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这一部署强调以系统集成为路径、以协同联动为机制、以评价改进为抓手,提升运行效能与政策一致性。其关键变量在于“人”:以高质量教育供给育人,以原创策源与开放协同成就人,依托制度供给与要素流动用好人,进而持续增强我国在学术话语、技术策源、标准规则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建设“三中心”关键变量在于人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教育中心,其内涵在于四个层面的能级跃升:一是人才供给的全球可见度——所培养的人才在全球科研前沿与产业一线不仅“可见”,更具备高度的“可用性”与竞争力;二是知识产品与标准的外溢力——其课程体系、教材案例、质量认证等成果,能持续向国际教育共同体输出,并被广泛采纳与应用;三是合作网络的强大牵引力——能够高效配置全球资源,主导构建联合培养、共建课程、学分互认与实践基地等高水平合作实体;四是规则范式的核心定义权——能够在教育评估、数据伦理、学术诚信及产教融合等关键领域,掌握规则制定的主导权与话语权。

  教育中心要形成全球影响力,关键在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国际可见度、增强课程与教育标准的国际可采纳性,并放大教育网络与治理规则的外溢效应。具体而言,通过优质课程与真实场景,塑造具有鲜明标识的全球化人才;通过共建联合学位、推动学分互认,构建紧密的跨国协作网络;最终,通过输出认证、评估与数据治理等制度体系,在全球教育治理中树立品牌、掌握话语权,系统推进“走出去、连起来、立规则”的战略布局。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中心,其标识不在设施体量,在于五个关键特征:一是原创策源的首发权——顶尖人才提出新范式、新方法、新装置,能迅速得到国际同行的引用、验证与跟进;二是人才集聚的磁场强度——持续吸引并成就一流团队,形成跨机构、跨学科的高效协作网络;三是平台开放与可得性——重大装置、算力与数据平台能够实现高效透明的资源共享;四是规则塑造力——在标准、评测、数据治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关键领域拥有话语权;五是从基础研究到工程落地的转化效率——可度量、可压缩、可复制、可推广。

  科学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实质上是人才策源力的国际可见度、平台开放度的系统可用性与规则塑造力外溢性的叠加。要把“聚才—用才—成才”做实做强,让原始创新“出圈”“出厂”。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才中心,重在能级而非“帽子”:一是国际吸引力——对战略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实现持续净流入并稳定留任;二是配置与流动效率——高校、院所与企业之间“进得快、转得顺、干得好”;三是成长与成就机制——在原始创新与工程攻关“双赛道”上提供清晰路径与合理回报,让人才敢挑担、有舞台、见实绩;四是制度产品输出——在资格互认、职业标准、科研伦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能够输出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产品;五是开放与安全并重——在高水平开放中守牢数据合规、科研诚信与国家安全底线,实现“越开放、越规范”。

  人才中心的全球影响力,实质上是高水平人才的可获得性、可配置性与可持续成就的综合体现。把“引才—稳才—用才—育才—评才”做实做强,为教育中心与科学中心持续输送“能攻坚、会工程、可转化”的关键力量。

  坚持一体谋划协同落实

  面向“十五五”,应把教育中心、科学中心、人才中心一体谋划、协同落实,将战略目标转化为可观测、可比较、可复制的制度效能。具体而言,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

  第一,坚持一体化设计、系统化推进,形成“前期定向—中期统筹—后续问效”的完整链条:前期明方向、划边界、定清单;中期强统筹、促协同、抓落地;后续重评价、强改进、建机制。衡量标准不在于新增机构数量,而在于能否把教育、科技、人才纳入同一坐标系,建立“同题共答”的组织方式。

  第二,把原始创新与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作为主攻方向。提升重大装置与交叉平台的开放强度与使用效率,建立“一库统筹、统一调度、按需分配”的共享机制。以“真实需求—联合攻关—里程碑管理”为主线,推行揭榜挂帅、赛马制,支持龙头企业牵头或深度参与中试与工程验证。以人才为牵引贯通“基础—攻关—中试—应用—迭代”全链条,提升转化效率与可复制性。

  第三,坚持质量导向、能力本位、产教协同。优化学科专业与课程体系,扩充真实场景,完善联合学位与共同课程的质量保障。面向拔尖创新人才与卓越工程师培养,把标准与规范前移,打通“课程—项目—岗位”的学分互认与能力认证,提升上岗、攻坚、转化能力。

  第四,协同推进项目评审、机构评估、人才评价、收入分配改革,突出质量、贡献与实绩导向。扩大用人自主权,畅通高校—院所—企业的人才流动,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与“岗位—项目—薪酬”联动的激励约束。完善科研诚信与伦理规范,强化监督问责,推行代表作制度和分类评价,减负增效。坚持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下、干得好、干成事”。

  第五,坚持制度型开放,推动国际合作从“共研”迈向“共评—共测—共标—共护”。建立双边和多边同行评议与互认机制,完善开放设施与数据资源的准入、使用与绩效评价规则。以“白名单—负面清单—操作指引”守住数据安全边界、在高水平开放中放大外溢效应。

  第六,坚持分层分类、错位布局、协同联动。依托“中心—枢纽—节点—走廊”,塑造“一中心、多节点、跨区域走廊”格局。“中心”统筹标准与资源,“枢纽”承载共性平台与联合培养,“节点”深耕特色学科与工程场景,“走廊”承接要素跨域流动。突出“梯度清晰、通道畅通、有序退出”,确保资源精准投向“该投之处”,提升人才与创新要素的跨域配置效率。

  (陈元志 作者系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