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广袤,璀璨星海,当我们仰望星空的时候,一颗遨游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永远注视着我们,它便是46669号小行星,2010年被永久命名为“王永志”星,它承载着中国人对太空的探索梦想,也承载着王永志的学术成就和崇高精神,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2024年6月11日,“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首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优秀学长王永志永远离开了我们。

  今年3月中旬,记者有幸拜访了王永志的夫人王丹阳。谈起王永志院士,王丹阳的评价只有简短的一句:“他是一个特别真诚、朴实、善良的人。”王丹阳秉持着老一辈科研人的严谨态度,多次强调:“不要以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的记忆为准,事实材料比老人的记忆靠谱得多。”在她的介绍下,记者在王永志的书房看到了他积攒了60多年的科研笔记、十几本口述科研史和一枚枚荣誉勋章。正是在那一页页泛黄的笔记本上,诞生出中国人引以为傲的东风系列导弹、长征系列火箭、中国人入驻太空等举世瞩目的成就。

王永志

  “国家需要,就是我的理想志愿”

  每个人都有自己最珍视的纪念日,对于王永志来说,11月17日绝对是一年中最特别的日子。

  1932年11月17日,王永志出生在辽宁昌图的一个贫寒农家。与在困苦战争年代长大的同辈人相比,王永志是幸运的,在大哥二哥的支持下,他拥有了一个上学的机会,又因格外聪明且努力,一路名列前茅。1949年11月17日,王永志在新中国成立后的17岁生日这天,正式成为一名共产党员。1952年,王永志凭借优异的成绩被清华大学航空系101班录取。

  为了建立一个强大的新中国,我国第一代领导人高屋建瓴,从国家发展的大局出发,决定挑选一批品学兼优的学生赴前苏联学习,王永志幸运地成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公派留学生中的一员。1955年,他带着“为国留学”的梦想,踏上了开往莫斯科的留学专列,开启了在莫斯科航空大学的留学生涯。

  1957年,前苏联成功发射了第一枚洲际导弹,并把第一颗人造卫星送上天,人类进入宇宙航行的新时代。也是在这一年,毛泽东主席出访前苏联,并于11月17日在莫斯科大学接见了中国留学生并发表讲话。那句“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令王永志热血沸腾,成为他25周岁最深刻的记忆。也是在这年年底,因为国家需要,王永志改学火箭导弹设计专业。

  当时,由于导弹专业非常敏感,上课不允许记笔记,王永志便竭尽全力优化记忆,力争将更多的火箭知识带回中国。留学期间,王永志有幸认识了前苏联航天界著名的专家、前苏联火箭之父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米申教授。当时,米申兼任莫斯科航空学院火箭教研室主任,他看中了王永志的潜力,主动向系主任提出带王永志做毕业论文,王永志幸运地成为米申带过的唯一一位中国学生。经过努力,王永志高质量地完成了毕业论文《洲际导弹设计》,并得到了米申的高度肯定和认可:“这是你第一次当洲际导弹的‘总设计师’,希望不是你最后一次当总设计师。”

  留学6年间,王永志坚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广泛、深入了解专家的设计思想,对具体的问题能析理入微,对具体的问题能析理入微,对宏观问题能把握大局。扎实打牢专业基础知识,又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为报效祖国做好了准备。

  使命高于一切,责任重于泰山

  回国后,王永志参与了我国自主研制的首型弹道导弹——“东风二号”的发射过程。然而,在试射前夕,因为高温导致推进剂膨胀不能灌进足够的燃料,弹头无法达到计划射程。技术专家们聚在一起不断讨论新的方案,又不断推翻,整个团队陷入瓶颈期。初出茅庐的王永志经过苦苦思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卸掉600公斤燃料。遭到同事们的反对后,30岁的王永志鼓起勇气敲开了最高技术决策人钱学森的门。经过几分钟的思考后,钱学森拍拍王永志的肩膀说:“我看这个办法行!”

  1964年6月29日,“东风二号”导弹腾空而起,顺利飞抵预定区域,标志着我国的导弹事业从此迈上了自主研制的道路,王永志的能力也因此被看到,又经过多年的磨练,他一步一步成长为我国新一代远程导弹的技术领军人。

  1986年12月,王永志被正式任命为航天工业部第一研究院第六任院长,他一方面抓设备改造、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又迅速进行体制改革并开展高技术预先研究。当时,西方国家发生了一系列航天事故,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出现了运载能力短缺,挑战和机遇形影不离。站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前沿的王永志敏锐地感觉到,这是中国挤进国际发射市场十分难得的契机,果断决定研发捆绑式火箭。

  基于三张设计草图,中国航天赢得了首个国际合同。然而,合同的条件却十分苛刻,我国必须在18个月内完成一次成功的飞行试验,否则将面临高达100万美元的罚款。在国外专家看来,研制这样一个火箭至少需要4到5年时间,王永志却顶住压力,立下军令状,迎接挑战。1990年7月16日9时40分,随着“点火”“起飞”口令的下达,隆隆巨响打破了山谷的沉寂,长征二号E大推力捆绑式火箭横空出世,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创造了18个月内研制出新型大推力火箭并首飞成功的奇迹。

  “长二捆”火箭的成功研制,是王永志从事航天事业中的一次升华,也是中国航天人写下的开拓天疆的新誓言,为载人飞船的发射提供了运载工具。

  同年,时隔30年,王永志再次见到了自己的恩师米申。此时的米申已是享誉全球的火箭和航天专家。谈及王永志现在的工作情况,米申了如指掌。他说:“不出所料,你果然当上中国火箭的总设计师了,而且当了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院长,掌管着很大的一份家业了。”转而,他又敛起了笑容:“不过,你也走上了我走的道路,这是一项风险很大、时时揪心的工作,不得神经病,也会得心脏病!”

  王永志笑着答道:“老师,跟您学习火箭设计,我不后悔,不怕受累和担惊受怕,这项工作就是这样。从事航天,会增强自己的独立创新意识、大局意识,会有一种神圣的责任感!”

  “不带问题出厂,不留隐患上天”

  随着中国航天事业国际声誉的不断攀升,国际交往也日益密切。1991年6月,包括王永志在内的中国宇航专家代表团受邀拜访中苏友好协会的“友好之家”,并参观了赫鲁尼切夫航天中心。该中心曾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运载火箭和航天器研制生产机构,前苏联的多种战略导弹、运载火箭,“礼炮号”空间站、“和平号”空间站和多种航天器等都产自这里。对王永志来说,这次访问,增强了他研制“长二捆”的决心和信心。他隐约感到,中国距离发展载人航天的日子已为期不远了。回国后,王永志将精心撰写的建议报告——《以飞船为基础组建空间实验室的构想》,送到了首席科学家屠善澄和几位上级领导手上。

  199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11月,刚刚迈入花甲之年的王永志被任命为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60岁,一万个人会有一万种不同的人生打算。而对王永志来说,60岁却是他人生第二个青春的开始。

  国外载人航天已经领先了40年,想要迎头赶超,王永志瞄准了当时的世界顶尖飞船,跨过了搭载动物试验阶段,直接从无人飞行进入载人航天飞行。王永志说:“虽然起步很晚,我们要高起点,和它一个档次,比翼双飞,拉平40年的差距,实现自主创新、跨越式的发展。”

  “不带问题出厂,不留隐患上天”,是王永志的口头禅,也是他身体力行的准则。凡是涉及航天员安全性的原则问题,他的严苛态度是出了名的。

  2001年10月,测试人员在对神舟三号飞船进行测试检查时,意外发现贯穿飞船两舱的穿舱插座中有一个点没导通,这种穿舱插座在神舟一号、神舟二号飞船上都用过,经受了飞行的考验,即使有一个点不通,也可以保证信号的传输,但仍旧存在隐患。如果将已经装船的所有插座都拆下来,改进设计重新生产,起码要再花费3个月时间。

  全部试验队都已经齐聚发射场,试验队要不要撤场?压力落到了王永志肩上,他只耐心地问了一个问题:“神舟四号、五号飞船还用不用这种插座?”大家回答:“不用。”“那好了,既然神舟四号、五号飞船都不用,神舟三号飞船也不用,因为神舟三号不能失败,这才符合逻辑。”于是,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部向中央提出申请,请求推迟发射,彻底解决问题。全体研制人员进行了全面的质量整顿和复查工作,“可靠第一,安全至上”的理念深入人心,成为树起载人航天质量标准的一个标杆。

  花开花落十一载,呕心沥血闯难关。2003年10月15日,中国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从屏幕上看着杨利伟神采奕奕地从返回舱里走出来,王永志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眼里噙满了激动的泪水:“我这一生因为激动而流泪的次数不多,像这样控制不住地流泪,是极少有的。11年来我们这支航天队伍呕心沥血、顽强拼搏,就是为了这一天、这一刻。我为沉着果敢的杨利伟而自豪,我为不负使命的这支队伍而自豪,我为祖国而骄傲。”

  2004年,在王永志的第6个本命年,他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5月,74岁的王永志卸下肩上的重担,改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高级顾问。他用一生做好了三件事——把导弹准确送到需要的地方去,把卫星送到各种轨道上去,把中国人送到太空去。

  33年过去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从立项至今,已有24名中国航天员造访浩瀚宇宙。在航天人眼里,王永志就像一枚定海神针,他先后主持六种航天新型号的首次发射,无一失利,他担任运载火箭研究院院长任内,负责的11颗卫星均发射成功。有人称赞他是福将,是常胜将军。王永志自己则说:“搞火箭这个东西总是如履薄冰,自己只是没碰上最坏的情况,算是幸运吧。”

2005年,王永志(右二)和妻子王丹阳(右一)共同探望他们的老师钱学森(左一)和师母蒋英(左二)。

  留苏分会的精神灯塔

  作为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的优秀学长和留苏分会各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王永志是每一位留苏学子的榜样和精神灯塔,也时刻关注着留苏分会的各项活动。2006年,王永志参加留苏分会举办的“学子之路—留苏同学历史图片实物展”;2007年他向黑河旅俄华侨纪念馆暨留苏(俄)学生纪念馆赠送著作书籍;2011年4月,在王永志的协助下,留苏分会的会员前往北京航天城参观,近距离感受中国航天的科技魅力。他的留学报国情怀和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人格魅力也深深影响着留苏分会的每一分子。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留苏分会会长刘利民谈到王永志时感慨万千:“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老一辈留苏学长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这种爱国报国、为国家奉献毕生的精神成为广大留苏青年后辈的灯塔,必将照亮指引一代又一代留苏人奋勇前行。”留苏分会秘书长(现任留苏分会副会长)贾梦秋动情地表示:“他的精神激励着我们所有留苏人,在工作中胸怀大局,勇于创新,为国家的繁荣发展不懈奋斗。”留苏分会青年学子陈汉强激动地说:“王永志院士对航天事业的无私奉献,深深影响着我们青年一代。他的敬业精神,让我们明白,成就事业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持之以恒。我们将以王永志学长为榜样,传承百年留苏爱国报国精神,留学报国,实干奋斗,不负青春,勇立潮头。”

  姓名存天宇,事迹启后人。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为国留学”的优秀报国人才,王永志的一生,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中国载人航天精神的具体写照,并用一个个坚实的脚印激励着每一个报国青年,使命因艰巨而光荣,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来源 :《留学生》杂志

  文 :范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