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2月14日落下帷幕,今冬冰雪季也步入尾声。今年春节假期,哈尔滨累计接待游客1215.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191.5亿元。政策与市场共振,游客与市民同乐,冰雪运动的“冷”资源正在转化为经济发展的“热”引擎。

  01

  当“尔滨”遇上亚冬会

  新机遇不断涌现

  2月7日晚,哈尔滨冰雪大世界灯光璀璨,第九届亚冬会主火炬在此点燃,春节、哈尔滨、亚冬会、冰雪经济,多个“顶流”汇聚。在多重加持下,哈尔滨及周边地区的冰雪经济得到了显著的拉动和升级。

  “亚冬会不仅带来了浓厚的竞技体育氛围,也带来大量国际资源、专业人才、资金与技术投入,给‘冰雪游’带来新的发展机遇。”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哈尔滨体育学院院长姜玉洪认为,首先,亚冬会促进了冰雪运动教育培训市场的扩容与升级,一方面,青少年冰雪运动培训“百花齐放”,哈尔滨及周边城市涌现出专门从事花样滑冰、短道速滑、冰球等室内冰上运动培训的机构。另一方面,专业人才培养渠道多元化。在亚冬会的带动下,高校、职业院校开始设立或升级冰雪运动管理、教练员培训、赛事服务等相关专业。

  其次,亚冬会促进了冰雪体育赛事的业务拓展与产业链延伸。在亚冬会效应的带动下,面向普通爱好者的滑雪比赛、冰球联赛、花样滑冰展示赛等更加频繁,大众参与热情高涨。商业赛事公司与运动品牌合作,举办更具观赏性和社交属性的冰雪挑战赛、主题嘉年华,形成商业赛事与品牌联动。此外,赛事运营与服务产业链的完善。亚冬会这样的国际重大赛事,能够带动本土赛事运营得到快速成长,有力提升专业度。为满足观赛与参赛人群的多元需求,城市交通、酒店住宿、医疗保障、志愿者服务、周边旅游等环节也得到全面升级。

  再次,“冰雪游+亚冬会”催生了创新业态与合作机会。亚冬会吸引大量国际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及媒体进入哈尔滨,带来国际合作机会。地方政府、企业可与国际体育协会、赛事机构、冰雪产业链上下游的跨国公司建立合作关系,拓展海外市场、共享资源。哈尔滨作为中国北方的重要门户城市,还可借亚冬会契机,加强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周边国家的冰雪运动文化交流,拓展跨境旅游线路。

  每年冰雪季,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会员,哈尔滨师范大学冰雪艺术创意设计实践中心主任、美术学院副教授张鑫都是在冰天雪地里度过的。张鑫深耕冰雪艺术领域多年,从2014年索契冬奥会文化艺术交流,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艺术活动,再到2024年索契世界青年大会,以及挪威奥斯陆、意大利都灵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冰雪艺术交流,他始终致力于将中国冰雪文化推向世界,让世界领略到中国冰雪艺术的独特魅力。

  冬天晚上10点后的哈尔滨,气温常常骤降至零下15摄氏度以下,这正是张鑫最享受的创作时刻。这个雪季,他亲手制作了十余件冰雕作品,还指导学生、游客制作了不少作品。

  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蓝紫色、浅橙色、藕荷色……一组莫兰迪色系冰块做成的青铜器、玉龙、玉璧等彩色冰雕作品在阳光下显得色彩缤纷。“这是新研发的‘植物有色冰’,我们从木材、树叶、花朵里提取植物色素,用于彩色冰雕制作。”张鑫说,传统彩色冰块大多由丙烯颜料和食用色素制作而成,容易掉色,且冰块融化后可能产生环境污染,植物有色冰不仅环保无污染,而且色彩更加柔和、耐看,还不掉色,其成本比食用色素制作的彩冰还低约1/3。

  亚冬会期间,张鑫还担任了运动员村高级别政要接待经理,主要负责来访华旗运动员村的国际政要、君主、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体育部长等的接待服务工作。他陪同接待了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主席巴赫,陪同韩国国会议长禹元植夫妇走访运动员村,接待了乌兹别克斯坦国家奥委会第一副主席乌马罗夫等重要嘉宾。在每一次接待中,他都凭借着专业的服务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确保了接待工作的万无一失,为亚冬会的顺利开展营造了良好的外交氛围,赢得了国内外嘉宾的高度赞誉。

  从青少年教育培训到专业赛事运营,从文旅融合到装备制造再到跨境合作,亚冬会所带来的国际化资源和关注度,为冰雪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想象空间。

  02

  “国潮”+冰雪 文化赋能

  新年伊始,针对冬季出游高峰,各地的滑雪旅游度假地和雪场纷纷推出各种措施,推动冰雪旅游持续升温。

  冰雪热,背后是文化热。

  走进全长1400多米的百年老街——哈尔滨中央大街,行走在百年面包石路上,随处可见“洋葱头”大圆屋顶建筑和欧式别墅,中央大街上设置了20处冰雕雪景,亚冬会吉祥物滨滨和妮妮花灯与欧陆风情交相呼应,呈现文化的开放与多元。

  在黑龙江省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黑龙江省文联一级调研员匡伟光看来,冰雪文化艺术在哈尔滨冰雪游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更是提升哈尔滨城市形象和文化内涵的关键。通过冰雪雕塑、冰雪节庆活动等形式,冰雪文化艺术展现了哈尔滨独特的城市风貌和冰雪魅力,为游客带来了难忘的旅游体验。”

  匡伟光介绍,今年哈尔滨在文旅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和创新。比如依托冰雪资源优势,推动冰雪旅游与文化、创意、体育、时尚等产业深度融合,举办了冰雪大世界、雪博会等知名品牌活动,并推出了冰雪文化主题夜景、冰雪文化主题免费公交专线等配套服务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同时,哈尔滨还注重挖掘地域特色IP打造“网红大雪人”等创意景观,用创意赋能文旅,激发了文旅融合新活力。

  “中国风元素和国潮产品的加入,为冰雪旅游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文化内涵。这些元素不仅丰富了冰雪旅游的产品形态,还提升了游客的文化体验感。”匡伟光说,今年黑神话悟空等IP主题雪雕深受游客追捧,这种跨界融合让冰雪旅游更加时尚和有趣,拓展了冰雪经济的消费群体。年轻人对以冰雪为主题的文创产品、国潮产品尤其喜爱。这些产品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中国风元素和国潮产品的广泛应用,潜移默化地增强了人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在冰雪旅游中,游客通过参与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和认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认同感和自信心的提升,有助于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

  “今年冰雪大世界涌现出很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产品、作品,尤其是包含‘福禄寿’等元素的产品和非遗文化艺术作品,备受游客欢迎。”张鑫表示,国潮文创产品大热体现了年轻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凸显出了中国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在现代文化创作当中突出的表现力。

  热衷不断创新的张鑫,在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内完成了冰雕艺术作品——“战国璧”,让游客能在冰天雪地中与这些“文物”来场奇妙邂逅,成为园区内又一冰雪文化打卡点。他表示,“战国璧”冰雕作品的设计原型是战国时期传统玉璧,“我们希望通过冰雪艺术更好地还原、展现博物馆里的文物艺术之美、智慧之美,象征着亚洲各国的和谐共生、美美与共。”

  此外,张鑫还创作了敦煌飞天、中国龙等极具中国传统元素的艺术作品。他期待,深挖文化富矿,以自然为媒,以冰雪点题,让中华文化在创造创新中焕发活力。

  03

  瞄准市场“冬”风

  冰雪产业发展正当其时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冰雪运动的高度重视以及大众冰雪旅游热度的不断攀升,冰雪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国家体育总局研究显示,2022年北京冬奥会成功举办以来,全国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3.13亿人。其中,2023年入冬以来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达2.64亿人。

  在冰雪游的热潮中,作为中国现代冰雪运动的发源地——哈尔滨凭借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深厚的冰雪文化底蕴,成为国内游客冬季旅游的热门目的地。冰雪运动作为哈尔滨冰雪游的重要支撑要素之一,在拉动旅游客流、延长冰雪产业链条、提升城市影响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姜玉洪认为,冰雪运动项目如滑雪、冰上运动等对于提升哈尔滨旅游综合收入具有明显带动作用。冰雪运动让游客不仅满足于观光或简单娱乐,还会延伸到冰雪运动装备采购、技能培训、赛事观摩及相关休闲度假等多种消费形态。通过多元化体验,可以有效地延长游客在哈尔滨的旅游停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零售、文创等产业的发展。

  “冰雪运动为哈尔滨的冬季旅游提供了核心驱动力,是城市‘四季旅游’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金字招牌’。”姜玉洪认为,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冰雪旅游市场中持续保持优势,需要从基础设施、赛事活动、产业融合、人才培养、政策扶持等多方面系统布局,打造高品质、高附加值的“冰雪经济”生态链。具体操作中,一是要完善冰雪运动基础设施与运营体系,建设优质冰雪运动场地,丰富场地的运营模式。二是强化“冰雪运动+”多产业融合,将冰雪运动元素与灯光艺术、冰雕艺术等融合,打造多重体验场景;开发与冰雪运动相关的文创、纪念品、影视作品,以故事化、创意化的方式传播冰雪文化。三是积极引入社会资本与国际合作,搭建公平透明的招商平台,发挥企业灵活运营和产品创新的优势。四是要完善政策保障,提供专项补贴或扶持政策,健全人才培养体系。此外,还要做好安全保障与服务品质保障。通过积极培育与推广冰雪运动,哈尔滨能够实现旅游与体育的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国际影响力和综合经济效益,让“冰雪资源”真正成为“寒地黄金”。

  “国产冰雪装备市场前景广阔,但要真正把市场潜力转化为产业竞争力,需要从产业链协同、技术创新、品牌建设、人才培养等多环节综合发力。”姜玉洪认为,首先要强化冰雪产业链协同与集聚。培育全链条产业集群,依托冰雪资源丰富、产业基础较好的区域,如东北冰雪城市群,搭建“生产-研发-销售-文创-赛事”一体化的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要素向园区、示范基地聚集,促进资源整合与规模效应。其次,要增强国产冰雪装备研发与制造水平,加强技术创新与产学研合作,打造民族品牌与差异化竞争力。再次,要健全冰雪产业人才培养与保障机制。完善高校与专业机构合作,加强职业教育与培训。同时,落实对高端人才的针对性政策。最后,要提升赛事运营与冰雪文化推广水平。打造高水平赛事IP,延伸赛事经济价值,利用媒体、社交平台,加强对冰雪运动文化、冰雪文化遗产、冰雪旅游目的地的宣传,多角度展示中国冰雪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何推动“冰雪+文化”产业持续发展壮大,进而有力促进东北地区经济发展?匡伟光认为,可以进一步挖掘和整理东北地区的冰雪文化资源,包括冰雪传说、民俗故事等,为冰雪旅游注入更多的文化内涵;创新冰雪文化旅游产品,结合市场需求和游客偏好,不断创新冰雪文化旅游产品形态,例如开发冰雪主题的研学旅行、亲子游等特色线路,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加强区域合作与品牌推广,通过举办冰雪节庆活动、体育赛事等方式,提升东北冰雪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完善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提升冰雪旅游目的地的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同时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服务质量。

  “冰雪经济作为东北地区发展的新引擎,将创造大量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全面改善民生。冰雪产业的蓬勃发展,还将进一步提升东北地区的国际知名度和品牌形象,吸引更多资本、技术和人才流入,为东北振兴注入强劲动力。”匡伟光说。

  文: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