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段静听心曲的故事,更是一场广纳回响的共鸣。

  11月2日至4日,由欧美同学会、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共同主办的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在湖南省长沙市举办——来自中法文化界、艺术界、教育界、企业界的代表,各地欧美同学会学长代表约200人参加开幕式。本届论坛以“多元共生与和谐共进——开辟中法文化交流新格局”为主题,湘江畔的美食美景和湖湘精神,与塞纳河畔的法兰西热情和诗意,开启一场跨山越海的心灵对话。

  一场流动的盛宴:以文化纽带编织“中法精神”

  中法两国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法国是第一个和新中国正式建交的西方大国,两国自1964年建交以来,在经贸、科技、教育、文化等领域交往密切。法国还是第一个同中国互办文化年、互设文化中心的国家。两国秉承“独立自主、相互理解、高瞻远瞩、互利共赢”的“中法精神”,始终走在中西方关系前列。

  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在中法两国交往中占有特殊地位。中法文化论坛创办于2016年,是欧美同学会发挥“民间外交生力军”作用的重要平台。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举办时,国家主席习近平向论坛致贺信。目前,中法文化论坛已先后在中国北京、法国里昂、中国西安、法国尼斯、中国苏州、法国多维尔举办6届,交流领域涵盖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商业等多个方面,成为中外文化交流领域的品牌活动和一年一度的文化盛事,为诠释“中法精神”标注了欧美同学会和留学人员的注脚。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会长丁仲礼出席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开幕式并在致辞中表示,多元共生是文明存续的根基和创新创造的源泉,中法两国应携手“和谐共进”,展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深刻内涵,以“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架起中法人民心灵相通的桥梁,共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实现。

  法国前总理、法国展望与创新基金会主席让·皮埃尔·拉法兰是中法文化论坛的发起人之一,也是欧美同学会的老朋友。每届论坛,拉法兰都亲临现场,为推动中法文化交流倾注心力,以实际行动彰显对两国友好事业的坚定支持。“中法文化论坛的举办让我们彼此的思想与心灵紧密相连,赋予我们携手共创未来的信心。”拉法兰说。

  文化的力量柔软而深邃,它是巷陌里的歌声,是餐桌上热气腾腾的家乡味,是手工艺人指尖流淌的千年时光。它能消弭陌生和隔阂,让“民相亲”成为国与国之间最持久的压舱石。

  在本届论坛的湖湘非遗展上,湘绣、长沙窑铜官陶瓷烧制技艺、长沙剪纸、菊花石雕、长沙棕叶编等长沙地区极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悉数亮相,向法国友人全方位展示长沙深厚的文化底蕴。

法国宾客体验长沙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棕叶编。

  巴黎高级珠宝学院院长米歇尔·巴尔多基对一只由棕叶制作而成的仙鹤爱不释手。他说,棕叶编工艺和珠宝制作工艺截然不同,棕叶编通过简单的材料,制作出一件美妙的艺术品,特别有美感。在知晓仙鹤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长寿”的寓意后,他表示“要把这件棕叶编艺术品带回法国”。

  美食有“湘法”中法美食体验周则让中法两个国家的两种生活方式“相互看见”,活动现场不仅汇聚了长沙小吃、法式美馔与创意融合菜,“臭豆腐鹅肝汉堡”更是成为现场热门打卡单品。长沙市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易鹰表示,从一百多年前豆腐飘香塞纳河畔,到今天湘味与法餐交汇,深刻印证了中法两国人民对彼此文化长久的好奇、欣赏与接纳。

  法语“chanson”被音译为“香颂”,意思指歌曲。当湘韵遇见“香颂”,跳动的音符便谱成了中法交流的动人乐章。在中法艺术家交流音乐会上,中法艺术家演绎了《玫瑰人生》、《卡门序曲》、《拜月记》选段、《刘海砍樵》、莫扎特《C大调第21号钢琴协奏曲》第2和第3乐章、《保卫黄河》、《浏阳河》等八组各具特色又相得益彰的节目。西方古典与中国传统交替上演,展现了一幅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图景。

中法艺术家交流音乐会

  法国参议员、参议院法中友好小组成员艾斯丽曼·玛丽—多米尼克说,法中两种文明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吸引力。中法文化论坛为两国人文交流搭建了一座友谊的桥梁。通过这个平台,双方得以建立联系,增进了解,促进相知、相亲。

  欧美同学会理事、法比分会副秘书长瞿科参与了5届中法文化论坛相关工作。他说,中法文化论坛是欧美同学会开展民间外交、凝聚中法文化界有识之士的重要舞台,越来越多的中法文化项目借助这一平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这场年度文化盛事在岁月中持续沉淀,为两国文明对话与友谊注入持久生机。

  一场多维度的思想“织锦”:在守正和跨界中相互启迪

  中法之间的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欣赏,而是双向的奔赴;不是文明的孤芳自赏,而是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建设性解决方案。

  本届论坛共举办了15场活动,包括主旨演讲、“文化旅游与城市发展”“人工智能与文化创新”“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艺术教育与人才交流”“表演艺术与文化传播”“文博产业与文物保护”6场平行论坛以及市长圆桌对话等,近60位中法嘉宾参与,展开深度对话,共同探寻文明互鉴、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奏响了一部丰富而和谐的交响乐。

第七届中法文化论坛主旨演讲现场

  如何让AI架桥,共促文化创新与文明共生?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驱动城市发展的核心动能?如何运用科技与创新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论坛聚焦中法文化交流的多个维度,嘉宾们分享了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实践探索。

  中国丝绸黑科技新势力品牌丝所创始人彭阳利用现代技术和文化艺术发展丝绸产业,通过“丝绸黑科技+文化IP”让传统丝绸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载体。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雨以“联结”为关键词,通过中法文学诗性对比,阐释了文化互鉴中理解与尊重的基础价值,提出以持久耐心和共同审美搭建跨越文明的“诗意纽带”。

  维旺迪亚洲委员会秘书长、汉威士集团执行副总裁墨白表示,人工智能的核心在于“人与技术的协同”,将在经典文学IP跨媒介改编方面持续深耕实践,让情感、文化与AI技术同频共振。

  湖南省博物馆馆长段晓明分享了马王堆汉墓文物50年保护成果和最新发现,并介绍后续博物馆将利用深度无损检测、高光谱成像、X射线荧光扫描等科技手段,持续开展数字重构修复与数字化存档工作,确保文物获得全方位、可持续的守护,构建起系统化的楚文化研究体系。

  法国尚蒂伊城堡总经理安妮·米勒则分享了古堡保护与运营的独特经验。她表示要积极拥抱科技转变,从3D精密扫描等新技术助力文物预防性修复,到数字藏品、线上虚拟展览帮助文物触达大众,再到年轻化、多元化、沉浸式的互动体验项目,应积极推广物质文化遗产,使之成为连接历史与当代的重要桥梁。

  推动中法文化共融共生,青年是主力。在中法青年艺术家的视野中,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新。通过“中法青年艺术家对话”活动,来自中法两国的青年艺术家以刺绣、陶瓷、数字艺术等多元创作载体,分享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实践经验,探讨跨文化艺术交流的未来可能性,为中法文化交流注入青春活力。

  湘绣第四代传承人、长沙市柳建新刺绣艺术馆馆长刘雅将湘绣的传统鬅毛针法与西方抽象构图巧妙结合,赋予湘绣国际范儿;法国艺术家、陶艺家朱丽叶·佩内洛普·佩潘在江西景德镇待了3个月,成功开发出12种不同黏土的创作可能性;法国画家克莱尔·妮科特曾在“艺术8”驻地创作,北京胡同的烟火气、颐和园的古典美、上海城市的独特肌理,都成为她笔下的创作灵感,未来她将持续从中国文化中汲取养分,丰富自身的艺术表达。

  中国国家画院策展人张弦驰主持了“文博产业和文物保护”平行论坛。她说,中法文化论坛已成为中法两国以文明为桥、以交流为纽带的珍贵联结。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敬畏,既彰显了两个民族的深厚文脉,也体现了两国坚实的经济实力。文博产业不仅为两国文化机构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也是促进两国民众交流互鉴、旅游往来的重要载体。双方嘉宾碰撞出的思想火花,必将为未来中法文化交流注入更鲜活的动力。

  “本届论坛举办得很成功。”gameloft北亚销售与营销副总裁柯蔼理说,论坛聚焦的话题切中了当下的热点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嘉宾们来自不同行业和领域,分享的观点有亮点、有温度、有深度,对法中未来合作提供了新思路,拓展了新空间。

  “眺望远方”的共同行动 在“和谐共进”中开创新格局

  近年来,长沙对法交流合作不断深化,文化交融更加密切,经贸交流更加广泛,友城交往更加频繁。长沙出土的简牍、马王堆汉墓、岳麓山、橘子洲、新民学会旧址等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和其背后的故事,让法国嘉宾进一步了解了长沙的历史文化内涵。正如湖南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吴桂英所说,文化不是外交的点缀,而是理解信任的基石,是全球化变局中最为韧性的连接纽带。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法两国一段共同的、重要的记忆。不少法方嘉宾对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很感兴趣,有的嘉宾说这是连接中法历史与当下的重要主题,有的嘉宾表示愿意协助在法国推广这段历史,促成相关主题的展览合作。

  “当好中法文化遗产的守护者、传播者和传承者,是我最大的心愿。”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馆长于素敏受邀参加了本届中法文化论坛。她说,位于河北保定的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纪念馆里珍藏着这段中法两国人民共同的文化记忆和文化遗产。纪念馆正在筹备赴法展览,并得到拉法兰的支持,希望藉此重温两国人民的共同记忆和深厚情谊,让这段穿越百年、历久弥坚的友谊,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法国工业和手工业地理标识协会秘书长奥巴尔·奥德贺表示,距离她上一次来到中国已过去20年,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成就令她印象深刻,也让她在惊喜之余感到“有些应接不暇”。她关注中国在产业转型与文化保护方面的进展,将推动两国在手工遗产保护、特色产业认证、地方品牌建设等方面合作,与中国建立起“可持续、可深入”的合作关系,让地理标识不仅成为品质的象征,也成为中法工艺与文化对话的桥梁。

  弗朗克·费朗活跃于法国媒体领域逾20年,被誉为当今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历史讲述者之一。他希望能将自己制作的《走近历史》栏目推荐给更多的中国观众。费朗认为,历史能帮助我们理解过去和未来。他希望这个栏目能让中国学习法语的朋友更方便地了解法国历史,拉近彼此的距离。

  作为已连续参与三届论坛的嘉宾,法国著名钢琴家米歇尔·达尔贝托表示,每一届论坛都带给他全新的感受与启发,这或许正是中法文化交流形式多元、内容不断丰富的生动体现,也是两国主办方持续努力、共同推动的成果。“我在中国开设了大师课程,通过中法文化论坛这个平台,得以深入地接触中国文化艺术界人士,并结识了众多志同道合的朋友。这些宝贵的经历,使我的大师课内容更加充实,也更具有文化对话的深度。”

  广州欧美同学会理事、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法国语言文化研究与交流中心主任徐翌茹表示,文化始终是连接世界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本次中法文化论坛以人文与艺术的力量,生动诠释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文明互鉴精神。从湘江到塞纳河,从《拜月记》的东方诗意到《玫瑰人生》的浪漫情怀,从细腻的湘绣到精致的法国时装,这些文化符号不仅代表着两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人类共同的审美追求与价值认同。在多极化、复杂化的世界格局中,文化对话成为弥合分歧的柔性力量,它让人们在欣赏与理解中重新发现彼此的温度并给予对方尊重。唯有在平等互鉴、开放包容的基础上,世界文明才能在共鸣与共情中实现真正的共生与共荣。

  欧美同学会秘书长李民在论坛闭幕式致辞中指出,中法作为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明大国,理应率先垂范,为世界文明的繁荣与全球和平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有位法国作家曾说,“爱,并不是彼此凝望,而是一起眺望远方。”中国的著作《抱朴子》中有:“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在这种“和而不同”的默契下,中法文化的交流正如“琴瑟和鸣”,双方将携手共同眺望并创造人类文化更加繁荣的远方。

  来源:《留学生》杂志

  文:王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