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内参观色母制备过程 (林劲峰摄)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间外交是“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最深厚的力量”。

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期望的“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使命担当,欧美同学会开创“中德科技论坛”品牌活动,推动中德两国科技交流和民间交往。

近日,因疫情中断线下举办的中德科技论坛在泉州重启,为讲好中国故事、促进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谱写了新时代民间外交的新篇章。

为期两天的活动,包含主旨演讲、平行论坛、参观交流等,内容满满、硕果累累,友谊、信任、合作的种子悄然播撒,将推动新形势下中德开启更广泛、更深入、更务实合作。

增进互信

民间外交再出发

这是一次增进友好互信的交流盛会——

作为贯彻落实中德建交50周年两国元首会晤精神的大型民间外交活动,以“携手共创中德科技合作新未来:相互成就共同发展”为主题的第三届中德科技论坛在泉州举办。

本次论坛,是近年来中德双方在科技合作方面的交流盛会,也是科技、文化、教育、工商等多方面的一次思想分享、知识分享、科学分享、经验分享。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丕君说:“相信通过举办科技论坛这样的民间交流活动,一定能够增进两国对彼此国情的深度认知,持续增进对加强科技等利国利民合作的现实与长远意义的认知,进而为两国的经济发展、文明进步增砖添瓦,为两国人民的福祉作出我们这一代人应有的历史新贡献。”

本次论坛,也是泉州向世界讲好泉州故事、福建故事、中国故事的交流机会;德国嘉宾从泉州开始,更多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式现代化。

泉州在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如今是对外贸易强市。这里多元宗教和谐共处,东西方文化兼容并蓄,是展示中华文明开放包容的博物馆和活化石。走进泉州,了解泉州,德国嘉宾不仅能够了解中国多元包容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发现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文化基因和现实动力。

两天之行的所见所闻,让同济大学中德人文交流研究中心特聘教授司马涛对泉州着迷,“这次论坛只是一个开始,为德国政商界打开了了解泉州、了解中国的新窗口,未来肯定有更多人来到泉州展开更多交流合作。”

德国驻广州总领事鲁彦说,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也是中国通往世界的起点。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很快,尤其是南方变化很大。德中建交50年来,双方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各项合作给彼此都带来了巨大利好。“德中双方保持对话是非常重要的,是深化和加深合作的基础,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共同发展,共享未来。”

对话交流、文明互鉴,不仅发生在中德科技论坛的各项活动中,也在论坛会务服务润物无声的各个细节里。

论坛首日会场外,泉州为参会的中德两国嘉宾提供了铁观音、茉莉花茶、红茶、蜜饯、寸枣等特色茶歇;利用会场外的过道,设置了泉州花灯、泉州木雕、漆线雕技艺等国家级、省级非遗展示台和中德双语介绍卡。与会嘉宾可以在会议间歇,边喝茶边交流,也可以自助式欣赏泉州非遗作品,了解中国茶文化、非遗文化。

24日晚,一场“世遗泉州茶酒对话”的泉州文化展演party(派对)热闹开启,以外宾喜闻乐见的方式,融入泉州提线木偶和南音表演,让嘉宾深入体验泉州在地文化,也感受不一样的中西方文化碰撞。“嘉宾对这种新颖又独特的文化展示表示惊喜,特别满意本次派对的安排,部分嘉宾还亲自体验了提线木偶操作。”泉州留联执行副秘书长李贝尔说。

心合意同

科技交流合作再出发

这是一次谋求合作的共赢盛会——

中德寻求更高层次、更宽领域、更深程度的合作发展。无论是从会场上到会场下,还是从科研院所到产业园区,从展示大厅到企业一线,中德两国嘉宾都渴切地发出同一个声音——合作。

在国家层面,中德之间的交流在这次得到充分释放,展现出充足的合作活力、耐力、潜力。“德中交流合作已经有了很好的基础,从中长期看,我们对德中科技合作表示乐观。”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在主旨演讲中说,“对知识的渴求,对建设更美好未来的渴望,这些共同点将大家联系在一起,因此我们要以更开放的心态接近彼此,共同拥抱中德科技合作的新未来。”

在中国任教多年的同济大学中德工程学院副院长欧力认为,中德两国既要拓展传统领域合作,也要激活新型领域合作活力,智能制造领域的工业4.0、人工智能是两国学者有望共同探索结出新硕果的领域。

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福建省对标德国先进科技,与德方展开了深度对话。开幕式上,省委书记周祖翼真诚发出邀请,期待与德国科技界、企业家朋友一道,深化科技创新交流合作,携手开展关键核心技术联合攻关,携手打造科创合作平台载体,携手加强人才交流培养,共同推动双方科技合作之路越走越宽。

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司长戴钢认为,福建省在中德科技合作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双方的大学科研机构在机械制造、地球科学、医疗健康、农业科技等领域开展了联合研究,成效显著。“科技部将支持福建省在中德电动汽车、高端制造、生物技术等领域的合作取得更多成果。”

而对泉州来说,在“家门口”承办此次盛会,让“制造大市”与“制造强国”擦出了更多“火花”——

“他山之石”,启迪未来发展。“德方专家的演讲很精彩,给了我很多启发。”在参加完“数字经济与智能制造”平行论坛后,中国皮革和制鞋工业研究院(晋江)院长王文琪感慨地说,我们有很多东西可以向德国学习,比如在科研院所发展上,要立足真正为企业和产业解决实际问题,让定位更加清晰;在发展职业教育上,更多地培养符合产业发展要求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抱着学习态度参加论坛的华为(晋江)工业互联网云孵化中心运营总监林杰祥说:“通过平行论坛,我们可以了解德国工业4.0发展的成果和经验,发现共同推进工业软件体系化发展和产业化应用、智能制造、人才交流各方面的合作空间。”

心合意同,寻求合作“升维”。“泉州与德国科技合作交流有着良好的基础。”市科技局副局长陈岩表示,此次论坛促进了泉州与德国相关企业建立长期联系,“未来我们将进一步推动泉州各创新主体与德方深化交流合作。”市商务局二级调研员郑金福说,论坛掀开了泉州与德国企业、行业商协会、机构交流合作的新篇章,“我们将继续推进泉州与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双向贸易和投资向更广领域、更深层次拓展。”“泉州有着很好的产业基础,拥有多家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此次论坛的举办,让不少外宾对泉州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未来投资也有了很大的信心。”欧美同学会德奥分会副会长吴玉华说。

交流互鉴

世遗名城推介再出发

这是一次交流互鉴的文化盛会——

参观环节,包含九日山祈风石刻、开元寺等文化景点的参观线路成了最受与会外宾欢迎的线路。对此,负责讲解该线路的泉州留学生联谊会副会长曾国恒如是解释:“泉州的魅力之一在文化之美!”

登临九日山,山上的祈风石刻,记载了当年官方盛典的场景,这是世界仅存的为往来商舶祈求顺风与平安的文字记录。初见石刻的德国Cargo Beamer AG毕马国际股份公司国际事务部总监Denice Margan连呼:“Amazing!”她认为,九日山祈风石刻是泉州为和平昌盛所作的古老祈祷,非常有仪式感,而泉州花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令她着迷。

漫步开元寺,大雄宝殿后廊的印度教石柱、大雄宝殿殿前月台的须弥座成为外宾们驻足最久的“打卡”点。这些宋元泉州辉煌“海丝”历史与中外宗教文化频繁交流的历史见证,让德国联邦经济发展和对外贸易协会主席米夏埃尔·舒曼沉醉其中。他说,从前在书中得知“Zayton”,而今亲眼所见宋元泉州,“令人震撼!”

外宾们的积极反馈,让包括曾国恒在内的泉州留学生联谊会志愿者们深受触动。“一位外宾对我说,这是他此次中国之行听到的最深入、最丰富的关于中国文化的一场讲解。”曾国恒说,这句话更让他坚定讲好泉州故事的信心。

这样的信心,在每一个泉州讲解员、每一个翻译志愿者身上都可窥见。翻译志愿者高晓清说,两年前,她参加了世界文化遗产英文讲解志愿者培训,希望能在申遗成功后把泉州故事讲给各国朋友听。“现在,我们做到了,外宾也很满意。我们是论坛的随行翻译,也是泉州的民间文化推介大使。”

文化艺术是超越国界的共同语言。近三年来,泉州以文化艺术为桥梁,“走出去”“请进来”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近200团2000多人次,通过一场场传统和现代、中国与世界的分享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各界人士、演出团队等碰撞思想火花,建立深厚友谊。

每一次活动的落幕,恰恰是另一种形式沟通交流的开始。正如论坛闭幕之际,许多与会外宾所述,“我还会再来泉州,并且想办法尽快再来!”这座雅各布笔下的“光明之城”,以及它所代表的中国文化中多元包容的那一面,正在被世界“看见”。

□记者 许雅玲 王树帆 陈凌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