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由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在“文明对话与国际关系”主题研讨中,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工作委员会委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天骄认为,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加强本土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叙事策略,将人文交流机制进一步机制化。以下为江天骄的发言观点摘要:

以加强人文交流推动文明互学互鉴

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时强调,“我们要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中国倡导的文明交流、互鉴和共存展示出了对世界文明多样性极强的包容性,坚信文明多样带来交流,交流促进融合,融合推动进步,为促进人类文明的多元化共生和多样性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跨文化交流对话需要各国加深对彼此文明的理解和认同,加速推进人文破冰。近年来,受疫情影响,再加上冷战思维、俄乌冲突、西方国家以国家安全为由干扰和阻碍正常开展人文交流等,我们的人文交流基本上处在与在华外国人和在线外国人的交流层面。

在文化交流中,面对美西方的“话语陷阱”,比如,近些年国际关系领域常见的热词修昔底德陷阱,我们要进一步发挥积极主动性,构建扎根本土、立足中国的话语体系,增强话语解释力,探索积极正向的话语表达。此外ChatGPT之类的创新产品代表了跨文化交流领域的新前沿,在拥抱新技术、新产品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如果使用不当,有可能被用来操纵大众的思想认知。

面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需要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我国国际传播效能,要充分运用各类传播方式,研究掌握现有媒体传播渠道、交流平台的传播特点,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播艺术,更好适应国际传播渠道和方式的发展变化。

我认为,进一步加强人文交流促进文明互鉴,要做好以下三个层面的工作。在思想认知层面,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新时代的创新叙事,要选择恰当的国际传播方式,建构适配的话语体系,让更多的外国民众充分认识中国发展传递和贡献给世界的不仅限于经济方面的成就。在文化层面,积极推动文化出海,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包括提升原创IP的独特性、认知度、引导力,要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本地化内容的加工和话语转换。在机制层面,除了建立政府间高级别人文交流外,还应考虑将区域组织和国别形式的人文交流进一步机制化,搭建更多的多元化国际传播渠道,加大人才培养,夯实队伍建设,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从而更好讲好中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