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的“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与欧美同学会”研讨会在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举行。

  110年前,怀揣着满腔的报国热情,陶行知先生从宝山区吴淞口码头启程,踏上负笈海外的征程。回国后,他于1919年创办了南京欧美同学会,并担任首任会长。他积极投身于新教育改革、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及幼稚园教育等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于1939年7月20日,在中共中央南方局支持下,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开学,在非常艰苦的环境下为党培养了一批后备力量,对我国教育的现代化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是老一辈归国留学人员的杰出代表。作为上海统战文化周的重点项目及“海上留声”系列活动之一,本次研讨会籍此纪念一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更好地追寻与传承留学报国传统,并以教育之力助力中外民间交往。

  联合国副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副署长、哥伦比亚大学校友徐浩良在线上致辞中表示,陶行知先生在求学哥伦比亚大学期间深受杜威、孟禄等教授影响,学成归国后投身中国教育事业,将西方教育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和做合一”理论体系,为中国教育事业作出巨大贡献,并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徐浩良说,“110年后的今天,我们在这里探讨行知精神的内涵与当代价值,意义深远。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走出国门求学,希望行知精神能继续鼓舞新一代留学生,在求学过程中,扩大视野,融汇东西,与不同文化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表达了他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也是我们当今应对多种挑战所应持有的行为准则。”

  上海市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市欧美同学会党组书记李霞在致辞中强调了百余年来欧美同学会始终坚守留学报国初心和底色,并对进一步弘扬留学报国传统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以行知精神为核心,诠释并践行留学报国传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发展,矢志奋斗,建功立业。二是以行知精神为指引,积极投身创新创业,为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海归力量。三是以行知精神为桥梁,讲好中国故事,传递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与理解,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海归学长应有的贡献。

  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顾问、上海师范大学原党委书记、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主任及《陶行知学刊》编委会主任陆建非在主旨演讲中探讨了陶行知先生与当今海归群体在精神内核和时代使命上的深层次联系,那便是:“爱国是唯一的本色,报国是崇高的使命,究其原因,只因我们都是从中国大地出发的,永远跳动着一颗炙热通透的中国心!”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首席研究员、教育政策与社会分析系客座教授程贺南表示,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与中国教育有着超过一个世纪的深厚渊源。二十世纪初,陶行知、郭秉文、蒋梦麟、张伯苓、陈鹤琴等在哥大教育学院求学,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著名教育家,谱写了中美教育交流的佳话,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以‘行知精神’书写留学报国的新华章?”宝山区教育局局长、教育学博士、特级教师张治,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副馆长、陶行知曾孙陶侃,南京晓庄学院陶行知纪念馆馆长何文秋,围绕“行知精神”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圆桌对话,对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及其为国家、民族作出的杰出贡献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详细梳理历史脉络、研究现代案例以及运用国际比较等视角,为留学归国人员弘扬报国传统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见解与策略。

  本次研讨会也得到了留学生代表们的积极参与。毕业于纽约大学的汪星宇、毕业于剑桥大学的王翘楚、哥大博士生邵之寰、UCL博士生刘漫兮在线上进行了发言。他们共同表达了对“行知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理念,表示将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和文化交流,为国家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

  此次研讨会既是对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重温与致敬,也是一场集结智慧、启迪未来的重要交流。

  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在研讨会上赠予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行知实验中学陶行知研究资料,市欧美同学会和宝山区委统战部回赠纪念品。

  研讨会由上海市欧美同学会主办,市欧美同学会哥伦比亚大学校友会、宝山区教育局、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市陶行知纪念馆、上海师范大学陶行知研究中心、上海行知教育促进会、市欧美同学会宝山分会、上海市行知实验中学共同协办。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桂永浩、张海晓等出席,会议由市欧美同学会专职副会长邹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