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这是钱学森的铿锵誓言;
“这辈子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和祖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这是程开甲的不变信念;
“只要祖国需要,我必全力以赴”,这是黄大年的坚定选择……
胸怀人民,学以报国。
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广大留学人员发挥了独特作用。铭记历史,无数生动鲜活的史实告诉我们,留学报国的光荣传统是广大留学人员在百余年艰辛奋斗中形成的,历史证明,留学是为了增强报效祖国的本领,而报国则是留学人员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7月5日下午,北京菖蒲河畔,一场“留学报国精神”研讨会在欧美同学会百年会址成功举办。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从理论到实践,从个体到整体,从历史到现实围绕留学报国精神进行交流研讨。
创新精神:创新者强 留学人员善开风气之先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知常明变者赢,守正创新者进。在中国近代史,留学人员率先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学习西方先进知识文化,寻求富强。他们自强不息,学成归国,引入西方先进文明成果,融汇中西,联通中外,复兴中华,建设强国。
严复是中国近代史上留学生的杰出代表,是甲午战后首批留学欧洲的留学生,被胡适称为“清季输入欧化之第一人”。安徽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天根谈到,严复率先把西方的社会科学带入中国,开启了人文思想,翻译了《天演论》《原富》等著作,奠定了中国寻求富强方面的理论基础。在经济学方面引进了进化论,在社会科学方法方面,引进了斯宾塞的社会学的思路,在逻辑学方面引进了归纳法,演绎法等,开创性地引入了西方学理以寻求富强,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并且在爱国精神中充分体现了理性、创新性,也展现了世界性的眼光。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留学生与近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陈健谈到,“留学报国精神”是在近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过程中,一批批先进知识分子心怀“报国志”,主动吸纳融汇外来技术、制度、思想、文化,探索中国特色现代化道路的一种自强不息、创新创造精神。从严复到孙中山,再到最负盛名的学者陈寅恪,这些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的宝贵思想,正是我们今天“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刻学理之源。
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副会长,同济大学原党委常委、副校长江波谈到,新时代的留学报国精神要践行新发展理念,以更宽的视野、更大的胆识、更实的举措,为推动深入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要充分借鉴国际经验,不断创新开拓,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再创佳绩,推动中国自主创新取得新突破和新进展;要具备宽广的视野、开放包容的精神,积极汲取世界优秀文化和先进科技,积极参与国际事业,弘扬人类共同价值观,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务实精神:实干兴邦 实干是最好的担当
实干方能兴邦,实干方能强国。实干意味着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也意味着求真务实、注重实效。一代又一代留学人员,心系“国家事”、肩扛“国家责”,把爱国情怀转化成投身祖国建设的实际行动,不论是当年投身新中国建设,还是如今投身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留学人员始终走在担当的前列。
陶行知先生是老一辈留学归国学者中“立德树人”的楷模,“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胸怀国家,知行合一”的精神激励和启迪了一大批国人。南京欧美同学会常务副会长、敏捷智库创始人张晓东以行知精神诠释留学报国的爱国精神。他说到,陶行知先生身体力行,把自己所学全部转化为报国行为,通过投身祖国的教育事业来救国报国。陶先生还主张从行动中获得真知,同时将知识和学问转化为实际应用,还提出“有发明之力者虽旧必新,无发明之力者虽新必旧”,在大力倡导科教兴国、科技创新驱动的今天,留学人员归国创新创业也正是在践行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知行合一,求真务实”。
作为一名长期奋战在医疗卫生事业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新疆欧美同学会秘书长、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陆晨从医30载,累计诊治过数万名急危疑难重症患者,针对新疆医疗管理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有计划、分重点地开展研究,在国家级专业学术会议上推广新疆经验;2020年4月,还前往哈萨克斯坦帮助抗疫,扩大了海外民众对新疆的认知和了解。他说:“‘发挥作用’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原有‘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12字留学工作方针的丰富和发展,是留学报国精神的更高要求。作为一名边疆的留学归国人员,要笃定‘国之所需,吾之所向’的信念,找准专业优势和社会发展的结合点,立足岗位、实干兴邦,为强国建设不懈奋斗。”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新疆农垦科学院研究员薄新文讲述了自己两次到南疆农村驻村工作的经历,在驻村的两年四个月里,他带领当地农户发展养牛业,改变了只种棉花的单一产业,为农户增收。他还多方奔走,四处联络,为当地建设路桥,改善生活环境。薄新文说:“脚上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深情。农村低保户还有很多,刚刚脱贫不久的农民收入还不稳定,‘两不愁三保障’还需要继续巩固,人民群众对于医疗教育养老还有很大的期盼。我们留学归国人员还需要为乡村振兴做更多的工作,才能为国分忧。”
传承精神:初心不改 跑好属于自己的这一棒
创新是魂,传承是根。仰望历史的天空,家国情怀熠熠生辉。几代留学人员扛起民族复兴重任,薪火传承,艰苦奋斗,矢志不渝,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不懈奋斗。
“一部百余年的欧美同学会会史,其实就是一部留学报国史。”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浦东新区新能源协会秘书长刘纲回顾了不同时期几代留苏学长的奋斗历程与卓越贡献。从对近百位留苏老学长的采访中,他总结了几个关键词。其中一个是“拼命”,在求学阶段“拼命”学;1978年恢复工作后“拼命”工作。还有一个是“无悔”。老学长们的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把个人看得很轻,把国家看得很重。使命对他们而言不仅仅是责任,而是生命。老学长们常会说:“我们当时都很单纯,国家让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想那么多。”而这就是纯粹、是纯洁,只有纯粹才能彰显初心、只有纯洁才能永葆本色。
“爱国与报国是留学生群体的首要底色,无论哪个时代,留学生群体融汇中与西,肩扛国与家的求学使命与精神传承始终不改。”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教授梁晨谈到,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在武器,尤其是航空上的弱势完全暴露,不要说生产战斗机,即便是修理维护飞机发动机也做不到。为此,从李柏龄到王士倬,再到顾光复等,一位又一位留学人员领导建立了中国第一航空发动机制造厂,研制出第一批航空发动机。如今,航空发动机制造厂早已从贵州羊场坝迁到四川成都,但留学人员和航发人奋发报国的痕迹和精神,仍激励着中国航空事业的自主化发展。这就是留学报国精神的传承。
李晟是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理事,北京欧美同学会理事,北京新动力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他的故事就是几代人传承爱国报国精神的真实写照。1954年,李晟的姥姥放弃移居海外的机会,毅然留下建设新中国,将家族企业老字号荣兴祥率先公私合营,还将家传国宝悉数捐出;2005年,作为华侨企业家,李晟的母亲力排众议,携数亿元资金回国投资;2015年,李晟辞去海外工作,放弃了美国优渥的条件,带领团队回国创业。三代人,跨越近一个世纪的如歌岁月,我们的生活变好了,和国外的差距变小了,但不变的是三代人传承创新报国、建功圆梦的追求和与祖国紧紧相连的赤子情怀。
讲好中国故事:命运与共 世界舞台需要中国力量
广大留学人员是祖国日益强大的见证者和受益者,有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使命和独特优势,要践行以人为本、开放平等、尊重包容、理解欣赏、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秉持正确义利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人文交流理念,当好中外友好往来的使者,向世界展现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浙江欧美同学会会员、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杭州社会主义学院)教师何亚虎谈到,留学人员有着跨文化交流的天然优势,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传播好人类文明新形态,构建中国国际话语体系是留学人员的时代责任和使命。留学人员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局中锚定自己的历史定位,将国家宏大叙事、民族复兴叙事、个体生命叙事三者结合起来,用个人故事讲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故事,在中国故事中找到自己人生的意义与价值。
“留学报国精神是对我国留学人员百余年来的文化特质的一种反映,其蕴含了留学人员在时代洪流中所体现的海外游子报效桑梓的优良品格和知识分子精忠报国的精神风貌。”欧美同学会研究院留学人员研究中心主任、留英分会副会长,北京华夏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陶庆华说到,不同时代留学人员的历程本质上反映的都是留学报国的精神内核——进步和爱国。新时代新征程,广大留学人员应立足进步和爱国的精神内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高水平自立自强、更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围绕“现代化强国梦”主题,围绕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共同弘扬留学报国光荣传统,共同推动科技自立自强,共同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共同讲好中国故事,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留学人员的独特贡献。
在研讨会的最后环节,欧美同学会秘书长王丕君指出,讲好中国式现代化,是当前讲好中国故事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在新时代弘扬留学报国精神,一方面广大留学人员要全力参与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间去,另一方面,广大留学人员也要把这个过程讲给全世界,在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
王丕君谈到,总会近期开展了会长会成员专题大调研活动,会长会成员分赴湖南、辽宁、广西、云南、青海、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贵州、宁夏9个省(区)、13个市(州)开展了专题调研。通过实地调研和座谈交流,切实感受到新时代留学人员留学报国、回报家乡的初心理想和坚忍不拔、自立自强的精神面貌,切实感受到广大留学人员勇于担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见证者、实践者、探索者,为留学人员助力地方高质量发展的卓越贡献感到骄傲。
“以身许国,何事不可为”。
留美科学家闵恩泽曾说:“把自己的一生与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是我最大的幸福。”
“生逢盛世,当不负盛世”。
留法的青年科学家竺淑佳说:“祖国很大,需要我们的建设。”
不论树的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情系桑梓服务人民,挥洒智慧报效祖国,这样的情怀与担当,在任何时代都不会褪色。(邹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