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神话传说中的神兽,常常与大自然和宇宙的力量联系在一起,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龙的故事一直为人津津乐道,经久不衰。古埃及的阿皮斯牛(Apis Cattle)具有龙的特征,被视为生命和复苏的象征。古印度的龙(Naga)是一种半人半蛇的生物,被看作水的守护者。这些文化意象中的龙都与生命和宇宙的循环有关。在日本,龙被尊为龙神。

  在中国文化中,龙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从距今7000多年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就对原始龙的图腾膜拜不已。关于东方龙的外貌,《尔雅翼》中记载:“角似鹿、头似驼、眼似兔、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东方龙居然由九种不同动物的特征组合而成。《论衡》记载,画龙一般都是马首蛇身。

  东方龙代表的是祥瑞。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登天,秋分而潜渊”,说明东方龙不仅擅长变化之术,还能上天入海,行云布雨,甚至翻江倒海。正所谓龙过行雨,虎过生风。龙的出现往往意味着天降祥瑞,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龙也与古代的皇权扯上了关系,帝王都喜欢称自己为真龙天子。生下的孩子叫龙子。皇帝穿的衣服叫龙袍、乘的车子叫龙辇、坐的椅子叫龙椅,就连皇帝不高兴了,也会说成是龙颜大怒。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是权势、高贵、尊荣的象征,又是幸运与成功的标志。

  西方龙的起源主要有四处,分别是古埃及神话、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古希腊神话以及巴比伦神话。随着时间的推移,龙在中世纪欧洲的传说中却变得更具威胁性,在这个时期,龙通常被描绘为邪恶的生物,深居洞穴,威胁村庄和城市。传说中的圣乔治与龙(St. George and the Dragon)的故事是西方文化中著名的龙故事之一,反映了对龙的恐惧和对英雄的崇拜。在基督教的《启示录》(Revelation)里,龙也被称为魔鬼(Devil)和撒旦(Satan)。《启示录》提到:“大龙就是那古蛇,名叫魔鬼,又叫撒旦,是迷惑普天下的。”(The great dragon is the serpent of old, whose name is the Devil and Satan, who deceives the whole world.)

  对西方龙描绘的文字散见多处,不外乎是全身覆盖着坚硬的鳞甲,拥有强壮的身躯,又长又粗的颈,有角或褶边的头,尖锐的牙齿,一条长长的尾。它用四只强而有力的脚步行,以一对像蝙蝠翅片的巨翼飞行,而且拥有魔法,会喷火,吞吐雷电。也有一些略有不同的描述,比如西方龙有着马的头、美洲狮的身体,长着两片巨大的类似蝙蝠的膜翼,长着四条腿,尖利的爪子,头上有角,身上覆盖着硕大鳞片,背上还有锋利的棘刺。西方神话故事中的龙大都被刻画成绿色、金色或红色。但奇怪的是,在西方教会的想象中,龙却被描摹成弱小的爬虫,常常被压在圣徒脚下,就像信仰使得邪恶软弱无力那样。当然,龙的喷火能力则象征着它与地狱的联系。西方文学和流行文化中的龙依旧被视为具有破坏力量的标志。龙也时常出没在怪异小说、梦幻电影和打斗游戏中,常常是反派或与英雄对着干的庞大生物。

  在东方,“龙”一直以来就被翻译成 dragon。端午节被译为 Dragon Boat Festival;不久前发射的第一艘私人公司商用太空飞船 被命名为Dragon 号,中国媒体称其为“龙飞船”;各种影视剧中的 dragon 也被一概译为“龙”。

  英语中 dragon 这个词语,源于古希腊的 drakōn,在外形上和中国古代的“龙”大致相同,也是居住在水中。希腊语中的drakōn原义就是 sea serpent,即海中巨蛇。但今天英语中 dragon 这种神奇动物,却是形成于欧洲中世纪。当时的欧洲人普遍把 dragon 视为邪恶的象征,在外观上也进行了再创造,把海蛇形象改造成主要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

  中文的“龙”和英语中的 dragon,都是人们想象中的生物,但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动物。把传统英语文化中的 dragon 称为“龙怪”似乎更恰当,是一种 Monster(妖魔怪物),所以在不少场合或特殊语境中,人们在翻译中国的“龙”时,特意称为 Chinese Dragon, 加以补充解释。

  这种译法不无道理,那条“张牙舞爪,凶猛威严”的西方龙,绝对不是向世界传达的一个准确的中国形象。20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期间,出现了亚洲四个发展迅速的经济体: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俗称“四小龙”,一般转译成“Four Asian Little Tigers”(亚洲四小虎),旨在规避文化误解。

  后来,又出现了一个英语单词——loong,有时也用long(拼音的写法)来特指中国龙。1985年中美两国专家学者在共同编撰中文版的《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Concise Encyclopedia Britannica)时,对“龙”的条目该如何编撰产生了分歧,最后没有达成共识。于是在该书第5卷第367页上,有两个独立的条目,其一是“dragon”,主要是指西方的龙;其二是“loong”,指中国的龙,以示区别。中国的英语官媒也常用loong指代中国龙。例如:

  2024年1月29日,中国日报(China Daily)刊载一文,题为:龙年的英文怎么说?Dragon 还是 Loong? 其中专门谈到了这个问题:We will soon enter the Year of the Dragon. Or should that be the Year of the Loong? That is a question that has been a subject for debate in China, as some say there is a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n Chinese and Western mythology.(我们很快就要进入龙[Dragon]年了,还是那应该是龙[Loong]年?这个问题在中国一直是一个争论的话题,因为有人说,在中国和西方的神话中,两者是有区别的。)

  甲辰龙年前夕的2024年1月,《牛津英语词典》(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出现了一个大动作,时隔多年之后再次把目光转向崛起的中国。史上头一回,Chinese dragon(中国龙)被收进了这部英语世界公认的权威词典,可谓水到渠成,瓜熟蒂落,Chinese dragon经历了漫长的“词汇化”(lexicalization),无论是物理实体的定型,还是文化心理的投射,明确指向中国神话中的那条龙,这两个词由松散的自由组合转为紧密的固定搭配(collocation)而载入人类语言宝典,终于争得了名正言顺的一席之地。

  学长简介:

  陆建非,上海市欧美同学会顾问、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跨文化交际研究会上海分会会长,上海师范大学非遗传承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曾任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海归学人