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调2024年经济工作,并部署多项重点工作任务。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怎么看?会议有哪些新提法?传递出了哪些重要信息和政策信号?记者采访了多位业内专家学者进行解读。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

  会议指出,2024年要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

  从2011年起,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稳中求进”作为工作总基调以来,历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对这一总基调进行强调,但其内涵会根据形势变化有不同的侧重。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会议传递出更为积极的政策信号。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欧美同学会宣传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田轩认为,此次提出的“以进促稳”重点在“进”,意味着唯有在“进”中,才能谋求和巩固“稳”的根基。经过2023一整年对于促内需、提振信心的努力,我国经济已具备预期转稳较为稳固的基础。2024年宏观政策将以结构性政策为抓手,更加注重一揽子政策协调配合的整体效能,提出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要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逆周期发力的力度有望再加强,财政政策也将与货币政策同向而行,有望在2023年的决算赤字率基础上进一步适度加力。同时,在重视政策整体效能的背景下,预期管理将成为2024年宏观调控政策的施策重点。

  田轩表示,“先立后破”从此前单一领域的政策导向,上升为宏观政策总基调的全局层面。这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国家下定决心对于过去宏观调控中出现的超调问题进行纠偏,力求实现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也意味着未来政策调控将坚持“育增量与守存量并重”。

  “‘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是经济发展的主基调,更是行稳致远的长期主义。”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委员、西京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梦汐认为,首先要坚持新旧动能平稳转换,稳住经济基本盘,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其次要以进取的姿态解决经济根本问题,坚持做好改革、发展和社会稳定三者有机统一;最后要处置好房地产和地方债务两大经济堵点,坚持创新引领,逐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路径。

  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副会长、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会长戴绪龙认为,“稳中求进”的提法,加上“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进一步体现了中央稳增长促发展的信心决心,强调了在发展中破解困难,在增长中化解风险的工作思路和实现路径,即在“稳”的基础上推动“进”,通过经济结构、发展质量、重大改革上的“进”来实现“稳”。从“发展是硬道理”,到“必须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是一种与时俱进,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主题。

  科技创新成为“头号任务”

  会议将“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列为明年九项重点任务的首位,要求“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

  怎样以科技创新更好地推动产业创新?南开大学英才教授、海南自由贸易港人才发展研究院院长李世杰认为,首先要加大力度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原创性研发与应用场景开发,着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布局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未来产业领域原创性技术研发和应用,全力构筑未来竞争新优势。其次,要加快构建科创融合新模式,聚焦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难题,打造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融通的平台设施,促进产学研合作的不断深化,畅通科技供给与应用转化需求之间的双向通道,促进科技培育、利用提质提效,让科技优势进一步转化为产业优势。最后,要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精准吸纳国际科技前沿顶尖水平人才和新兴产业领域的潜在战略科学家,组织社会优势力量协同合作,提升协作效率与创新能级,比如健全岗位分红权、项目收益分红、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机制,释放高精尖人才的创新创业活力。

  在欧美同学会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朝韩分会理事林琳看来,本次会议明确提及“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等重要任务,其核心思路是以源头创新和颠覆性创新作为底层支撑,提升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加强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进而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一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的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加强质量支撑和标准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二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前沿研究,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四是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传统的投融资体制很难适配新兴产业企业的发展诉求,而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能够为相关企业提供稳定的长期资金,畅通“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田轩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列为明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实际上是从“刺激”到“重组动能”的思路转变,是对扩内需更为长期的战略思考。由于科创企业“高科技、高风险、高收益、轻资产”的特质,与传统融资供给制度不匹配,融资压力仍是制约当前科创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创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正是从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以及激活资本要素等方面激活中国科创新动能的明确部署。而在资本要素方面,由于股权投资与创业投资拥有较高的失败容忍度,能够从本质上匹配科技创新周期长、失败率高、风险大的属性,因此对创新特别是硬核科技创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着力扩大国内需求

  形成消费投资良性循环

  会议指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强调“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是新提法,体现2024年在扩内需工作方面将更加重视消费与投资间的促进与转换。”欧美同学会研究院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留美分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徐洪才表示,扩大内需要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让投资和消费在更高层次上形成动态的新的平衡,进一步积聚经济可持续发展动能。有潜能的消费即改善性的、升级性的消费,如健康养老方面的消费需求、数字经济相关的新型消费等,这些领域的潜能非常大,应进一步扩大投资。

  “‘有效益的投资’,既满足市场需求,又具备带动力和辐射力,能够带动民间投资和社会资本广泛参与,同时调动外商投资的积极性,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比如在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绿色低碳等领域扩大投资,进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及新兴产业的发展,最终形成投资促进消费、消费又拉动投资的良性循环。”徐洪才说。

  李世杰认为,消费与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消费与投资比例失衡等方面问题一直存在,这对经济的平稳运行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潜在风险。投资能扩大生产规模、带动就业,从而增加居民实际收入,进而拉动消费,而消费能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进而引导、促进投资,两者应当存在正向循环效应。因此,应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持续增加劳动者收入占比,不断拓展新兴消费领域,深入持续推动消费侧改革;多措并举提振全社会有效投资,以科技创新带动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促进投资收益与消费潜力的提升,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力。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

  “数字经济”已经连续五年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被提及,本次会议以更大篇幅提及发展数字经济的各方面,包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发展、广泛运用数智技术、大力发展数字消费、支持新型基础设施、拓展数字贸易、认真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等,体现出了中央对数字经济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高质量发展必由之路。”欧美同学会研究院人工智能和数字经济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留美分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秘书长鲁俊群认为,首先,传统产业的数字化转型升级是发展数字经济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因此,要在产业端或者说生产端,利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赋能实体产业,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效率,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其次,从消费端或者说需求端来看,要扩大数字消费,积极发展智能家居等智能化产品的升级消费,提升人民群众的数字生活体验感。最后,从对外开放、国际合作的层面来看,要拓展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业务,重点解决数据跨境流动的问题,这需要尽量保持好发展和安全之间的动态平衡。

  林琳表示,数字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热点,是提高对外综合竞争能力的关键。数字经济也是未来“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稳增长促转型的重要引擎。同时,数字经济等新技术能够从供给侧改变居民偏好、推动需求侧结构优化,促进内生性的私人消费、私人设备及软件投资,创造未来内生需求动能。数字经济是新兴产业,能否获得多方面的资金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但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资本投资趋向谨慎和保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对数字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将有效提升投资者的信心。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数字金融可以扩充企业投融资渠道,并在推动企业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业务创新的同时,进一步优化投融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