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赴内蒙古自治区考察,为内蒙古发展指明方向。2023年6月,他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把握战略定位坚持绿色发展,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内蒙古新篇章。
今年8月16日至22日,由中央统战部牵头组织,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包信和为团长的党外院士专家与留学人员考察服务团在内蒙古展开国情考察服务。服务团走进呼和浩特、鄂尔多斯、包头、呼伦贝尔等市,深入一线服务地区高质量发展,领略祖国北疆生态和谐、产业发展、民族团结的美丽奋进新景象。
横跨“三北”,地近京畿,内连八省,外接蒙俄。位于北部边疆的内蒙古,是中国东西跨度最大的省份,农牧业优势突出,矿产资源丰富,生态地位重要。今年上半年,内蒙古生产总值达1.2万亿元人民币,以6.2%的增速居全国首位。
座谈忙、对接热:用知识服务边疆建设
今年6月24日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希望两院院士当好科技前沿的开拓者、重大任务的担纲者、青年人才成长的引领者、科学家精神的示范者,为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再立新功。
抵达内蒙古当天,服务团便分别深入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医疗单位等,开展学术讲座、技术咨询、产业对接、项目合作等服务活动,以知识服务祖国北疆建设。
在内蒙古医科大学,全国政协常委、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学术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林围绕基层医学、药学领域学科建设及发展与该校教师热切交谈。
在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朴世龙围绕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机制、大宗煤基固废资源化综合利用、土壤污染防治、重点区域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等内容展开座谈交流。
在呼和浩特市莫尼山非遗小镇,全国政协常委、四川大学制革清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就皮革产业发展、材料研发、工艺人才培养等进行技术指导。
……
“内蒙古开展化石能源研究的优势是什么?当地企业需求和培养的人才能否匹配得上?”内蒙古大学学术会议中心会议室里,包信和团长考察了该校化学化工学院建设情况,与青年科研人员交流热络。他边听边记录,不时发问,称赞该校在人才引育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位于包头的稀土研究院,是全国最大的综合性稀土科技研发机构。在此开展服务的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卫表示,稀土产业是国家优势产业,整体竞争力位居全球前列,内蒙古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李卫长期从事稀土新材料研究和开发工作,为当地取得的长足进步和发展倍感自豪。针对内蒙古稀土产业集群面临的基础研究薄弱、高端人才短板明显等挑战,他表示,要以技术创新为牵引,增强发展原动力,可通过打造国家稀土产业学院等培育高端人才,指导关键技术研发与规模化应用培育。
谋实策、建真言:把学问做到祖国大地
“发扬团结协作精神,深入交流、集思广益,把学问做到祖国大地!”参访期间,服务团成员结合地方所需、发挥专业所长,深入一线为发展谋实策、建真言——这正是党外院士专家与留学人员国情考察服务团自2011年成立以来的鲜明特色。
夏日炎炎,“暖城”鄂尔多斯热潮涌动。这座被黄河“几字弯”环抱着的北部小城,在产业转型与生态保护中闯出发展新路,2023年人均GDP领跑全国。登上观景台俯瞰达拉特旗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服务团看到,由一片片光伏板构成的“光伏长城”绵延不绝,光伏板下绿草葱茏,助推鄂尔多斯在“追光逐日”中向绿而生。
从事新能源开发的湖北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风脉能源(武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毅说,该工程将防风治沙与新能源发展相结合,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内蒙古的能源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围绕内蒙古沙尘暴防治和荒漠化治理,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黄建平建言,可创新“治沙+发电+种植+养殖+扶贫”的生态光伏产业模式,实现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和板间养殖的立体产业发展模式,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振兴。
在呼伦贝尔,欧美同学会法比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刘公社弓身草丛中,细细辨认着各类草种。从事羊草种质研究已有三十年,刘公社此行特别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草牧业发展。针对当地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优质乡土草种缺口严重等情况,他建议继续支持繁殖长寿命优质乡土草种,针对草种繁育基地的维护出台长期政策,并在实践中制定标准。
知国情、深学习:同心之行是起点不是终点
走进满洲里国门中共六大历史展览馆,服务团缅怀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参观包钢集团的“齐心协力建包钢”展陈,60多年前全国各地8万多名各族儿女会聚一堂、为国家在民族地区建设的首个大型钢铁企业献计出力的故事,向服务团娓娓道来;参访内蒙古展览馆“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主题展,服务团了解内蒙古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下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生动实践……
服务团成员均表示,这既是一次回馈祖国大地、激荡报国热情的服务实践,也是一趟为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汇聚“智”力的同心之行,更是一场考察国情的深刻学习之旅。
在内蒙古大学图书馆里,2000多种珍贵古籍记载了这片土地上各民族文化融合发展的历史;内蒙古博物院中,鸡冠壶、钧窑香炉等文物藏品成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生动写照;广袤草原上,精通蒙汉语言的“海东青”骑警队策马巡逻,成为草原和牧民的守护者……服务团表示,一路走来,真切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已深度融入内蒙古群众的生活,奏响了民族团结奋斗、繁荣发展的和谐赞歌。
“作为一名曾在德国工作生活23年的归国学子,再次深刻感受到我们伟大祖国的繁荣富强。”城市污染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戴晓虎感慨道。
全国政协委员、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市场主体研究院院长屈庆超说,短短几天,深深感受到内蒙古在全力推进高质量发展中的干劲、闯劲,特别是在建设“两个屏障”“两个基地”“一个桥头堡”目标上展现出许多新作为,“模范自治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近年来,内蒙古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重大战略举措,特别是狠抓‘六大工程’实施,成果斐然。随着城市精细化设计和治理水平不断提升,内蒙古城乡建设高质量发展将迈向新前景。”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吴晨说,近期正准备联合内蒙古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当地在城乡建设领域进行的一系列实践作为研究平台,总结经验模式,期待其成为中国城市复兴的生动样板。
成员们表示,这次的服务只是起点不是终点,已与内蒙古同行建立联系,相信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产业对接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合作未来。(统战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