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美术馆参加《时尚芭莎》杂志“年轻人都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专题拍摄。

成都市美术馆“2023成都双年展”自7月16日开幕以来就保持着很高的关注度,而成都大运会的“加持”,更是让这一展览人气爆棚。“成都双年展历来是备受瞩目的国际文化艺术交流舞台。”在成都市美术馆副馆长肖飞舸看来,成都在一次次重磅展览中与世界文明亲密对话,生动诠释了对外包容开放的艺术品格,更为成都建设世界文化名城留下了重要注脚。

肖飞舸在法国尼斯大学取得文化管理专业硕士学位后,曾任职于法国驻成都总领事馆。作为第一批在法国学习文化管理的“海归”,她有着丰富的工作履历。“让博物馆属于城市的每一个人”这个理念,鼓舞着肖飞舸走过十余年的文博事业。

“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博物馆是一个城市、民族和国家历史文化的缩影,是了解历史文化、民族精神和意识形态的最佳途径。”肖飞舸在法国尼斯大学深造时选择的细分方向是博物馆学。

留学法国,巴黎良好的城市艺术氛围和公众对艺术的热爱给肖飞舸留下了深刻印象。“记得在一个寒风瑟瑟的冬天,巴黎大皇宫正展出维也纳分离派的展览,那时大雪纷飞,她却看到很多观众撑着伞,端着热咖啡购票排队看展览。当时,对于我们国内的观众来讲,它还是一个比较小众的艺术流派,但从那刻起我就期待着有一天,国内的观众也能够对艺术有这样的热情。”

对于法国的博物馆,肖飞舸最直观的印象就是“非常多”。作为一个“博物迷”,她读硕士这三年,在法国数百座博物馆里留下了足迹。她的日常就是“不在博物馆,就在去博物馆的路上”。

2005年,正值中国当代艺术双年展在法国举办,因为肖飞舸精通法语,又熟悉文博知识,于是她幸运地得到了与当时法国知名策展人对话的机会。“那个时候国内的文化管理行业刚刚起步,如果回国从事这个行业,对我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也许能够为国内的艺术氛围带去一些新东西。”她说。

留学的经历也让肖飞舸深刻认识到,文化交流一定要在自己的母语背景下,母语必须作为媒介,才能真正地形成对话。

2006年,肖飞舸回国后参与了金沙遗址博物馆的筹备工作。彼时国内专门从事文化艺术管理的人员尚不多,她只是模糊地感觉到,“想要做一些真正推动艺术发展的事情。”

此后十余年,她一门心思扑在了文博事业上,先后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博物馆、成都市美术馆工作,一直奋斗在文博领域。不仅一手带出了金沙遗址博物馆宣传团队,更是站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讲堂,给博士和博士后们讲金沙和古蜀文明。

肖飞舸在成都市美术馆举办的美术馆建设与城市发展研讨会上发言。

“做一些推动艺术发展的事情”

2016年6月,成都博物馆开馆。2017年,肖飞舸作为策展人在成都博物馆做了“现代之路——法国现当代绘画艺术展”。“在当时的背景下,成都的观众对于西方现当代艺术是陌生的,我们也担心公众不感兴趣、不来看展。展览开展时处于国庆黄金周前,当天下着大雨,但让我们极为感动的是,观众撑着伞在雨中排队,队伍在成都博物馆绕了两圈,我依稀见到了当年在巴黎看到观众在雪中撑伞排队看展览的场景。”她说。

“在物质充裕的时代,人们将注意力转向精神的富足。对于更高品质生活的向往,使他们以求知若渴的心态去充实自己、吸收新的文化。”肖飞舸坦言,此前成都缺少一座大型美术机构,将当代艺术家与大众之间很好地连接。直到2021年11月成都市美术馆开馆,才弥合了当代艺术与成都市民的缝隙。

当时正值疫情,美术馆的配套设施还并不完善,美术馆内部和周边区域还没有咖啡、吃食,甚至暖气都还没有正常运行,公共交通也不够便利……而成都市美术馆又是一个新馆,开馆展“超融体——2021成都双年展”是成都10年后重启当代艺术的大展。

“大家都不确定公众是否能够接受当代艺术。但实际上,成都市美术馆在18个月的展期里迎来了110万名观众,尤其是刚开馆时,观众克服重重困难都要到美术馆来看展。其实也是本土观众长期积累的对艺术的这种热爱,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以及对高品质文化供给的需求突然被满足了,涌出的观展热情让我很感动。”这段经历给肖飞舸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她看来,成都市美术馆是成都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大型城市美术馆,但还没有丰富的藏品、成熟的团队和长期积累的运营经验,场馆的位置也不是市中心。因此,如何让它被公众所认可、认知,在行业里起到引领性和标杆性的作用,怎样为公共美育和艺术发展起到推动性作用,都是肖飞舸及其团队所思考的问题。

于是,肖飞舸带领团队做了很多新的尝试。她介绍,目前成都市美术馆以临展作为核心公共文化服务产品,配合推出丰富多彩且具有时代气息的、大众喜欢的宣传推广和公共教育,以此来打造一个青春的、亲切的、以观众为引导的美术馆形象。

首先策展团队确定了几个展览方向,要做有回溯艺术史的展览,比如中国经典艺术史和西方经典艺术史展览;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展览;本土的艺术发展和介绍西方艺术的展览,如当代名家何多苓、近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和波普艺术、莫兰迪、珂勒惠支等艺术大展。在宣传推广上,尽可能用符合当下的传播规律和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进行推广,不仅局限于新闻通稿传统宣发手段,在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也积极推广。策展团队还针对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推出了成体系的、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美育活动,以及许多跨界的公共教育活动,比如不定期推出的美术馆之夜、与院线合作的周末艺术放映会、与交响乐团合作的音乐会等。

让肖飞舸欣慰的是,这些举措目前已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成都市美术馆开馆不到两年的时间收获了300万的观众,官方公众号收获近100万粉丝,受到了行业的高度认可和社会的广泛参与,成都市美术馆现在俨然成为成都市的又一座文化新地标。

肖飞舸考察邛崃石窟。

融通中外 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我留学的那个年代,国外的博物馆在许多方面都有领先优势。而今,中国博物馆的硬件设施、展陈技术、新媒体传播,许多都已经超越国外,不但不落后,反而很先进。”肖飞舸说。然而无论是文物还是艺术品等类型的展览,都是从国外来的展览多一些,我国展览走出去的相对少一些。在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对此,她认为,首先要深挖和梳理我国的文化特色、文化资源。以四川为例,除了考古文化资源,大家耳熟能详的还有古蜀文明、三星堆文化、金沙遗址,以及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等。这些都是具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和本土文化特色的资源,我们应该深入了解、理解和梳理,挖掘背后的故事。其次是要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言去沟通、宣传,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翻译工作就需要用具有当代性和国际性的文化语言进行表达。“酒香也怕巷子深”,要把拥有深度文化内涵的内容翻译成大众能够理解的语言,公众才会有兴趣。

“留学归国人员对文化差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不同条件下更能感同身受,也更能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思考和找寻不同语境下的关键所在,这是天然优势,也是责任所在。”她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肖飞舸说,作为海归,我们可以带来不同的视角、知识体系、经验,以此作为推动我们文博事业发展的参考;同时,要发挥好“窗口”的作用,成为本土文化向外传播的一个窗口。作为四川省欧美同学会法德分会副会长,肖飞舸希望能为广大学长提供更加丰富的艺术文化活动,让大家感受最新的文化艺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