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泥砚,中国四大名砚之一,出现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明代达至炉火纯青。其看似碧玉,抚如童肌,叩之有金石之声,用则腻而不滑,发墨而不损毫,制作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西省新绛县“90后海归”蔺霄麟是绛州澄泥砚第三代传承人。多年前前往韩国学习现代陶瓷工艺,毕业后,他毫不犹豫地返乡。“我的目标就是要传承好澄泥砚。”

蔺霄麟工作照

  留学

  2011年,蔺霄麟到韩国首尔国民大学攻读陶瓷工业专业,选修玻璃工业、金属工艺。“韩国和中国同属于亚洲,在文化礼仪、教学体系等方面有着很多相似之处,所以相比风格迥异、距离较远的欧美国家,韩国的生活习惯更容易让我们接受。”蔺霄麟说,首尔拥有独特而富有魅力的文化,比如流行音乐、时尚等。

  蔺霄麟就读的陶瓷专业通过结合陶瓷的传统与现代、艺术与科学、技术与人文科学的新的系统课程,以组织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和发展时代创造力为目的。在课余时间,学校还经常会为留学生组织体验类的文化活动,帮助留学生适应韩国生活,了解当地的历史和传统文化。但是饮食习惯上的差异也让他有过苦恼,“对我来说,韩国美食很少,我并不喜欢吃泡菜这类食物,所以刚到韩国那几年每顿饭都吃得很少。在首尔的生活成本是比较高的,虽然勤工俭学政策很宽松,但是打工也非常辛苦,就更想家了。”

  留学8年间,他潜心在陶瓷与金属、玻璃的相融方向钻研,其间感受到了专业知识素养、技术革新与理念的飞跃提升。他认为既然陶瓷可以和很多工艺结合,那么澄泥砚也可以。2019年毕业后他立即回国,想要尝试将现代设计和传统设计相结合,创作出多元化的作品。

  传承

  澄泥砚制作工艺于明末清初失传。蔺霄麟的祖父蔺永茂和父亲蔺涛,为了让失传数百年的绛州澄泥砚重见天日,多方搜集资料,多年反复试验,终于复原了澄泥砚的生产。

蔺霄麟在展示澄泥砚作品

  选泥、采泥、澄清、过滤、陈腐、做坯、阴干、雕刻、打磨、烧制、精修,10余道主要工序,历时近1年,成品率却只有30%左右。光看到这一组数据,就会让许多初学者望而却步。作为一名“90后”,蔺霄麟确实年龄不大,但他和绛州澄泥砚接触的时间,却比同龄人要多得多,他从小就对这些工序耳濡目染。

  蔺霄麟回国后的第一套作品是“福禄双全”砚。这是一对圆形砚台,整个造型是笑容可掬的猪首,环饰三层浮雕,线条虚实结合,圆润喜庆。蔺霄麟介绍说,白色代表女性,以云纹和双蝠作为主要元素,有双福临门的寓意;深色代表男性,以水纹和元宝作为主要元素,是财源不断的寓意。这套“福禄双全”砚和另一套作品《草堂松风砚》分别获得山西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神工杯”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和铜奖,自此开启了他的澄泥砚创作之路。

  在电视节目《非遗里的中国》的幕后,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单霁翔拿着蔺霄麟烧制的一方砚台说:“豆沙绿特别难烧,连故宫里都没有这种绿色。”

  “豆沙绿是父辈们这30年来,一直在尝试的颜色。这些年,他们不知道烧了多少口窑但只成功了三四方。”蔺霄麟回忆说,当时每次都会把砚台放在窑的各个方位,砚台所在的位置不同,感受到窑内的温度及氛围也不同,烧制出来的颜色也大不相同。一次、两次、三次……有时烧制出来的砚台成品率为零,有时在窑外甚至能听到破碎的声音,有时拿出来,初看完好无损,细看又发现有非常细小的裂缝,也只能作废。每当遇到这种情况,蔺霄麟都会反思:“哪道工序没有做到精益求精?”这也是他沉浸于每道工序的意义所在。

  “觉得难吗?”当被问及时,蔺霄麟笑着说:“有时也很无奈,但我从没想过放弃,因为我祖父和父亲就是这么过来的。”小时候,他总能看到父辈们不分酷暑严寒,沿汾河谷地来回寻找更合适的澄泥河床土,将采掘来的河泥放置在一个绢制的箩中过滤上百遍,以及为了把握最佳火候,日夜不歇轮流蹲守在窑边添柴加火……

  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今年,蔺霄麟一口窑烧出了20余方豆沙绿砚台。“这也是柴烧的魅力,就像拆盲盒一样,你不知道每口窑会带给你哪些惊喜。”

  仅烧制出来就完美了吗? 蔺霄麟觉得,这些砚台造型上还缺点什么,待剩下的工序全部打磨完后,他把自己关进了屋子,拿出一方珍贵的豆沙绿砚台开始磨新造型。“说实话,每磨一次我的心都在颤抖,砚台随时都可能破裂,但我就想突破极限,看看我究竟还能创造多少。”

  凭着这种韧劲,几年来,蔺霄麟在研发的路上精益求精。2020年,蔺霄麟设计的“云水系列”砚荣获山西省首届工艺美术产业博览会金奖;2021年,他的“滴水藏海”砚荣获“金凤凰”创新产品设计大赛铜奖;2023年,他的“澄泥砚·滴水藏海砚”在新疆文化旅游产业交易博览会参展作品中荣获特等奖……

  创新

  如何让年轻一代喜欢上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让绛州澄泥砚这门独特的技艺传承下去,成为蔺霄麟最想解决的课题。

  近几年,绛州澄泥砚的制作技艺已经很成熟,在几代人的苦心经营下,也从作坊式走向企业化。在蔺霄麟看来,传统澄泥砚产量少、价格高,多用来收藏。要让它走进大众生活,必须创新品类,更符合当代人的审美和需求。

  于是,蔺霄麟组建起自己的小团队,设计开发澄泥砚文创产品,还开设了网店,通过网络直播介绍澄泥砚的历史文化和制作技艺。“我们不仅想让大家了解泥料的选材、雕刻的过程、烧窑成品的不易,以及澄泥砚的鉴赏,更想传承给大家的是工匠精神”。

  如何将传统和当下潮流结合,同时展现出简和繁极致之美的设计风格?

  蔺霄麟开始了山川游历——广胜寺飞虹琉璃塔、龙门石、钧瓷、新安澄泥砚……这些厚重的文物古迹和非遗项目,为他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设计一定是来源生活,而不是照搬现成图片。每当设计出现瓶颈,我就想一个人走走看看,寻找想要的元素和表现手法,来呈现自己想表达的创意。”

  蔺霄麟开始在设计中注入更多时尚元素,开发出“玲珑”系列砚、“云水”系列砚、“一砚三用”系列等文创产品,兼具实用性和观赏性,受到年轻人青睐。他还通过调整窑内温度和氛围、砚坯摆放位置等,让烧制出的澄泥砚颜色更加丰富。

  “我们团队不断创新,推出有颜值、有卖点的产品,希望让更多年轻人了解澄泥砚、喜爱澄泥砚。”蔺霄麟和志趣相投的年轻人一起探讨潮流,研制澄泥砚的文创产品,不仅局限于砚台的制作,还陆续推出了一些周边产品,比如摆件、笔搁、印章等,将设计元素简化到最低程度,从而更贴近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现在,他的团队在线上已经有了固定的客源群体,年龄在20岁至40岁之间。他说,传统的“非遗”正被赋予当代审美内涵,重回生活。

  如今,蔺霄麟已成为助理工艺美术师,有着国家级非遗澄泥砚制作技艺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运城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山西省工艺美术协会会员、运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新绛县绛州澄泥砚研制所设计总监等多个身份标签。

  对于未来,蔺霄麟信心满满,“要设计制作更多有内涵、有颜值、有卖点的砚台文创产品,全面提升绛州澄泥砚在全国的影响力和市场的冲击力,推动绛州澄泥砚更好地融入市场,走向普通人家,为绛州古城保护和活化利用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