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南京8月29日电  (唐娟 葛勇 舒翼)“从小到大,我们过着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中国是有一种祖籍国的情怀的。在马来西亚,我对中国的了解主要来自网络或他人的片面口述,直到来到中国,经过几年学习生活,除了见证到中国社会快速发展之外,还让我对‘人情味’这三个字有了更深的体会。”

来自马来西亚的黄淑奕在南京大学社会保障专业攻读博士,在中国生活了七年,让她为中国画出了立体像。在她看来,充满“人情味”的中国让人温暖。

“我在中国台湾读的硕士,当时有一个项目与中山大学合作,在深圳待了一段时间,让我对中国产生了强烈的好奇,想亲身探索祖籍国的奥妙之余,也想弥补无法跟爷爷回故乡的遗憾,所以我选择来中国读博。”黄淑奕表示,她博士研究的方向是社会保障专业,这让她有很多机会深入了解中国社会。

“这几年,在中国我去过很多地方,看到了很多,中国的科技发展已经超乎我的想象,已经不是我以前认知的中国。”黄淑奕说,在导师带领的调研工作和参与的各种会议中,她看到了高科技发展中的中国,也看到了中国农村的发展与脱贫带来的变化。特别是中国产业链的完备与物流链的便捷让她吃惊。

“我在马来西亚的家人和朋友会不定期托我无偿代购中国商品。过去Made in China可能是廉价和低端的代名词,如今却是平价加优质的选择。每当我假期回家,家人朋友看我用着优质的中国商品,听我讲在中国留学的生活经历,都会勾起她们购买中国商品和到中国旅游的欲望,中国的电商正影响着全世界人们的生活。”黄淑奕称,近年看到中国的产品帮助更多人提高了生活品质,作为华人,她亦备感骄傲。

即将完成学业的她将选择回国,对于她来说,最让她不舍的是像家人一样相处的南京大学海外教育学院与政府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们,还有把她当自家小孩一样关心的导师、师母与养老中心的爷爷奶奶们。

“我的祖辈是从中国福建到马来西亚的,在马来西亚华人圈是很讲究民族的‘根’,常听前辈讲一句话‘一定要守望相助’,华人最讲人情味,来到中国更深刻体会到人情味的含义。”黄淑奕说,在南京大学和同学与老师相处得就像自家人。无论是中国同学或外籍同学都会给她带各种家乡的土特产,每到一些特殊节日,大家就会聚餐或者拍一些有意思的照片做纪念。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两个学院的老师们就像呵护自己孩子那样,担心我们留在学校的生活。“这种融洽是很自然的,不用很刻意,就会有一种以学校为家的感觉,这也让我这个独在异乡之人,没有独为异客的感觉。”

在黄淑奕看来,她很感恩有机会来到中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让她深入到最底层的老百姓的生活中,除了收集自己研究的材料之外,还认识到中华文化是怎样得到传承的。

“全球华人传承的文化,都是从中国这片土地上出去的,这里是我们文化的基石。在马来西亚,我只知道逢年过节要有怎样的仪式、吃什么,但不知道这些仪式是怎么来的。我在养老中心当义工时,向那里的爷爷奶奶学习了很多。”黄淑奕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她没能回马来西亚,三年都待在南京,每逢过年过节,养老中心的爷爷奶奶很早就向她发出邀请,邀她一起过节。

“从准备年货开始,到守岁团聚。我体验了完全不同于马来西亚的中国年。虽然也会想家,但有这么多关心我的爷爷奶奶,我一点也不孤独。我从老人家身上看到了中国文化的传承,非常值得学习,我认为中国的年轻人,也应该好好学习并传承这种老祖宗留下来的文化。”

黄淑奕称,养老中心的爷爷奶奶都称呼她“小黄”,让她难忘的是有一年过年时与老人家一起准备南京年俗什锦菜的经历,陪伴老人家们从买菜、挑菜、切菜、做菜到最后一起吃饭。这个过程虽然琐碎,却充满着温情。

“准备好18种蔬菜和豆制品,分别处理,每一种菜都有一个吉祥寓意,在准备的过程中,听他们碎碎念,看他们辛苦付出,他们做这么多,目的就是传递那份‘爱’,父母期盼团聚的日子那么久,用一道虽然普通却蕴含了所有美好祝福的食物慰劳在外辛苦为生活打拼的孩子们。”她说,“这是家的味道,也是中国浓厚的人情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