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魔童”哪吒横空出世,一句“我命由我不由天”点燃了大众对国产动画的热情。时隔近5年,续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上映,登顶全球动画电影票房榜,进入全球票房榜前10名,创造全球单一电影市场最高票房纪录……自上映以来,《哪吒2》在国内市场一路高歌猛进,随即也踏上了从“闹海”到“出海”的新征程。在光影的极致追求中,这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形象,又蝶变出了新的模样。

2月8日,人们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北美首映礼上举起电影海报。新华社发(曾慧摄)

  “魔童”电影形象为何成为现象级爆款?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国故事丰富多彩。从可望不可及的天神,到人人可亲的吒儿,从宋元话本到电视电影再到IMAX巨幕,哪吒每一次“重生”,都是在时代的变迁中进行,同时也更新着时代的审美阈值,一直在与时代同频中创新着。哪吒这一文化形象历久弥新的背后,是文化不断被当代化的过程,是国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回归,是对传统IP符号的重新创造,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格。

《哪吒之魔童闹海》电影片段

  “《哪吒2》将经典的中华美学观念有机融入当代动画电影创作之中,是中国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有机融合。”在欧美同学会北欧分会秘书长、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科研管理与国际合作部主任张久安看来,可以从三个“文化+”的角度去解释“魔童”电影形象成为爆款的原因。一是“文化+科技”,通过后期动画制作技术与经典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互融,以科技助力提升跨文化传播的叙事能力,《哪吒2》的制作运用了最先进的动画技术,让中国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二是“文化+艺术”,重视视听内容的艺术呈现,既体现传统文化根基,又通过神话新编完成了当代价值观的嫁接;三是“文化+受众”,《哪吒2》的成功就是通过重构神话经典,“反抗命运”“挑战规则”的人物形象塑造,传递出普世的人性共鸣,击中当代受众愿意为情绪买单的情怀需求。

  “哪吒的故事源自《封神演义》,之后在历史时空与岁月更迭中,从民间戏剧到连环画,再到动画电影,哪吒的形象以不同的媒介载体代代传承,成为中华儿女共同的温暖记忆。”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美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上海良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陆生表示,电影通过对人物出身、性格、命运等重要元素的改写,注入了深刻的时代价值。在影片中,哪吒从灵珠转世变为魔丸降世;父亲从刻板、严厉变为深爱儿子、默默付出;无量仙翁从正义的化身变为虚伪的小人,这种时代精神的注入使人物的性格更复杂多元立体,具有更强烈的戏剧冲突,同时切中了不同代际的情绪,激起更多的观众共鸣。许多观众从申公豹身上体会到“小镇作题家”的自我悲摧感,称他为“家族的小骄傲,天庭的边角料”,从而引发对于原生家庭、阶层固化、社会偏见等现实问题的深刻反思。可以说,一千个观众眼中,就有一千个哪吒。

  欧美同学会澳新分会副秘书长、凤凰卫视专题主编刘佳星认为,从“我命由我不由天”,到“若前方无路,我便踏出一条路”,电影台词道出的,是电影创作的文化自信,彰显中国人勇敢、无畏的精神力量。哪吒所代表的追求自我、独立自主的精神品质和文化符号,在影片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和升华,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同时,“魔童”的精神内核也是巴蜀人文精神的体现。影片中,无论是从三星堆文明获得灵感的结界兽,还是太乙真人说着风趣的“四川普通话”,都足见中国电影对传统文化符号现代性转化的匠心。此外,“魔童”形象呈现了一种生而为人的真实感,不是绝对的美或丑,而是对人性复杂性的真实呈现。比如,龙宫是善的,但也是恶的;哪吒虽然被视为“魔”,却依然展现出对苍生的关爱。影片还探讨了每一个人在面对宿命时的无奈与抗争。在文化传播中,人们需要的是这样真实感的传播。

  跨文化传播的“破圈密码”

  近日,《哪吒2》在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斐济等国上映,反响热烈。北美地区,影片首周排片突破700家影院,开画数量创下近20年华语片纪录;美国洛杉矶、旧金山等地IMAX场次开票即“秒空”;在澳新地区,点映期间,澳大利亚影院平均上座率达82.5%,新西兰更是高达88.6%……许多观影者称赞,精彩程度超出想象。美国“互联网电影资料库”上的一句影评被全球多家媒体转载:“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动画崛起后的强大实力,也展示了中国传统神话在现代语境中的无限可能性。”法新社报道说,《哪吒2》既满足了人们对取材于中国传统故事的作品不断增长的需求,也激发了技术进步带来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身披混天绫、脚踏风火轮的叛逆少年,不仅刷新了国漫票房纪录,更以现代视角重构传统神话,成为跨文化传播的经典案例。

2月11日,在澳大利亚悉尼,观众在《哪吒之魔童闹海》巨幅海报前拍照。新华社记者 马平 摄

  “哪吒的核心主题包括家庭、成长和反抗命运等内容,这在全球不同文化背景下具有很强的共情基础。叠加其在动画技术、视觉效果和叙事结构上的国际化水准,使其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国际市场中崭露头角。”欧美同学会留英分会会员、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研究员张潇予表示,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中式美学”在全球的吸引力不断增加。为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需要我们具有系统思维,做好传统文化的大众化、现代化和数字化再创造,才能让更多中国IP破圈出海。我们要对中国IP、国潮出海、中式美学的国际传播具有耐心,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给予中国本土艺术家足够的时间,让他们打造出更多精品。当然,影视作品的成功离不开国际化的市场运作,内容固然为王,但通晓国际文化市场规则的人才作为重要的“助推器”,其作用不可忽视。未来,我们应持续在创造型人才上下功夫,为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张久安认为,跨文化传播的“破圈密码”一方面是挖掘内容,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多寻找与世界有共通性的话题、元素与认知交集,从满足文化想象到提升文化认同。无论是细小琐碎的家庭关系、青年成长等主题,还是与时代、世界对话等问题,或是家族与朋友、血缘与道义、臣服与抗争等困惑,都是海外受众在不同人生阶段中共同面对的话题,也是击中他们“笑点”和“泪点”的秘诀。另一方面是传递价值,哪吒“拒绝内耗”“不服就干”的鲜明态度,凝聚起海外受众的精神共鸣。既遵循“吸引—理解—尊重—接受”的一般过程,又善于包装,在外形上要顺应对象国的喜好,着力培养、引导海外受众,在交流过程中有效减少误解、冲突和“文而不化”的传播壁垒,呈现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中国智慧。

  “哪吒的成功,在于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欧美同学会拉美分会对外传播专业委员会委员、人民网葡文版主编鲁扬认为,《哪吒2》的内核是中国神话故事,尽管故事本身很复杂,但电影采用了中外观众都能够理解的方式来讲述,突破了1979版哪吒自刎的悲情叙事,将“灵珠转世”改写为“魔丸降生”,通过“逆天改命”的叙事主线激活角色生命力。此外,《哪吒2》还融合了超级英雄电影叙事结构与东方美学意境,电影场景美轮美奂,特效精细生动,全国138家动画公司的通力合作、近2000个特效镜头的完美呈现,充分展示了中国动画的实力、成熟度和东方美学的魅力。

  从“文化猎奇”到“价值共鸣”如何推动中国文化出海?

  《哪吒2》的各种“文物彩蛋”也让大家领略到中国古代文明的绚烂多彩。两只活泼可爱的“结界兽”形象来源于三星堆遗址和金沙遗址青铜人像,昆仑山玉虚宫场景致敬《瑞鹤图》,殷夫人、敖光的武器则分别参考了越王勾践剑、大洋洲商代墓铜刀……影片的每一帧画面都讲述着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灵动,让海内外观众惊叹中华文化的魅力。

《哪吒2》中的“结界兽”

  “助力文化出海首先要扎根传统文化。”陆生认为,《哪吒2》脱胎于中华民族的文化沃土,包括故事内核、核心精神、主要人物关系等。影片中的音效巧妙运用了多种民族音乐,如贵州侗族民乐、蒙古呼卖以及方言元素的运用,令人耳目一新。立足文化根脉,传承民族精神,有助于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获得尊重与认同。其次是结合现代审美。在人物形象上,哪吒从端正帅气转型灵动俏皮,太乙真人从仙风道骨转型肥胖圆润,这些神魔妖增添了人间烟火气息。就连石矶娘娘,也从锥子脸转型到具有山峰石头一般的巍峨伟岸,她与魔镜之间的桥段还借用了《白雪公主》的经典台词,是一次对传统神话的颠覆性创新和与国际审美的俏皮接轨。在美学风格上,影片以“新国风”美学为核心,融合水墨、赛博朋克等元素,打造出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质感的视觉奇观。现代化的审美元素、国际化的动画风格,助推影片迅速获得国际口碑。再次是拥有国际视野。“我命由我不由天”这种超级英雄的叙事外壳,国际化的故事推演方式,以及影片不断揭示的身份认同与现代困境、成长与责任、亲情与友情等普世价值观,有效消除文化壁垒,拉近文化距离,实现跨文化传播和价值共振。最后是善用新兴媒体。在社交媒体平台的二次创作和广泛参与,例如哪吒的舞蹈、石矶娘娘的模仿等,增强了电影元素的可塑性和传播力,形成了社交媒体的参与式狂欢,极大地推动了世界性观影热潮。前段时间“Tik Tok 难民”涌入小红书,也充分说明网络新生态下,个体间的信息流动、情感分享等,完全有可能形成强大的跨国话语权和传播体系。

  张久安认为,推动文化出海要发挥磁石效应,聚拢潜在受众。从《流浪地球》在海外市场代表中国科幻电影亮相,到《黑神话:悟空》带着中国游戏圈粉全球玩家,再到《哪吒2》出海“出圈”,我们要乘势而上,把握具有成长性的潜在受众群体对于中国文化的关注点、兴趣点和兴奋点,以高质量内容呼应他们对中华文化符号更强的关注。另一方面,催化溢出效应,传递价值理念。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中央,让中国道路、中国模式、中国经验、中国智慧在更广泛地区内获得了解与理解,是所有中国文化产品国际传播的使命所在。《哪吒2》的剧情中,有对亲情、友情、师徒情等世俗情感本质的求解,也有从“我来自哪儿”到“我是谁”,对人的本质问题的探寻,对外传递的是东方哲学和中国理念。片尾,东海龙王问哪吒:“难道你还想改变这个世界吗?”,踢烂仙班玉牌、断绝成仙路径的哪吒说:“我想试试。”电影中的台词,何尝不是当代中国人孜孜以求的轨迹。这个以个体命运反抗的故事,在立意层面升华为关于文明存续、天人合一的思考。哪吒为何惹人爱?除了一群年轻人为这个形象付出的诸多努力,还有哪吒在各个时代带给人们的文化共鸣。

  “文化出海,最重要的是要理解彼此的价值观。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主要是赢在情感共鸣。”刘佳星表示,做好国际传播,首先要寻找一致性,找到共情点才能继续交朋友,最终促进交流并传播自己的理念。共情有很多种,包括对善与美的追求,对压迫的反抗,在逆境中生存的坚毅等,情感的链接显得尤为重要。其次,要将中国传统价值观与现代价值观结合,寻找价值共鸣。从《黑神话悟空》到《哪吒2》我们看到了这种趋势——中国古典神话故事是西方社会感兴趣的内容。这些神话人物普遍有着“人定胜天”“不服输”等价值观,体现了Z世代年轻人的价值理念。再次,故事内容要有深度,影射当代人的处境,寻找情感共鸣。文化共情作为一种跨越文化鸿沟、联结人类心灵的强大力量,在文化出海过程中,我们既要展现中华文化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特质,又要从文化共性的角度进行深度挖掘与剖析,创造出既彰显中华文化独特魅力、又蕴含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产品。

  哪吒“魔童降世”,“黑悟空”横空出世……如今,越来越多“古老的”正在成为“新生的”。文化软实力与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路径不断拓宽,生动印证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取之不尽的文化宝藏。我们的文化在循环往复中绵延不绝、在螺旋而上中生生不息,文化自信莫过于此。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