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

  出台措施助力创新医药产业发展

  北京市医疗保障局等九部门4月7日联合发布《北京市支持创新医药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2025年)》,从政策层面联合发力,支持创新医药产业发展,持续激发创新医药企业整体活力,推动万亿医药健康产业再上新台阶。若干措施2025版推出32条新举措,明确提出:临床试验项目启动整体用时进一步压缩至20周以内,启动建设重点专病全自动智能化生物样本库,开展已上市药物扩大临床适应症研究使用,国家医保谈判药品直接纳入医疗机构药品目录,部署“AI+病理”和“AI+制药”等场景模型开发,构建500亿元规模医药健康产业基金……用一揽子增量政策,持续支持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高质量发展。

  上海

  黄浦顶尖人才引进激励办法发布

  4月8日,外滩国际人才服务中心启用仪式在黄浦江畔举行。当天,黄浦区发布了《门楣之光·黄浦顶尖人才引进激励办法》。这一政策围绕引进受聘于区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医疗卫生机构等单位或领衔设立创新主体的战略科学家和领衔创办企业的战略企业家两类顶尖人才,坚持“一人一策、一事一议”精准激励原则,从创新扶持、综合保障、引才激励三个维度,为顶尖人才提供全周期政策支持,形成全方位支持网络。首先,创新扶持,设置持续发展激励、产业投资鼓励、投资融资支持、技术转化支持、项目成长激励、实验环境保障等七类。大力支持顶尖人才将成果转化项目落地黄浦,项目扶持保障最高可达2000万元。重点鼓励顶尖人才在黄浦投资,重大项目资金支持最高可达1000万元。其次,综合保障,覆盖引进落地补贴、人才安居保障、人才引进支持、医疗保障服务、人才专员服务、人才推荐保障、便捷公务服务等七类政策,保障顶尖人才及其核心团队人才在住房、落户、公务出行等方面的多元需求,新引进顶尖人才落地补贴最高可达500万元。同时,顶尖人才可获得最高500万元购房补贴或区内人才公寓长期免费居住权。再次,引才激励,设置“以才引才”和“市场荐才”两类激励政策,鼓励顶尖人才利用自身资源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人力资源机构、投融资机构、律所、招商公司等专业服务机构为本区引进顶尖人才,引才激励最高可达100万元。

  上海

  静安区发布政策 助力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高质量发展

  近日,上海市静安区卫生健康系统举行“贤聚静安 才涌医林”人才政策发布会,正式启动一系列人才培养新政。会上,《静安区关于促进卫生健康系统人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办法(试行)》正式对外发布。该办法旨在通过3至5年的努力,实现全区卫生人才队伍规模、结构、质量的全面提升,进一步完善人才管理和服务保障体系。会议还发布了高端人才招聘信息,招聘信息涵盖岗位需求、资格条件、薪资待遇等关键信息。

  浙江

  台州市发布高层次人才计划招引公告

  4月3日,台州市召开《2025年度台州市高层次人才计划招引公告》新闻发布会。为加快推进创新台州和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发展壮大“500精英”人才梯队,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2025年台州计划新引进“500精英”创业创新人才100人以上。重点引进五大核心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健康、汽车制造、精密制造(工业母机),五大特色产业——航空航天、新一代信息技术、泵与电机、高端船舶与海工装备、现代家具与智能家电,六大未来产业——算力、氢能、低空经济、合成生物、机器人、泛半导体等重点领域的高精尖人才,以及教育、卫生、宣传文化等社会事业重点领域的专业人才。创业人才方面,顶尖人才(团队)创业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引进,相关资助在“一事一议”协议中明确。对入选“500精英”高级至领军层次的创业人才,给予最高200万元到2000万元的创业扶持资金,并提供最高4000平方米3年免租创业场所或给予相应租金补贴,符合对应条件的人才创业企业还可享受最高2000万元的二次追加扶持以及一系列金融扶持。

  山东

  烟台启动产业领军人才“优聘计划”

  为强化环渤海地区中心城市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示范城市建设,烟台市近日启动2025年度产业领军人才“优聘计划”(第一批),面向市外全职引进60名左右企业急需紧缺的科技领军人才,最高提供400万元综合资助。此次选聘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申报者须满足选聘条件,符合企业岗位任职要求,研究方向契合烟台市重点产业,掌握核心技术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内人才需近5年内主持过地市级及以上重大项目或为知识产权发明人;海外人才需在国外担任过高级职务,且尚未全职回国或将于2026年1月1日后回国。入选人才可获最长5年综合资助,包括最高40万元生活补贴、100万元购房补贴及260万元项目资助,具体额度根据评审结果确定。同时颁发“烟台优才卡”,享受配偶安置、子女教育、医疗保健、职称评聘等精准服务。人才须在6个月内(特殊情况下可延至2年)与烟台企业签订5年以上全职合同并到岗。政策还将根据全市人才政策动态调整,实行“就高不重复”原则,最大化保障人才权益。

  来源:《留学生》杂志综合科技日报、上海黄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