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马思遥
美国时间6月26日,美国哈佛大学和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公布了一项应急计划,以应对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国际学生的各种限制与禁令,这是自美国国土安全部取消哈佛大学招收国际留学生资格以来,哈佛大学宣布的首个国际应急计划。
6月30日,特朗普政府向哈佛大学发出一份“违规通知”,指控该校处理校内涉嫌歧视犹太学生的方式不当,并威胁称,若该校不按要求整改,将失去所有联邦资金支持,并进一步影响其与联邦政府的关系。
美国政府宣布制裁哈佛大学以来,这场“拉锯战”已持续月余,最终结局尚未揭晓,然而本次事件却对美国教育体系甚至世界教育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美国政府为何频频“限制”自家学术高地?中美教育合作发展之路将何去何从?中国留学生还能否选择美国留学?欧美同学会研究院相关领域专家对此进行了解读。
美政府和哈佛“积怨已久”
哈佛大学不仅是美国、世界知名高校,汇集并培育了全球各领域高端人才,更成为美国先进教育水平的“代言人”,甚至有“先有哈佛,后有美国”的说法。
成立于1636年的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的高等学府,其学术声望、科研实力以及历史积淀在全球高校中持续领跑。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声誉排名中,哈佛大学连续14年全球第一,在2025年QS排名中稳居世界前四,经济学、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长年位居世界第一。然而,这样一所大学却成为美国政府的“眼中钉”。
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恩怨可追溯到2023年。当年10月,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冲突爆发后,美国各大高校掀起了一波抗议热潮,哈佛大学的34个学生团体联合发表支持巴勒斯坦的公开信,美国政府则指控哈佛大学“纵容反犹主义”。此后,部分参与游行抗议的学生遭到“人肉搜索”,华尔街部分机构、企业甚至威胁称对这部分存在“反犹思想”的学生永不录用。
2023年12月时任哈佛校长克劳丁·盖伊在国会听证会上回应“反犹言论是否违反校规”时称“需视具体情况而定”,被共和党议员批为“纵容仇恨”,70多名议员联名要求罢免校长。2024年1月2日,迫于各方压力,上任仅6个月的盖伊宣布辞职,成为哈佛史上任期最短的校长。
2025年1月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后,特朗普政府以“反犹主义管控不力”为由,要求哈佛关闭多元化项目(DEI)、改革管理结构与招生政策,并提交参与抗议活动的学生名单,政府威胁称,若不服从将冻结联邦拨款并取消免税资格。
4月,因哈佛拒绝整改,美国政府正式冻结其22亿美元联邦研究资金(占该校年度预算11%),并审查总计90亿美元的联邦合同;21日,哈佛大学在马萨诸塞州联邦法院提起诉讼,指控政府违反宪法第一修正案和《民权法》,称其利用财政杠杆胁迫学术自治,构成“政治报复”。
5月2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宣布取消哈佛的“学生与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资质,禁止其招收或留用国际学生。6700余名在读国际生被要求2025年秋季前转学或离境,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受影响的学生来自140多个国家,包括1300名中国学生、788名印度学生及80名以色列学生,甚至比利时伊丽莎白公主也面临学业中断。
制裁哈佛大学的深层动因
美国政府与哈佛大学的冲突并非表面上那么简单,背后交织着意识形态、社会矛盾和政治操控等多重因素。欧美同学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致公党中央留学人员委员会副主任李新玉认为,美国政府本轮打击以哈佛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希望达到不同层次的多个目的,实现“一石多鸟”的效果。
李新玉说,从单一事件上来看,哈佛大学此前拒绝执行特朗普政府提出的如“监视留学生”“解雇特定教职工”“审查课程内容”等要求,并将政府告上法庭,因此美国政府要报复哈佛大学的“不合作”态度。
不仅如此,李新玉还认为,特朗普政府指责哈佛大学存在“反犹主义”“多元化政策侵蚀美国价值观”等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显示出美国政府想借此“枪打出头鸟”,起到“震慑”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的效果。
欧美同学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任晓持有相似的观点。他进一步解释说,在如今的美国当政者看来,美国的各大高校都严重偏“左”,这是政府限制哈佛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深层动因。
除了打击报复和意识形态“矫正”之外,李新玉表示,美国政府对哈佛大学的打击,也是特朗普实现竞选承诺的“关键一环”。
特朗普在2024年竞选期间曾承诺“打击精英机构特权”。攻击哈佛大学等精英教育机构,有助于特朗普强化“对抗特权阶层”的人设,以巩固其政治基本盘。将哈佛大学扣上“反犹”“反美”“亲恐怖主义”的帽子,有利于激发保守派民众的情绪,转移美国国内社会矛盾,引导舆论朝有利于政府的方向发展,但是长远来看,这一事件或引发多重连锁反应,直接影响美国未来的发展。
美国一直以其优质的高等教育吸引全球顶尖人才,这是美国保持国家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而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这一举措或重创美国高等教育。
任晓说,长期以来,国际学生和学者为美国高校带来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多元的文化视角以及大量的科研创新力量。禁止哈佛大学招收国际学生,不仅直接影响哈佛大学自身的学术研究,也对整个美国高校的教育质量、科研成果产出甚至美国高等教育体制产生冲击。
他认为,未来全球优秀学子、顶尖人才在选择留学或访学国家时,或将对美国的留学环境产生忧虑,进而选择更加开放包容、稳定性更高的国家或地区,这将造成美国顶尖人才流失,削弱美国对人才的吸引力,可能导致美国在人才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尤其将对美国科技创新、经济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伤害。
开放合作是国际教育的必然选择
美国政府和哈佛大学的纷争尚未结束,没人知晓这场“闹剧”最终会走向何方,但是本轮事件势必将影响中美高等教育未来的合作发展,甚至重塑国际教育格局。
李新玉认为,美国政府内部的分歧、政策多变以及国内政治都可能直接影响中美高等教育合作的走向,未来将会是一种摩擦与合作并存的形式。
她表示,中美高等教育合作在部分州或大学将继续存在,但各种摩擦和不确定性也会持续,部分人文学科受影响较小,而在科技领域,尤其涉及关键技术、前沿科技等层面,各种限制将会致使合作更艰难。
任晓表示,从美国的政治体制、司法体制观察,哈佛大学与特朗普政府之间的司法程序有可能旷日持久,由此将造成巨大的不确定性,对于包括中国学生在内的国际学生赴哈佛留学有害无利。
李新玉认为,中国留学生未来选择是否前往美国留学的时候,应从签证政策、学业约束、学费成本、第二选择和国家需求等几个方面综合考量。首先,如果要选择前往美国留学,一定要时刻关注当地政府的签证政策变化,并尽量避开“高敏感”专业;如果是受限专业,可以考虑其他目的地,如欧洲、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次,留学生一定要做好行前准备,增强安全意识,确保平安留学。再次,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正在由“大写意”向“工笔画”方向发展,前往“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留学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纵观国际教育发展,开放合作才是历史主流和大势所趋,知识无国界,文明的进步向来倚重于思想的碰撞与智慧的共享。面对人类共同的挑战,深化国际合作办学、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完善跨境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不仅是顺应潮流的必然选择,更是点亮未来、促进全球理解与和平发展的智慧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