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在上海市上海中心大厦举行了首届绿色金融与低碳技术论坛。论坛以“大力发展绿色金融,引领新质生产力潮流”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学术界和企业界近百名嘉宾现场参会,共同探讨绿色金融与低碳技术高质量融合发展的相关问题,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贡献智慧和力量。论坛由杭州亚运会英文播报员刘雅贤主持。

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主任李勇在致辞中介绍,零碳委员会自2021年成立以来,牢记推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初心使命,汇聚了一批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留学人员,他们在全球气候治理制度研究、绿色低碳领先技术研发、二氧化碳原料大规模商业转化取得了一定成绩,贡献了留学人员的智慧和力量。
合作方代表刘新海、张琦分别发表了开幕致辞,他们强调了律师事务所、跨国金融机构等在推动我国绿色低碳转型、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主旨报告环节,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华能集团前首席科学家金安君围绕“‘双碳’背景下的经济技术与战略机遇”系统阐述了能碳评价智慧能源技术及能源转型产业化的总体设想。他提出,“双碳”目标促使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能源系统转型,催生了信息技术和物联网加持下的智慧能源技术革新、分布式智慧能源产业的全新布局,为能源经济的发展提供了难得历史机遇。我们要大力发展碳循环经济,充分运用能碳价模型这一新工具引导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促进绿色能源优化使用,制定科学的减排策略。

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朱庆华长期从事全球供应链研究。她提出,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已成为推动全球气候治理的重要手段,且正在成为全球普遍的规则和制度。我国目前在ESG推进方面相对滞后,要站在全球的角度,推动基于全产业的低碳循环供应链建设,实现供应链从单一的回收活动到多方参与、资源循环利用的商业生态系统的转变。
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运营中心副主任黄钰介绍了中国碳市场的基本架构,探讨了上海市碳普惠的运行机制和上海碳金融实践的进展,展望了中国碳市场发展趋势,阐述了绿色金融市场在促进低碳转型中的重要作用。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研究院副院长施懿宸介绍了“双碳”目标下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强调了我国开展融合国际标准与中国本土特色的企业ESG评级体系重要性和迫切性。联合国项目事务署前高级研究与战略官员曹卫球分享了新质生产力对加快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的促进作用。他认为,新质生产力将成为引领未来全球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圆桌对话环节,相关领域专家、企业家及公益组织负责人围绕绿色金融与低碳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与高质量发展、全球绿色低碳产业与影响力传播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尽管气候变化为人类社会带来了非传统安全领域最为严峻挑战,但也让全球各个国家实现了空前的大团结。
论坛期间,欧美同学会北欧零碳委员会上海中心、绿色金融与低碳技术工作组挂牌成立。论坛还获得了由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碳排放核算,并通过注销等量的基于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的核证减排量完成中和,践行了零碳理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