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第一资源,是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基础支撑,是教育强国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大连市欧美同学会会长、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刘宏一如既往心系科教事业,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了《教育强国背景下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刘宏认为,强化高素质教师培养供给,优化教师资源配置,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是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坚强支撑。

  充分发挥师范院校作用

  师范大学承担着强师、强教、强国的重要使命,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

  在前期调研中,刘宏发现,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培养体系在办学定位、办学模式、办学环境与办学能力等方面存在诸多不适应、不完善之处。

  “师范院校要回归师范初心,将师范教育作为自己的主职主责,将教师教育学科和专业作为重要抓手,将办学资源向教师教育学科倾斜,做强做大教师教育,从师资保障、实训条件、课程体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教学等多方面提升师范大学的教师教育能力。”她说。

  刘宏建议,要充分发挥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强化师范院校开展教师教育的主责主业,做强做大教师教育体系。积极探索师范院校分类管理,引导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师范院校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和水平。同时,要积极推进师范院校分类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把办好师范教育作为师范院校评价的第一职责,基于目标层、任务层、支撑层为主要内容,以综合性、师范性、实践性、服务性为主要特征,采用“常态监测与周期性认证相结合、在线监测与进校考查相结合、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学校举证与专家查证相结合”等多种认证方法,在现有共性指标体系中突出师范类院校教师教育特色的指标。

  在人才培养方面,目前“国优计划”培养高校主要是通过自主培养或者与师范院校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的。刘宏表示,从实施情况来看,承担“国优计划”的高水平综合大学往往选择与部属师范大学联合培养。但由于师资整合困难、空间距离远等因素,“国优计划”的培养形式、培养过程和培养质量等都存在着很多问题。

  因此,刘宏建议,承担“国优计划”的高水平综合大学采取“就近”“优质”“互补”原则,与区域内教师教育基础较好的地方师范大学进行联合培养,既充分发挥综合大学在学科知识拓展、前沿理论研究等方面的优势,也积极发挥地方师范大学在教育教学实践指导、基础教育资源对接等方面的专长,双方共同制定联合培养方案,共享教学资源、师资队伍,联合开展教学研究与实践活动,提升师范生培养的师范性与专业性,为区域培养适配性更强的教师队伍。

  数字技术赋能教育

  日新月异的数字技术,愈发成为驱动人类社会思维方式、组织架构、运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革和全方位重塑的引领力量。在教育强国战略背景下,数字技术与教师教育的深度融合成为必然趋势。

  “这种融合将重塑教师教育生态,提升教师培养质量,为新时代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刘宏表示,目前很多师范大学的数字化教育存在理念滞后、素养不足、衔接不畅、技术应用表面化等问题。在教师数字素养培育上,很多教师教育者对新兴数字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如对虚拟现实、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等的运用能力有限,这使得他们在设计数字化教学活动时受到限制,无法充分挖掘数字技术的潜力来提升教学质量。

  她在调研中发现,在数字技术应用上,很多师范教育课堂中数字技术的应用仅停留在简单的幻灯片展示或视频播放上,教师没有真正利用数字技术的交互性、智能化等特点来创新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仍然以传统的单向传授为主,没有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在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个性化学习方面的优势。

  为此,刘宏建议要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新时期教师教育全过程、全环节的深度融合,借助数字技术搭建智能化教育教学平台,如虚拟教学实验室、智能教学评价系统等,为师范生提供丰富多样的模拟教学场景与精准的教学反馈,将数字素养课程纳入师范教育课程体系核心部分,提升教师教育工作者运用数字技术进行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的能力,助力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王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