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依山傍海的千年古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自2023年起,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以文化为纽带,进一步发挥留学人员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天然载体优势,组织开展了以“山海情同心梦”为主题的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同时集结多位非遗传承人,以丰富的新媒体语言创新传统文化的中国表达方式,拍摄制作了《送“福”出国门》系列非遗文化故事短视频。
在第二期《送“福”出国门》短视频中,福州市欧美同学会学长们担任“美食推荐官”,通过亲身体验非遗美食的制作过程,对福州美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在海外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有了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说起和福州美食的故事,学长们如数家珍。在英国留学的福建中恒智创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陈文钦说,留学期间他经常“重现”佛跳墙这道美食,但只有回到家乡后味道最“正”。作为“老福州”的福州富日易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余杨在本次体验“青红酒”的制作时,特意为女儿封存了一坛酒,希望待到女儿成年或出嫁时,全家共饮岁月佳酿。福建师范大学教师陈苓钰在这次体验中,则找回了儿时的味道。她说,小时候,逢年过节奶奶都会亲手包肉燕并蒸熟,然后挂在房梁上垂下来的簸箕里晒干,父亲总会抱着我举高让我偷吃。于我而言,这是最怀念的童年,也是踏出国门求学时最思念和牵挂的味道。
榕城海归人才同心驿站的邓春平是《送“福”出国门》的视频节目策划、执行负责人。他说,近年来,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一直在探索充分发挥“留学报国智囊团、建言献策人才库、民间外交生力军”职能作用的新模式,《送“福”出国门》系列视频是一次促进福州文化对外传播和讲好中国故事的积极尝试。视频上线后,在海内外引发热烈反响,福州市的非遗文化和历史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创新发展,学长们通过自身的桥梁纽带作用,让更多人了解了福州美食,展示了中华优秀文化的魅力,听到了可品可感的中国故事。
芋泥
隐于平淡的惊艳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投资人 杨正帆
文化渊源:看似朴素的甜点实为宴席压轴,传说林则徐曾以冰镇芋泥反将英国人的冰激凌一军。选用福鼎槟榔芋,蒸熟后加猪油、白糖捣至柔滑如绸。
推荐官语:福州芋泥表面温润如玉,入口滚烫香甜,猪油赋予天鹅绒般的质感,缀以瓜子仁、桂花更添风雅。每一口芋泥都经历了九蒸九捣的工序,经过千锤百炼,才能将丝丝甜蜜包裹入心。在福州的喜宴上,有“见芋如见福”的吉祥隐喻,芋泥早已经超越了甜点的范畴,逐渐成为福州人委婉诉说爱意的代名词。
福味出海:巴黎米其林餐厅将芋泥改良为“黑松露芋泥舒芙蕾”;新加坡特色美食“了凡油鸡饭”还专门推出了“芋泥版”油鸡饭,传统滋味焕发国际新颜。
佛跳墙
山海相逢的极致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福建中恒智创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 陈文钦
文化渊源:清朝光绪年间,福州布政使周莲的宴席上诞生了这道传奇美食。“佛跳墙”原名“福寿全”,后因文人“坛启荤香惊四邻,佛闻弃禅跳墙来”的诗句更名,成为闽菜“百鲜之首”。
推荐官语:“佛跳墙”是满汉全席中最贵的一道菜,也被称为“闽菜之王”,蕴含着“一坛山海”的美好寓意和福州智慧。“佛跳墙”以老酒坛为容器,层层码入鲍鱼、海参、花胶等三十余种山海珍品,文火煨制三日,汤色金黄如琥珀,鲜味层层递进,一口饮尽山海精华。美食于我,是跨越时空的情感纽带,亦是观察文化演进的独特视角。在平衡传统与创新方面,佛跳墙的当代演绎启示我们:守护文化根脉,亦可拥抱多元表达。这亦是我践行的事业哲学:存续文化基因,重构表达范式。
福味出海:作为国宴常客,佛跳墙被《纽约时报》誉为“中国饮食美学的巅峰”;新加坡、旧金山等地的高端中餐厅常以“Fo Tiao Qiang”为招牌,一盅售价逾千美元仍一座难求。
肉燕
百转千锤的柔情

美食推荐官:福州市欧美同学会会员、福建师范大学教师 陈苓钰
文化渊源:肉燕源于明嘉靖年间,燕皮以猪后腿肉槌打万次成薄纸状,包入肉馅后形似飞燕,福州人逢年过节必食“太平燕”,取“无燕不成宴,无燕不成年”之吉意。
推荐官语:肉燕形似北方的饺子,但是馅料和外皮都是由肉做成的,皮脆韧如宣纸,内馅鲜嫩多汁,汤头清冽带虾油香。最考究者需手工槌打4小时,方得“肉包肉”的奇妙口感。在福州,肉燕总是和过年联系在一起,在外留学的时候,肉燕是我特别想念的家乡味道。肉燕承载着福州人对新年的美好期待以及对未来幸福生活的祈愿。
福味出海:纽约唐人街的“依金肉燕”传承百年工艺,美国美食博主称其为“东方馄饨的魔法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