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思遥
2023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座谈会时强调,要加快建设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着力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
首都留学人员聚集,且呈现国际化基因深厚、专业化优势突出、覆盖行业领域广泛等鲜明特点。在全球化浪潮与科技革命交汇的时代,面对国家高水平开放与首都高质量发展的双重机遇,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以打造具有高辨识度高影响力的品牌活动矩阵为着力点和发力点,汇聚全球智力资源、激活海归创新动能,团结引领广大留学人员把“欧美同学会”这块百年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引才聚才
为首都发展打造“人才蓄水池”
人才是第一资源,广大留学人员具有鲜明且独特的优势作用,但由于常年求学海外,他们对国内产业发展与市场需求了解不足。针对用人单位和留学人员之间的信息差,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首都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吸引全球高层次人才汇聚,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创新性推出“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系列活动,通过实地参访、政策宣讲、人才对接等形式,搭建起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北京城市建设发展之间的桥梁,助力首都高质量发展。
2021年至2024年,“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活动逐年升级。到去年时,50名博士生从全球100多所高校的300多名报名学子中脱颖而出,成为此次北京市欧美同学会主导的人才对接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活动更是吸引了北京大学、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通州区共同协办,力度空前。
参访过程中,北京大学工学院、计算机学院介绍了科研建设重点任务及人才队伍发展情况;怀柔实验室外联部相关人员就实验室有关人才政策与学子们深入交流;参与活动的相关企业公布了最新招聘计划。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昌平区、通州区相关部门及创业园区负责人为海外博士解读了人才发展环境和政策,分析了重点产业发展及创新要素。
活动中,有30余位博士明确表达了强烈的回国就业创业意向,15位博士与31家单位沟通并投递了简历,18位博士希望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协助对接47家用人单位。
“海外名校博士北京行”系列活动紧扣国家科技自立自强战略,向全球高层次科技人才展示了北京市科技创新生态与政策优势,通过走访高科技创新型企业、领军企业以及新型科研机构,推动人才与产业精准对接,并通过海归前辈经验分享激发留学人员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为首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彰显“留学报国”的时代价值。
讲好故事 向世界彰显北京魅力
北京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同时也代表着中国科技创新和现代化发展的最前沿。而哈佛大学作为全球顶尖的高等学府,截至2024年已培养出16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哈佛学子来到北京亲身体验历久弥新的中国文化,亲眼见证中国现代化的发展,是一场北京与世界高层次人才的“双向奔赴”。
为深化中美高层次人才交流,精准对接国际智力资源与首都发展战略,2024年和2025年连续两年,北京市欧美同学会联合哈佛大学肯尼迪中国学社、Hi China国际青年发展联盟,共同举办“哈佛中国行”北京站活动,组织哈佛大学学子以及青年学者深入北京科技创新一线、历史文化景点、高校科研机构等,通过沉浸式参访、深度体验、政策解析和产业对话等方式,打通民间外交的双向通道,向世界展示北京历史和科技交融的多重魅力。
来自全球的哈佛学子参访了故宫、长城、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奇绩创坛、绿色创新发展研究院、北京市海外文化交流中心等高校院所、社会组织、科创企业,强化了海外优秀人才对中国人文环境、历史文化、科研资源和创新制度的认知,增进了对中国和北京的了解认识。
来自美国的哈佛学子迪帕库马表示,故宫令我备受震撼,它的特殊建筑工艺,像是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让我对中国古代的建筑技艺和审美有了全新的认识;来自巴西的哈佛学子费尔南多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精神的象征。攀爬长城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古人建造它时的艰辛与智慧,这种精神将激励着我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前行。
“哈佛中国行”北京站活动以“感受北京I&P(Touch Beijing Idea&Portrait)”为主题建立了一个跨文化交流的平台,深入感知北京的文化底蕴和现代发展,增进相互理解和尊重。来自世界各地的哈佛学子在几天的行程中深入感受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感受中国对外友好理念,感受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度感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哈佛中国行”活动不仅成为链接哈佛智力资源与北京发展的核心枢纽,更通过常态化机制构建,持续扩大国际人才“朋友圈”,助力首都在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
做实服务
为留学人员培育创新创业沃土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期间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十周年,北京市欧美同学会紧扣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同时聚焦京津冀协同创新,在2024年中关村论坛年会上举办了首届“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通过留学人员的国际化视野和创新经验,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京津冀三地欧美同学会联合中央企业欧美同学会、中国科学院留学人员联谊会,共同签署《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合作协议》,明确在产业互动、协同创新等领域深化合作,推动人才与资源跨区域流动。
首届“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的举办既承接了国家对于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布局,为首都留学人员汇聚了创新资源,搭建起高端交流合作平台,也符合首都打造高水平人才高地的发展需求,通过激发留学人员创新创业活力,为北京率先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3月底,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和中共北京市朝阳区委员会、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再次引起了海内外留学人员的广泛关注。
本次论坛以“新质生产力:从势能到动能”为主题,汇聚了国际顶尖高校和区域科创资源,深化了人才、学术、产业和创新领域的交流合作,拓宽了国际化招商引才渠道,为广大留学人员投身创新创业创造时代洪流提供了有力支撑。
论坛上首次发布了《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蓝皮书》,通过分析131位在京创新创业的留学人员代表,揭示了他们在企业管理、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中的核心作用。数据显示,80%的留学人员创业集中于人工智能、医药健康、绿色能源等新质生产力领域。
此外,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贾晓启用“122-6789-7753”数字密码概括了北京海归人才的特点:截至2024年底,在京工作和生活的归国留学人员数量已超过122万人。“6789”指的是,北京归国留学人员中60%以上留学美国、英国;超过75%的人员为硕士和博士学历;80%以上的归国留学人员表示出国以后更加爱国;93.1%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认为留学收获达到或超过预期目标和效果。“7753”这组数字中,“7”指71.6%的北京归国留学人员集中在科技、经济、教育、专业服务等领域;第二个“7”指在京工作的400余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院士占比达74.9%;在京工作的400多位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具有留学背景的院士占比近5成。同时,2024年底北京的115家独角兽企业中,32.2%家企业创始人或联合创始人有留学经历。
论坛上,中国北京(望京)留学人员创业园海外联络站(英国站和意大利站)揭牌,进一步织密国际合作网络,为留学人员提供跨境创业支持。国内外顶尖学者和企业家围绕科技创新展开讨论。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介绍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地平线创始人余凯分享了自动驾驶技术的产业化实践。圆桌论坛则聚焦“科技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勇,智能自动化领航者、来也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首席执行官汪冠春,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赵鑫,北京思谋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总裁刘枢,北京吉奥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段然等海归创业者探讨了技术转化、市场驱动及科学家向企业家转型的路径。
目前,北京市欧美同学锚定“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重要职能作用,以打造品牌活动、释放留学人员独特创新活力为关键抓手,不仅为留学人员提供了展示与合作的平台,更通过政策引导、资源整合和国际链接等多维度服务,加速了科技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进程,成为北京乃至全国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支点,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