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归国留学人员作为连接中外、贯通东西的重要桥梁,正日益成为推动科技创新、文化交融与社会进步的关键力量。近年来,青岛欧美同学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留学人员工作的重要论述,牢牢把握“留学报国人才库、建言献策智囊团、民间外交生力军”三大定位,以思想政治为引领、以创新创业为抓手、以组织建设为支撑,持续探索服务海归人才全链条发展的新路径,全面激发留学人员投身青岛高质量发展的热情与潜能。

  1

  铸魂育人 强化思想引领与文化认同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信念是奋斗的根基。青岛欧美同学会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引领放在首位,通过系统化、沉浸式的学习研修,帮助归国留学人才实现从“海外求学”到“本土深耕”的精神回归与价值重塑。

  2025年5月,第九期归国留学人才研修班在山东大学青岛培训中心成功举办,来自全市各区市、高校、科研院所及国有企业的39名优秀海归代表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展开深度学习。课程设计紧扣时代脉搏,既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阐释,也聚焦“再本土化”主题,引导学员重新认识国情、理解政策、融入发展大局。

2025年5月,第九期归国留学人才研修班在山东大学青岛培训中心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研修班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邀请多位知名学者讲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文化认同视域下的统战价值》等专题内容,既提升了学员的文化自觉,也为他们在跨文化交流中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思想资源和表达范式。同时,通过实地走访渭田阻击战红色教育基地、前保驾山党支部旧址革命遗址、“莱西会议”专题展等,让学员在历史现场感悟信仰的力量,赓续红色血脉,坚定“留学报国”的初心使命。“理论+实践”“历史+现实”的立体化教育模式,有效增强了海归人才政治认同感。

  2

  搭台赋能 助力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

  创新驱动发展,人才成就未来。青岛欧美同学会积极发挥资源优势,打造“海创岛城”“海归圆梦”等品牌活动,构建起集平台搭建、项目对接、资本联动于一体的全周期双创服务体系。

4月22日,“青岛市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正式揭牌。

  在胶州举办的“链接统一战线优势资源 赋能扩能提质”推进会暨“海创岛城”产学研对接会上,“青岛市留学人员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站”正式揭牌。这一平台依托欧美同学会广泛联系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优势,致力于打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最后一公里”。活动现场,多名海归专家与本地留学人员企业完成产学研结对签约,涉及智能制造、新材料、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标志着校企合作进入实质性阶段。

  与此同时,系列专业沙龙相继展开。如“医疗健康与康养领域创新创业沙龙”在莱西举行,三方联建机制首次启动,青岛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莱西市分会与农商银行分会协同发力,聚焦“中国康湾”建设目标,推动医养深度融合。活动中揭牌成立“医养深度融合工作站”,多家机构分享实践经验,并就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创新进行深入探讨,充分展现了海归人才在公共服务升级中的专业价值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合成生物制造、人工智能、盐碱地农业开发等前沿领域的技术推介接连不断。马武军院士带来的杜伦麦产业园项目、郭永峰研究员主推的植物瞬时表达系统生产药用蛋白技术,均展现出海归科学家将国际先进技术与中国实际需求相结合的强大能力。这些项目的落地,不仅是技术转移的过程,更是国家战略与地方经济协同发展的真实写照。

  青岛欧美同学会并未止步于“牵线搭桥”,而是进一步延伸服务链条:组建由创业导师、法律顾问、金融专家构成的专业团队,提供“一对一”辅导;联合职能部门解读惠企政策;参与线上“揭榜挂帅”机制,促进供需精准匹配。这种“平台+服务+生态”的闭环运作,极大提升了人才留青、项目落地的成功率。

  3

  协同联动 激活组织活力与跨界融合

  组织的生命力在于联动,发展的动能来自协同。为进一步破解分会条块分割、资源分散的问题,青岛欧美同学会在2025年7月召开第四届理事会秘书长会议,提出建立“分会协同联建工作机制”,推动国别分会、区域分会、专委会之间资源共享、活动共办、品牌共创。

  这一机制迅速释放出强大“乘数效应”。短短一个月内,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联建活动密集开展:

  区域联建厚植家国情怀,青岛欧美同学会澳新分会与崂山区分会联合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开展“海洋科学探索之旅”,组织50余名海归及其子女走进中国大洋样品馆,近距离感受“蛟龙号”“奋斗者号”的深海奇迹。孩子们在巨型鲸鲨骨骼前惊叹,在热液喷口模型旁驻足,一颗颗热爱祖国科技事业的种子悄然萌芽。这场亲子科普活动,不仅是一次知识普及,更是一场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主题联建促进文化互鉴,青岛欧美同学会留韩分会与城阳区分会共同探访中韩合作国际客厅,深入了解两国企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引进方面的合作进展。座谈会上,学长们畅谈留学经历,分享行业洞察,提出合作建议,充分发挥了“民间外交生力军”的独特作用。这种基于共同文化背景又面向现实合作的交流,有效促进了民心相通与务实协作。

  跨会联建深化建言献策,与青岛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联合举办社情民意信息座谈会,汇聚多方智慧,围绕“十五五”规划、“10+1”创新型产业体系建设等重大议题建言献策。建言献策专委会海归专家结合自身履职经验,分享如何撰写高质量提案;市科技信息研究院专家则从宏观战略角度分析趋势动向。这种跨界对话机制,使海归人才的声音能够更有效地进入决策视野。

  通过“区域—主题—跨会”三级联建体系的构建,各分会形成一个个紧密相连、功能互补的网络节点。不仅增强了组织凝聚力,也让留学人员在多元参与中找到归属感与发展空间。

  4

  润心聚力 营造温暖家园与人文氛围

  吸引人才不仅要靠事业平台,更要靠情感温度。青岛欧美同学会近年来持续推出一系列富有仪式感、艺术性和人情味的品牌活动,努力打造一个“有温度、有品位、有归属”的海归之家。

  2025年8月,“归澜乐章·畅想未来”海归音乐家音乐会惊艳上演。27位来自各大高校与文艺团体的海归音乐家齐聚青岛音乐厅,演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黄河》《布吉伍吉舞》等中外经典曲目。钢琴独奏细腻深情,弦乐重奏气势恢宏,打击乐节奏激昂,每一段旋律都是对世界文化的致敬,也是对故土深情的告白。

2025年8月,“归澜乐章·畅想未来”海归音乐家音乐会举办。

  当全场齐唱《我爱你,中国》时,歌声响彻大厅,情感奔涌而出。那一刻,音乐超越了语言,艺术升华为信仰。这场音乐会不仅是一场视听盛宴,更是一次集体身份的确认与精神共鸣的达成。它告诉我们:无论走得多远,归来仍是少年;无论身在何方,心中始终有光。

  与此同时,“欢迎回家 留在青岛”会员日活动温馨举行。启用数字会员证书、讲述归国创业故事、编排原创文艺节目……每一个细节都在传递着组织的关怀与尊重。近百位海归代表在此分享心路历程,有人谈到回国初期的迷茫,也有人讲述突破“卡脖子”技术后的喜悦。正是这些真实而动人的生命叙事,构成了这座城市最柔软也最坚韧的精神底色。

  “志合越山海,聚力共前行。我们要团结引领广大会员,牢记使命,争做强国复兴的推动者;细学深悟,争做开拓进取的攀登者;热心会务,争做组织发展的促进者。”青岛欧美同学会会长、青岛科技大学校长陈克正说。

  从思想引领到平台搭建,从项目对接到组织协同,再到人文关怀……青岛欧美同学会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时代使命感,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丰富服务载体、拓展发展空间。未来,随着更多海归人才在青岛扎根成长、开花结果,这座开放包容的城市必将因他们的智慧与激情而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 :《留学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