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5日,由欧美同学会主办的“留学报国精神研讨会”在北京召开。“一部百余年的欧美同学会会史,其实就是一部留学报国史。”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刘纲表示,从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最早取回马克思列宁主义火种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到20世纪50年代留学苏联,回国后奋斗在祖国建设最需要、最艰苦的各行各业的留苏学子,他们用矢志不渝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书写了一部为党奋斗、为国奋斗的百年留苏史。

image.png

近日,记者采访了刘纲,倾听了他对“百年留苏”的光辉历程的解读。

“百年留苏,强党强国”

100年前,首批社会主义青年团团员从上海出发远赴莫斯科,开启“百年留苏”历史大潮。

image.png

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

“百年留苏的历史与其他留学史相比较,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留苏自始至终体现的是党的意志和国家意志。”刘纲说,“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东方大学’和‘中山大学’等学校学习的这批优秀青年,在党的事业最困难的时候,充实和壮大了党的力量,促进了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为了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很多人成为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

image.png

莫斯科机床工具学院前苏联教授给中国留学生答疑(1954年)

1950年,《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国内迅速掀起全面学习苏联的高潮,希望借助苏联的力量培养出我国自己的科学技术人才。“新中国派遣留学生不是单纯的教育活动,它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的是国家意志。留学生所学专业是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专业选择以国家需要为主,个人兴趣要无条件服从国家需要。”刘纲说,“周恩来总理将祖国人民对留苏生的期待归纳为十六个字:‘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努力学习,为国争光’。”

刘纲表示,上世纪五十年代,几乎每一位留苏老学长都有一段难忘的师生情和同学情,很多老学长用“像父亲一样”来形容自己的学业导师,每次提到自己的恩师都会热泪盈眶。不仅如此,他们还和实习工厂的工人师傅、普通的苏联人民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这份情感被深深地保留在他们珍藏了60多年的相册之中。

image.png

列宁格勒水文气象学院中国留学生与跳中国舞的前苏联孩子们在一起(1956年)

在刘纲看来,留苏学子在立党、兴党到强党的百年征程中所作出的突出历史贡献,将激励我们永远不忘来时之路,奋力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

“促进民心相通,留学人员铭于心笃于行”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新时代的留俄学子秉承爱国向党的优良传统,身在海外,注重学习借鉴俄罗斯发展中的有益经验,对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铭于心,更笃于行。在与俄罗斯学生的交往中,留俄学子教他们中国茶道、书法、武术,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学生了解中国,喜爱中国文化。许多留俄学子选择在俄罗斯的中国企业工作,成为“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生力军。在俄罗斯举办的国际多边青年活动中,留俄学子的身影越来越多,他们讲着流利的俄语,自信地发出中国声音,阐述中国观点,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践行者。

刘纲说,“今天的中俄关系处在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双方的战略互信达到了从未有过的高度,也树立了两个相邻大国合作发展的典范。留学工作作为两国文化交流的一部分,为增强两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同发挥着独特的作用,而两国人民之间的理解和信任也是两国战略互信的基础。”

“在‘为梦留学’中坚定文化自信”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传播人类文明新形态是留学人员的时代责任。留学人员有着跨文化交流的天然优势,有利于打破国际舆论“现代化=西方化”迷思,讲好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新形态故事。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留苏学长,以他们的顽强学习、遵守纪律、严于律己、诚实善良让苏联人民看到了新中国年轻人的精神面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对于新时代留学人员如何传播好中国文化,刘纲建议,留学人员要学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因为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应该是中华文化的化身。

“我们从百年留苏史中,总结出留苏学长为党留学、为国留学的留学报国精神。进入新时代,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还要增加一个‘为梦留学’,这个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希望新时代的留学人员继承前辈们为党留学、为国留学的精神力量,以爱国为底色,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的梦想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起来,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之歌和人生华章。”刘纲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