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外交部、教育部、科技部、公安部、中国人民银行、海关总署、国家医保局、国家移民局等10部门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留学人才回国服务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和为国服务。

  作为一份全面升级的人才政策,它能为留学人员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传递出怎样的积极信号?如何解读政策的实际意义?记者采访了欧美同学会研究院留学人员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华夏国际智库理事长陶庆华对此进行解读。

  

  问:《意见》传递了哪些积极信号?

  陶庆华:《意见》传递了鼓励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的积极信号。党的十八大以来,越来越多的留学人才秉承留学报国传统,选择回国创新创业,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意见》开宗明义,就建立完善覆盖全体留学回国人才的服务体系,进行系统全面的工作部署。近年来,每年回国就业创业的留学人员超过100万,在2025年将有1222万高校毕业生的背景下,《意见》提出将留学回国人才纳入国家统一的就业政策体系,享受与高校毕业生同等的招聘(录)条件及政策支持,这一政策举措在国家(部委)出台的政策文件中属于首次。《意见》凸显了党和国家对留学人才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明确传递了鼓励更多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的积极信号,是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留学工作方针的重大举措,在我国留学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意义。

  问:作为一份全面升级的人才政策,《意见》能为留学人员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陶庆华:《意见》明确,促进留学回国人才高质量充分就业。针对留学人才求职就业的双向选择招聘、社会保险、学位认证、职称评审等各环节问题,《意见》提出了全面的相关政策支持。这些问题往往都是留学回国人才就业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比如,求职招聘过程中,用人单位和留学人才经常出现“信息不对称”,国内高校毕业生的“招聘季”与许多留学人才回国求职时间错位。对此,《意见》提出举办留学回国人才专项招聘会,加强国家留学人才就业服务平台建设。这些举措将为用人单位和留学人才搭建起沟通桥梁,增强求职招聘的专业性和时效性。

  《意见》提出支持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留学人才创业拥有专利、科研成果、专有技术等,但往往缺乏资金,特别在创业初期成为瓶颈问题。《意见》指出,将深入实施中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启动支持计划,遴选资助留学回国人才初创企业。并鼓励各类社会基金、引导金融机构为留学人才回国创业提供各种融资和信贷支持。《意见》还提出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建设投入力度,落实场地、财税、服务等优惠政策。这些政策举措为留学人才提供创业的资金扶持,降低留学人才回国创业的财务成本,总体上降低创业风险。

  问:如何解读政策的实际意义,推动《意见》有效落地?

  陶庆华:各地需出台配套举措和实施细则,有效落实《意见》的各项政策。比如推动留创园建设,政策明确落实场地、财税、服务等优惠政策,该政策的落地需要各地制定具体配套措施和明确各项支持措施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同时,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能够精准投放、高效使用。留学人才回国工作创业,涉及政府和有关部门、市场等多元主体,《意见》的有效实施,各主体协同合作非常关键。一是要建立务实管用的工作协同机制,明确各主体的职责,及时打通各政策措施实施的堵点问题;二是要用留学人才听得懂的表述方式,讲清各政策点位及配套措施;三是实现“一口受理”, 提供一条龙服务,或是“一网办理”,让他们“不跑路”或者“少跑路”,提升留学人才回国落地过程的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四是保护留学人才回国就业创业的合法权益,通过设立法律援助窗口、网上法律咨询等机制,为留学回国人才适时提供相关咨询帮助和必要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