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是全人类的共同事业。各国在加速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共同的困难和挑战,需要携手应对,共同维护地球家园。在欧美同学会第三届国际智库论坛“气候变化与碳中和”平行论坛上,中外嘉宾立足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国情实际,探讨实现碳中和路径方案,为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提供支撑。

  气候变化是人类在21世纪面对的最大威胁之一。缺少了中美两国的共同努力,应对气候变化将无从谈起。中国已提出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双碳”目标;美国也提出到2030年将温室气体排放量较2005年减少50%,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化解全球气候变化难题,需要中美相向而行。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中国和美国是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驱动力,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挑战中应加强合作。在合作方面,可以重点关注甲烷减排、绿色金融、人员交流等领域。

  中国把“双碳”工作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构建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有序开展“碳达峰十大行动”,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扎实推动产业结构、能源结构、交通运输结构等调整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和清洁发电体系,使“双碳”目标日益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引擎,以负责任的大国担当赢得国际社会普遍赞誉。在实现自身清洁低碳发展的同时,中国也积极同各国广泛开展可再生能源合作,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推动能源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重要、务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对全球能源转型和气候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碳中和的实施路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通过能源转型,用非化石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然后再加上终端用能电气化,尽可能减少碳排放;二是做大做强碳中和能力,比如说碳汇、CCUS(碳捕获)技术等。我们国家目前采取的路径是前者。非化石能源的潜力主要在于风光电。在能源转型上,要先立后破,必须立足基本国情,把握好转型节奏,实现不同能源种类间的平稳过渡。传统化石能源地逐步退出,应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