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由欧美同学会、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指导,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的“小球大爱”——纪念中美乒乓外交暨青少年乒乓交流活动在国际乒联博物馆进行,中美青少年接过跨越半个多世纪的友谊接力棒,共同回顾“乒乓外交”故事,诠释友谊与和平力量,用小球转动大爱,续写“乒乓外交”新篇章。

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上海市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宿琳,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专职副会长邹芳,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美分会会长桂永浩,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乒乓球学院党委书记杨玲,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黄浦分会会长沈毅,国际乒联名誉会员、中国乒乓球队前领队姚振绪,国际乒联博物馆、中国乒乓球博物馆馆长施之皓,乒乓球奥运冠军阎森等出席活动。欧美同学会向活动发来贺信,向与会来宾和各位致力中美友好事业的朋友致以诚挚问候。

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温州肯恩大学执行副校长安凯瑞(Cary Anderson),美国弗吉尼亚大学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欧君廷(Justin O'Jack),美国肯恩大学学生代表团等美方嘉宾,以及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代表,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纽约大学校友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杜佳毅,耶鲁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上海艺术收藏博物馆高级顾问鲍家恕(Josh Bobley)主持活动。
“54年前,小小的乒乓球开启了中美友谊的大门。今天,我们不仅纪念那段历史,更应携手共创未来。”国际乒联终身名誉主席徐寅生如是说,回顾1971年的“乒乓外交”,激励着年轻一代继续推动两国间的友好合作。他向世界各地的青年朋友发出邀请,欢迎他们来到上海组织和参与各种乒乓交流活动,增进互信,促进合作。
“我家的地下室球台,是父亲教会我人生第一记旋球的地方,”杰弗里·雷蒙(Jeffrey Lehman)是位乒乓球爱好者,他分享了与中国及乒乓球的不解之缘。1972 年中美“乒乓外交”比赛使他深刻体会“差异不是鸿沟,而是对话的起点”。雷蒙校长展望未来,“从乒乓到教育,中美合作的‘旋转球’永远充满可能!”
“感谢你和我进行了一场认真的比赛!”国际乒联名誉会员、中国乒乓球队前领队姚振绪,深情回忆起54年前美国选手科恩的赛后赠言。作为乒乓外交亲历者,他特别提到了与科恩赛后在沪随机家访,吃到了上海市民餐桌上的红烧肉。“乒乓外交的伟大,不在胜负,而在于开创了‘以人民友谊推动国家交流与和解’的先河。”他激励在场的每一位青年,“以真诚的交流跨越隔阂,用友善的互动消弭偏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为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努力,贡献属于我们的微光。”

活动现场,中美双方学生代表互赠纪念品。美方学生向中方赠送印有美国肯恩大学标识的定制T恤,寓意“学术纽带共织未来”;中方学生回赠特制乒乓球拍、球衣及“小球大爱”纪念币,纪念币正反面分别刻有七宝珐琅熊猫与旋转球轨,分别致敬1971年乒乓破冰与1972年熊猫外交的两大外交里程碑。
中方学生代表陈嘉晟说:“当我把球拍交到美国朋友手中,突然懂了周总理说的‘小球转动了地球’,我也会将这件T恤珍藏起来,它承载着历史的重量和时代的使命。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推动世界向前发展的重任。通过这样的交流和互动,共同为构建一个更加和平、繁荣的世界而努力。”
美方学生齐妮娅·努托恩蒂(Zinnyah Nutornti)说:“这是我第一次来到中国,在这里,我感受到了真诚和热情。乒乓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它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一种情感的传递。我衷心希望,我们之间建立的这份深厚情谊能够像纪念币一样,经历时间的洗礼而愈发坚固。”

与会嘉宾在国际乒联博物馆“冠军堂”开球,随后美国肯恩大学学生代表团分别与复旦大学外文学院、上海体育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的学生们组成搭档,中美学生通过游戏交流乒乓球基本技巧,彼此间的理解和尊重在每一次挥拍间悄然增长。场上欢声笑语,小球传递大爱。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与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黄浦分会联合承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上海体育大学分会与国际乒乓球联合会博物馆支持。
来源 :《留学生》杂志综合上观新闻、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