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关乎全人类福祉和未来。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不断加剧,碳排放问题成为全世界共同面临的挑战。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深刻指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强调“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全球治理”,体现了我国推动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决心与责任担当。在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平行论坛上,中外嘉宾聚焦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中和提出真知灼见。论坛由欧美同学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碳中和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谭显春主持。

  中国当前的能源消费结构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实现“双碳”时间紧、任务重。要以合理的社会经济成本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需要国家统筹大力推动绿色科技的创新,另一方面更需要大量拥有相关知识背景的人才踊跃投身“双碳”经济的时代浪潮。比如,从事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创新人才、从事碳排放监测和管理的技能型人才、从事战略规划监督的专业技术管理型人才等。留学人员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在“双碳”领域更具有相当的科研和技术创新能力,理应成为助力国家实现“双碳”目标的生力军。

  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共同问题,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独善其身。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包括法国和中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携手应对,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团结合作。在碳中和愿景下,中法两国建立了中法碳中和中心,旨在推动中法科研机构聚焦碳中和领域开展长效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支持中法科研团队开展交流互访,为携手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挑战作出新的贡献。中法围绕碳中和和新能源领域开展的科技和产业方面的合作,不仅体现了两国在技术和经济领域的互补性,还彰显了中法两国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的共同责任和愿景。

  中国“十四五”时期是碳达峰的关键期、窗口期。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我们既迎来历史机遇,也面临巨大挑战。就机遇而言,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产业布局更加科学,为推动绿色发展提供了充分的经济和技术支撑;形成了庞大的环保产业集群,具有巨大的产品和服务消费潜力,为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奠定了市场基础和发展空间。同时也要看到,中国人口规模大,发展任务重,仍然处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期和攻坚期。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雄心与亚洲开发银行的愿景高度契合。随着气候危机的深化,中国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实现的可持续发展正在面临风险,投资于发展的大量资金可能由于气候变化的肆虐而付诸东流。基于此,亚洲开发银行致力于促进低碳、绿色、韧性及包容性的发展,包括投资于自然资本,帮助其成员体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更好地管理其自然资源是亚洲开发银行的工作目标之一。此外,亚洲开发银行还重点投资可再生能源、绿色农业,低碳交通、智慧城市、公共医疗卫生,教育及公共治理体系等。例如从2015年起,亚洲开发银行持续不断从政策、金融、技术等方面提供总计约为25亿美元的贷款,帮助中国解决长期困扰首都北京及周边地区的空气污染问题。目前,亚洲开发银行正在密切与中国的合作,并在整个亚太地区分享、复制这些经验。

  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能够带来新的生产要素、生产模式、生产动能,促进生产力的全要素爆发,助力实现碳中和。当前,新质生产力更多地产生于互联网、人工智能和绿色低碳等领域,这些数字化、新能源产业一方面对传统产业造成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又会与传统产业相结合并促进后者转型升级,以“互联网+”“区块链+”“AI+”甚至“可再生能源+”等方式促使那些产业焕发新的生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推动技术创新,不仅仅是加大研发投入等资源支持,同时还需要在企业、行业、国家层面进行制度上的创新,适应新质生产力带来的新要素、新业态、新产业,为新质生产力的动态发展建立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