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纵观与周诒春先生有关的记载,大多“点到为止”。然而,正是这样一位只做事、不“发声”的人,却对中华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发起创办欧美同学会,为留学人员打造一个“精神寄托”之所,为国家发展引才引智;他是第一位考虑让清华学堂摆脱“留美预科中学”命运、成为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大学的校长;他为中国营造学社的成立出谋划策,主导建立北平国家图书馆……他这一生,以“同学”为圆心,做了两件事——办中国人自己的同学会、办中国人自己的教育,不求名利,只为后人“栽树”。

创办欧美同学会

在北京长安街菖蒲河畔,有一座挂着“欧美同学会”牌匾的院落。在这个组织成立之初,创始人就为其植入了永续发展的“基因”——学子、爱国。

欧美同学会是辛亥革命后中国社会走向民主和进步的产物,更是一代又一代学子留学报国的产物,是爱国主义的象征。周诒春是欧美同学会发起的主要动议者、发展的积极建议者、建设的实质实施者、传统的坚定维护者。

据欧美同学会另一位发起人顾维钧回忆,据留美归国学子经验,在中国成立一个归国留学生同学会很有必要,它可以定期集会,请美国或中国著名人士讲演,或对大家关心的问题召开讨论会。这个意见深为清华大学校长周诒春所赞许。他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专攻教育,对公众事务极为关心。在周诒春的赞助、联络和劝说下,留美同学会、图书馆、留欧回国学生等相继团结起来,形成了一个西方留学生大型组织——欧美同学会。

1924年4月,周诒春成为欧美同学会修改会章起草员之一。这次会章的修订,是欧美同学会走向规范化的一个里程碑,修订后确定的欧美同学会宗旨“修学、游艺、敦谊、励行”一直沿用至今,鞭策会员时刻不忘要提高学识和道德修养。欧美同学会会所改扩建一事也是在此期间进行的,时任欧美同学会干事的周诒春,几乎全程操持改扩建所有事务。1931年,欧美同学会年会和换届选举时,周诒春被选举为董事。

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急需人才。政府邀请周诒春发表录音讲话,已经73岁高龄的周诒春,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呼吁海外学子学成归国,报效国家。

据统计,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57年间,回国留学生共有3000多人。这一时期的归国留学人员,在艰苦的物质条件下,无条件接受国家的安排,在中国科技领域开辟了一系列新学科,创造了许多国内第一,填补了大量空白,数量之多,贡献之大,不胜枚举。

奠定中国独立大学教育之基

周诒春刚到清华学校担任教务长时,清华还是一所中等“游美预备学校”。1913年,未满30岁的周诒春成为清华校长。他开始酝酿一个大计划。他先邀请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的美国建筑规划师墨菲对清华校园进行规划设计:一个校园中布置两所学校——8年制的留美预备学校和4年制的综合大学;修建图书馆、体育馆、科学馆和大礼堂,购置图书,使得清华学校的图书藏书为中国学校之最,为清华成为大学打下基本的框架。随后,他向北洋政府外交部提交报告,建议将清华改办为一所完全大学并得到了批准。他在清华提出“完全人格之教育”理念,倡导体魄与人格并重,鼓励学生组织各种研究学识团体,参与社会事业,编辑出版各类期刊……当时的清华,成为中国最早设正规西式体育的学校,各种社团如雨后春笋般成立起来,《清华周刊》《清华学报》《清华年报》《益智》等中英文期刊相继创刊。整个学校,到处洋溢着青春的气息与活力。

然而,遗憾的是,1918年周诒春不得不请辞清华校长一职。他虽然离开了,可是他在任期间树立的“德智体三育并重”的教育理念得以保留并传承下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一直沿用至今,勉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清华学子;“职业教育辅导体系”帮助一批又一批清华学子成功选择适合他们的专业方向与职业路径,以此成就了国学大师吴宓、中国现代幼儿教育事业奠基者陈鹤琴等诸多大家;以他的字命名的“周寄梅奖学金”,成为清华史上颇具声名的第一个奖学金。

他提出的让清华成为中国人自己的学校的主张引起了国人和师生的强烈共鸣,后继者纷纷为将清华办为中国独立的学校而努力。1925年清华学校设立大学部,1928年正式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至此,周诒春的中华民族独立大学梦终于得以实现。

《清华周刊》评价:“周诒春任职四年余,建树极众,历任校长无出其右。”清华大学教授刘师舜曾说:“我等无清华,无以至今日。清华无周校长,无以奠其基。”

助推中国营造学社发展

离开清华校园后,周诒春在“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担任董事。朱启钤先生初办中国营造学社时,曾向“中华教育基金董事会”申请经费补助。周诒春认为当时的营造学社缺少懂得现代建筑学的专业人才,即便有了“庚款”经费补助也难有什么大的作为和成就,他建议朱启钤将有志于研究中国建筑的梁思成纳入营造学社。

朱启钤随即请周诒春作为邀请人,邀请梁思成加盟营造学社。几经周折,在周诒春多次诚恳游说后,梁思成和林徽因均加盟中国营造学社。正是因为梁思成、林徽因的加盟,这个组织才真正成为建筑学领域的专业组织。梁思成加盟后,陆续有建筑领域的专业人才被引进来,他们开创和奠定了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条新路,许多建筑学界的重量级人物均出自中国营造学社门下。

如果说中国营造学社的诞生离不开周诒春的助力,那这个组织能够顺利“走路”也离不开周诒春帮助。

由周诒春主导建立的国立北平图书馆,在人才培养、馆藏建设、目录索引编纂、学术研究等方面成就卓著,为中国的图书馆事业奠定了基础。由于周诒春的关系,作为当时中国唯一研究古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与国立北平图书馆之间的互动之多,堪称学术界与图书馆界合作的典范。一方面,国立北平图书馆在营造学相关文献的采购、保存、整理与研究等方面为中国营造学社提供了诸多便利。另一方面,中国营造学社为诸多珍贵文献资料入藏国立北平图书馆提供线索、联络资金等。

抗日战争爆发后,营造学社骨干力量辗转来到云南昆明,研究工作一度中断。后来,梁思成和林徽因想把大家组织起来,恢复营造学社的工作,对江南地区的古建筑进行考察。这时,又是周诒春帮助这个组织“续命”。为了筹措经费,梁思成给周诒春写信,询问能否得到补助。周诒春复信说,只要有梁思成和刘敦桢,基金会便承认营造学社,可以继续给予补助。随着中国建筑历史研究的开拓者刘敦桢的加入,营造学社西南小分队终于组建起来了。中国营造学社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周诒春的倾心关心与帮助。正是中国营造学社,培养了中国建筑人才骨干力量,也保护了中国古建筑和传统文物。

1914年,梁启超在清华演讲时说,君子自励犹如天体之运行刚健不息,应如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容载万物。周诒春就是这样一位君子,将对祖国的热爱、对教育和文化事业的关心、对人文的关怀落到实际行动,不求回报,但求无愧于心。(文颖)

人物简介:周诒春(1883-1958),欧美同学会的主要发起人和创建人,曾任清华大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