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铁路工人的儿子,做梦都没有想到,还能去苏联留学。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留学人员来说,最刻骨铭心的就是:不忘党恩,牢记使命,刻苦学习,留学报国。”原铁道部部长、欧美同学会原副会长傅志寰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老海归,上世纪50年代在苏联上的大学,80年代去联邦德国进修,两段海外留学经历给了他深深的烙印。近日,在欧美同学会迎庆建会110周年之际,傅老深情回顾了60多年前那段难忘的留学经历和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铁路事业的飞速发展。

傅志寰与复兴号

肩负使命留苏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急需人才,国家决定向苏联和东欧派遣留学生。从1950年到1965年大约有16000人被派出求学,大部分人员是在大学里学习,一部分是在企业实习。这些人员都是经过组织严格选拔的,是带着使命到苏联和东欧学习的,在国外一直受到党组织关怀和领导。回国以后,这些留学人员投入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建设,有的成为技术骨干,有的成为科学家、教育家,有的成为艺术家,有的成为党和国家的领导人,其中200多人后来成了我国两院院士……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我们国家建设和改革事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1956年,傅志寰被派往苏联,在莫斯科铁道学院电力机车专业学习。谈及自己的留苏经历,他感慨万千:“我那个时候高中毕业,被组织上选拔为留苏预备生,在北京俄语学院学了一年俄语。这对我来讲完全是个意外,真是做梦也没想到自己还能去苏联留学,我父亲是铁路工人,家庭条件也不好,如果是在解放前,估计上中学都有困难,所以我特别感谢党对我的培养。”

1957年是傅志寰人生中最为难忘的一年。那年11月17日,毛泽东主席来到莫斯科大学,向数千名当时在苏联学习的中国留学生发表了著名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傅志寰有幸在现场聆听了毛主席的讲话。他回忆到:“那年我19岁,得知毛主席要来,激动得一晚上都没有睡好。第二天一早就去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结果到的时候早已座无虚席。听完毛主席的讲话,我们在座的留学生,都热血沸腾,高呼毛主席万岁,久久不能平静,那个场面至今印象深刻,也感到非常幸福。当时大家就感觉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此后更是刻苦学习,经常学习到凌晨,大多数同学毕业时都取得了好成绩。”当年聆听教诲的青年学子,后来大都成长为新中国建设大业中的骨干。“对我们来讲,毛主席的话激励了我们一生爱国奋斗。”傅志寰说。

40余年的“铁路岁月”

1961年,傅志寰学成归国,被分到刚成立不久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工作,直接参与了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的研究和试验,为研制“韶山”型电力机车付出了许多心血。在株洲所的23年,他和伙伴们满怀激情地奉献着青春,45岁那年,调离株洲所后,先后担任过铁道部科技局、哈尔滨铁路局和铁道部的领导职务,投身于铁路事业长达40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迅速发展,他有发自内心的欣慰。

谈及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坚持走自主创新的道路,傅志寰深有感触:“我有两次留学经历,除了苏联,1981年还被组织派遣前往联邦德国学习。到那之后大开眼界,学到了不少新技术和新理念,例如德国的精益制造、铁路既有线提速,回国后,对于我所从事的电力机车研究和后来的铁路大提速都很有帮助。我认为对于后发国家来讲,先要学习才能拉近与发达国家的距离,但是引进技术是有代价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老大哥帮助我们研发电力机车,但是中苏关系破裂后,苏联专家全部撤离,留下了一个烂摊子。当时我是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总体室负责人,就带领大家不分昼夜地进行技术攻关,就想着苏联专家走了,我们也能干好。我们与株洲电力机车厂的同志一起整整苦战七八年,韶山1型电力机车终于过了技术关,并成为我国电气化铁路的主型车。一个国家要想真正在世界上站住脚,还得靠自身硬,自身硬才是真正的本钱。”

今天的中国,已经迈入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出生在旧社会、成长于红旗下,见证并亲历了新中国七十余年的飞速发展,傅志寰最想说的是:一生为国奋斗是最幸福的事。

2003年,傅志寰被推举为欧美同学会理事会常务副会长,2008年担任党组副书记和副会长。“欧美同学会为我的生活打开了一扇崭新的窗户,”傅志寰说,“多年来,欧美同学会聚集了一代又一代热爱祖国的精英,团结凝聚海内外广大留学人员,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如今,国家在对外交流、国际合作上需要更多高水平的人才,留学人员在这方面有天然优势,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今年是欧美同学会成立110周年,希望欧美同学会能引领广大留学人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也希望学长们,常回家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