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5月27日,由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主办、江苏省欧美同学会协办的“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与世界”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江苏省政协副主席、省欧美同学会会长周岚,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党委书记谭铁牛,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秘书长王丕君出席研讨会并致辞。来自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单位的多位专家学者共议中外人文交流、共话全球文明,围绕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国故事等议题展开成果交流和经验分享。

宣介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也是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共建的“讲好中国故事”研习中心的重要努力方向之一。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充分说明在习近平总书记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回信一周年之际,欧美同学会在持续“做实回信精神”、发挥研习中心平台载体作用方面有了进一步举措。

“举办‘全球文明倡议下的中国与世界’研讨会,意义在于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对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谆谆嘱托,积极肩负‘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光荣使命,共同探讨如何学习好这个重要倡议,如何对外宣介好这个重要倡议,做讲好中国故事的实践者、行动派。”王丕君说。

促进文明互鉴

讲好中国故事

南京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从丛说,文化的积淀为对外交流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为促进人类教育、科学、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中美两国人民的友好关系,1986年,南京大学与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共同创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树立了高等教育国际合作的典范,为中美两国教育和文化交流合作做出了积极贡献。“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要发挥人文交流、民间外交的作用,积极畅通中美之间有效的沟通渠道,助力推动中美民心相通。”  

“中拉文明交流源远流长,近年来交流互鉴日益活跃,‘中国故事’和‘拉美故事’在大洋两岸相得益彰。”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张伟劼比较了中、拉故事产生和发展的背景后说,拉美文学还有很多作品没有翻译成中文,中国文学则有更多好作品还没有译介为西班牙语或葡萄牙语,中拉文学交流还有很多工作可以做。

落实全球文明倡议,向全球南方国家讲好中国故事是对外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方向。南京大学华智全球治理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周文星表示,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一方面,要鼓励中国智库学者更多地与海外智库学者进行全方位交流;另一方面,要重视和鼓励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

生命因水运而生,文明因江河而兴。当今时代,承继与发扬人类运河实践所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与文化遗产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识。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魏向清以《世界运河辞典》为例说,该辞书在编译过程中注重从“世界知识的中文表达”转换到“中国知识的世界表达”,希望对促进世界各国共享运河文化知识起到桥梁作用。

作为一门全新的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是以“我”之视角研究他国,厚植共同体意识,洞悉世情与国情。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婉潞认为,全球文明倡议与中国区域国别学发展存在双向建构的前景,文明交流互鉴能够促进中国区域国别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发展,与此同时,区域国别学的深入发展也能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包容。

深化交流

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交流互鉴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世界各文明之间唯有不断交流才能共同发展,唯有相互借鉴才能彼此成就。中华文明也只有在不断的对外交流中才能获得不竭的成长动力。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金砖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江天骄认为,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加强本土知识体系和话语体系创新,构筑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叙事策略,进一步建立健全人文交流机制。“一方面积极推动文化出海,充分发掘中国优秀文化的元素,高度重视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传播,包括提升原创IP的独特性、认知度、引导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受众研究,结合不同受众群体的特点进行本地化内容的加工和话语转换。”

随着中俄关系的进一步深化,两国人民学习中文和俄语的热情持续高涨。南京师范大学东亚研究中心副主任李冠群说,中俄两国在对彼此文化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升级和更新公共外交的平台和方式,促进中俄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让中俄友谊薪火相传。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彰显文化自信的宝贵资源。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长张亮梳理了“文化遗产”概念的形成,指出马克思、恩格斯认识并肯定文化遗产对民族精神和身份认同的重要建构作用,近代以来的全球化浪潮让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文明获得前所未有的交流互鉴,进而催生出更多的文明交流成果。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宗华伟认为,文化遗产全球治理是一种文化外交能力,要具有全球性的文化视野、新时代的文化自信,用国际化的方式开展文明间对话,长久落实全球文明倡议。

打通堵点

促进民心相通

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人类社会要持续发展,必须正确看待和处理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各国应秉持平等和尊重之心,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有益养分,既让本国文明充满勃勃生机,又为他国文明发展创造条件。同时,各国应坚持与时俱进、创新发展,既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顺时应势、推陈出新,用创新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

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院长、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王逸舟说,当前文明交流互鉴中存在很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和挑战,其中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一些国家之间文明互鉴存在堵点和断点。“现在我们很多年轻人出国留学,对欧洲、中东、东南亚、拉美等地的学校特色关注不够。其实,欧洲的很多国家以及以色列、新加坡等国的高校,在专业研究上做得很精致。在文明交流互鉴中,我们要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优雅、有容乃大的气度发扬光大。”

“加强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需要采用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全球文明对话合作网络,增进理解、信任、消除隔阂冲突。”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际在线总裁范建平说,“把文明传承和创造落到实处,关键环节是人。讲好中国故事,要注重共情传播,坚持守正创新,留学归国人员普遍怀有特别的爱国情怀,了解海外情况,了解中外差异,在国际传播和国际交往当中扮演着特殊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已经成为开展民间外交的生力军。”

全球文明倡议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信修睦”“大道”“大同”等思想内涵,对“讲好中国故事研习中心”来说,对外如何讲好中国传统文化的故事,是题中应有之义。

王丕君在研讨会上指出,作为欧美同学会和南京大学共建的“讲好中国故事研习中心”要成为“全球文明倡议”的学习表率、研究表率、宣介表率。第一,研习中心要担当起学习中心、交流中心、实践中心、示范中心四项职责,最基础、最重要的就是要全面、系统、深入地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构成这些思想的重要讲话、指示、批示、回信精神。第二,面对国内、国际问题和挑战,最关键的是以什么为坐标,确定行稳致远的前进方向,确保走在历史正确的一方。善于学习的中国和中国共产党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一新道路和新形态已经并将持续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成为世界的“显学”。第三,在宣介方面,既要介绍全球文明倡议的核心要义、思想内涵,也要针对西方固有和不断炮制的有关“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等谬论进行有力批驳,通过多方面的努力以发展、进步、文明、和平的客观真实中国覆盖被妖魔化的主观虚拟中国,助力开创文化交流、民心相通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